華文網

化學與生活:為什麼絲襪既透明又有彈性?

學習化學要想印象更深刻,就要與生活進行聯繫。生活中很多常見的現象、物品都能夠用化學知識解釋,所以當你學習了一些化學知識後,可以嘗試在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物品,

來解釋說明。比如 ,今天要說的絲襪。

絲襪顏色透明,彈性又好,受到很多女性喜愛。過去人們還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玻璃絲襪!

20世紀早期,人們主要用棉、羊毛、蠶絲等天然材料進行編織,由於棉、羊毛不透明,而蠶絲是透明的,所以女性長襪常用蠶絲做材料。用蠶絲做的絲襪雖然漂亮,但是也有不少缺點。第一,蠶絲不耐磨,襪子很容易被穿破;第二,蠶絲彈性不夠好,穿著時舒適度較差;第三,

蠶絲生產成本高,使絲襪成為少數有錢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直到尼龍被發明後,絲襪才走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尼龍的學名叫作聚醯胺纖維,在中國又稱為錦綸。聚醯胺是一種具有醯胺基(-CONH-)的高分子聚合物,它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合成纖維,

開創了人類運用有機合成的方法合成、使用有機高分子的新篇章。

說起來,尼龍的發明很偶然。1932年夏季的一個早晨,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員華萊士·卡羅瑟斯來到實驗室,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當他拿起一根玻璃棒時,發現上面粘有一根乳白色的細絲,這是由上次實驗沒清洗乾淨的殘渣形成的。好奇的卡羅瑟斯拉了拉這根細絲,發現它能拉得很長。卡羅瑟斯預感到這很可能是一種很有用的材料。

他帶領團隊對這種細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終於在3年之後成功合成了高純度的尼龍。

尼龍(聚醯胺)纖維可以抽成很細很長的絲,這種絲透明度很高,很牢固,彈性也很好,耐磨,並且特別適合編織。由於生產聚醯胺纖維的原料來源於煤油、空氣和水等,成本低,所以聚醯胺纖維很快替代了蠶絲,成為編織絲襪的主要材料。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各種經過改良的聚醯胺纖維。

如今,除了紡織品,汽車、電氣設備、機械部件、交通器材等都大量地應用了各種聚醯胺纖維。

登錄化學學科網,學習化學更容易

(m.zxxk.com轉載並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