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位溫籍華文作家講述故鄉情緣 溫州的變化讓人驚訝

這一站,“hello溫州”的主角是兩位分別來自美國和匈牙利的溫籍華文作家——王儉美和張執任,

他們參與了10月13日~16日舉行的“甌越文化之旅海外華文作家、華文媒體溫州行”的活動。行程中,他們講述了各自心中的故鄉情緣。

“想親眼看看朱自清栽的蘭花,可惜未能如願”

張執任,1949年出生,市區人,匈牙利華文作家、匈牙利華文作家協會會長。

23年前,一部溫州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喂,菲亞特》曾經轟動全國,張執任就是編劇之一。該電視劇生動再現溫州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

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以及中國電視飛天獎。

這次張執任帶著眾多各國華文作家老友回到家鄉,共同見證家鄉變化與風采。其實他的心裡,還藏著一個多年來的心願。

仙岩是張執任和同學們當年常去的風景點,仙岩有三個瀑布,而朱自清的《綠》寫的是位置最低的梅雨瀑。“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等等優美語句始終在張執任的心中揮之不去。

今年5月20日,張執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一篇《蘭花是否依舊》,寫的是他對朱自清的懷念以及自己在溫州生活成長的點點滴滴。

“好多年前,我遇到一位叫王長春的人。他是朱自清住在溫州時的房東,朱自清離開溫州後有一盆蘭花留了下來,聽說是他親手栽的,現在還活著。於是我就很想再回來看看。”張執任深情地回憶。

今年10月14日上午,

張執任來到朱自清舊居,他想親眼看看那盆蘭花,但事與願違的是,朱自清舊居因為需要修繕暫時關門了。張執任圍著舊居的圍牆緩緩地走了一圈,他從隨身的包裡找出了自己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文章。

“我想把這篇文章送到朱自清舊居,可惜並不能如願。”張執任歎息道,終有一日,他還將來到此處,達成這份心願。

“我每年回溫州一次,這裡的變化常讓我驚訝”

王儉美,溫州市區人,從小在樂清長大,他是美國華文作家、溫州旅美同鄉會榮譽會長

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王儉美是華人圈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如今是美國貝佳天然藥業總裁,溫州旅美同鄉會榮譽會長……幾十年來,他走南闖北,從教書匠、作家、記者到企業家、僑領,實在有其不平凡的經歷。這幾天,他回到家鄉,參加“甌越文化之旅海外華文作家、華文媒體溫州行”的活動,

感慨道:“我每年回溫州一次,這裡的城市變化常讓我驚訝。”

1978年,王儉美進入溫州師範學院(現溫州大學)中文系就讀。他從中學時代開始就有一種寫作、編輯的欲望。在當時的溫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學習時,他同時編輯過兩份刊物,一本是專門發表詩歌、散文、小說的本系文學刊物《九山湖》,另一本是學院的綜合刊物《甌江潮》。

王儉美的寫作生涯最早是從書信開始。小時候,父母生活在浙江台州,他在樂清上學,和父母只能通過書信聯繫。大學畢業後,他從未中斷寫作。目前他的主要作品有《美國,那家、那國》《我和瑤瑤在美國》《洛杉磯女孩和她的創業老爸》《百萬山莊》等。

大學畢業後王儉美去了樂清中學任教,而他的愛人去了洞頭北嶴中學任教。“我每週都會去看她,那時候樂清去洞頭要坐船,一大早排隊去坐船,海浪顛簸,兩個多小時折騰下來,到洞頭已是精疲力竭。”王儉美說,如今有靈霓海堤,從鹿城區去洞頭開車只用一個半小時,比以前方便多了。

今年10月14日上午,在溫州市規劃展示中心,王儉美和數十位華文作家觀看了溫州城市規劃的數字沙盤。交通規劃、慢行系統規劃、城市中軸線、中央綠軸……影片片長十分鐘,從規劃的角度涵蓋了溫州方方面面以及未來的宏偉藍圖。據悉,這是目前國內規劃展館中最大的LED數字沙盤,由168平方米的直幕和360平方米的地幕構成。

他在樂清上學,和父母只能通過書信聯繫。大學畢業後,他從未中斷寫作。目前他的主要作品有《美國,那家、那國》《我和瑤瑤在美國》《洛杉磯女孩和她的創業老爸》《百萬山莊》等。

大學畢業後王儉美去了樂清中學任教,而他的愛人去了洞頭北嶴中學任教。“我每週都會去看她,那時候樂清去洞頭要坐船,一大早排隊去坐船,海浪顛簸,兩個多小時折騰下來,到洞頭已是精疲力竭。”王儉美說,如今有靈霓海堤,從鹿城區去洞頭開車只用一個半小時,比以前方便多了。

今年10月14日上午,在溫州市規劃展示中心,王儉美和數十位華文作家觀看了溫州城市規劃的數字沙盤。交通規劃、慢行系統規劃、城市中軸線、中央綠軸……影片片長十分鐘,從規劃的角度涵蓋了溫州方方面面以及未來的宏偉藍圖。據悉,這是目前國內規劃展館中最大的LED數字沙盤,由168平方米的直幕和360平方米的地幕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