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客家梅州農村的這一幕,你還記得嗎?

秋分已過,重陽將至!每回一趟農村老家!都是滿滿的兒時記憶,還有對生活深深的感觸!而最讓人難忘的還是屋前呈現出的這一幅稻田綠景。走在鄉間的小路也聞到穀物陣陣的清香。

今年的天氣一直不太好,時有颱風和陰雨,不少水稻倒伏!實際上,我們這一代,如今大都在城市工作,家鄉種田的已經是很少,幾乎只有老人和部分婦女的身影。

在我的記憶中,七八歲就開始要幹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水壺裝好冷開水或泡些茶葉,然後跟隨爸媽去下田收割,快到中午時分,吩咐姐姐回去做飯。我呢,在稻田裡時而裝水端水,時而送叔叔嬸嬸們打谷用的籮框,當然幹的最多就是撿稻穗。

後來再大一些,父親給我一把鐮刀,我很興奮的接過,終於可以像大人一樣割稻子了!然而,一開始那股新鮮勁兒很快消失了!且不說稻子葉割得手很癢,長時間的低頭彎腰,機械式的重複一種動作,很快腰酸背痛,加上不熟練,自己的手也曾被割到,毒辣的太陽,不一會大汗淋漓,連連喊累,直想放棄!

也正是那時,開始真正體會到父母的不易,當農民的苦,什麼叫黃土精神:面朝黃土背朝天。如果趕上秋雨,稻田裡積水,之前起的放水溝也沒用了,全變成了稀泥,一腳下去,半天拔不起來,割谷就要谷樁留高些,這樣才能避免割好的稻穗放在上面不拖泥裡,極其費勁,如果稻穀因下雨倒伏,那更是難上加難,

收割起來讓人崩潰。

割穀只是秋收的最初步驟,更苦的是踩打穀機,要控制好力度和節奏,這樣才會踩的穩踩得輕鬆,旁邊或者後面還得要有人幫忙遞稻穗,這樣會打得比較快些。

打好的穀子還得馬上挑回去曬,家人叫“擔穀”,非常重!最要命的是,有些穀子還是要挑到兩層半的樓頂去曬,但我們家那會是曬一樓。所以這還有另一個工作就是"掌稻穀"趕雞鴨。因為曬在一樓附近人家的雞鴨會跑來吃稻穀!

當把稻子全部收回去後,在這片田野裡,便是另一番天地。玩玩稻草、烤烤番薯等等!

還有小時候,放學回到家放下書包,就是拿一個小瓶子便出門捉泥鰍。順著排水溝,看到有小洞的地方,挽起褲腿和袖子,運氣好一下午就能挖到小半瓶。

每次能捉到一小盆,就會非常開心和滿足。興高采烈拿回家,讓媽媽做一頓美美的晚餐。

曬稻穀正常是需要曬3-5天,有時候要是遇到變天給淋濕,就需要更久的時間了。這時籮、筐、簸箕、扁擔,這基本是標配,另外,還有編織袋。有了這幾樣東西,裝稻穀也就方便多了。

曬好後為了讓稻穀徹底乾淨,把混在稻穀裡的塵土和柴屑全部清除,還要利用風車。(小時候小編最喜歡玩風車了)

稻穀打完之後,稻草一般都會堆在田裡一段時間,讓它暴曬幾天,讓水分蒸發。調皮的小孩子就喜歡在草堆裡上打滾,上躥下跳。

等稻草幹了之後,有些則是在滔天直接燒成稻草灰變成肥料。有些則是一擔一擔的挑回家,用來放到豬欄或牛欄裡不但可以讓它們用來保暖,不久之後這些稻草也還是變成有機肥料。

然而,農忙——卻成為我們後來人生成長的一種難忘的經歷。讓人真正體會到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理解了為啥長輩們如此珍惜糧食;讓人真正領會到父母的苦,在農村的苦,想拼命地努力,去爭取更好的生活。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只會越來越遠離繁重的體力勞動,而生活的本質是沒有變的:那就是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農忙帶給我們的,就是把當年體驗的艱苦化成今天追求幸福的動力,把當年父母的辛苦化成今天對父母的眷戀與感恩!是未來漫長的人生路,無論走得多遠,心心念念的,永遠是那個魂牽夢繞的村莊,那片一望無際的稻田,那些遙遠卻親切的鄉音!這也是我們無法斷掉的"根"...

當把稻子全部收回去後,在這片田野裡,便是另一番天地。玩玩稻草、烤烤番薯等等!

還有小時候,放學回到家放下書包,就是拿一個小瓶子便出門捉泥鰍。順著排水溝,看到有小洞的地方,挽起褲腿和袖子,運氣好一下午就能挖到小半瓶。

每次能捉到一小盆,就會非常開心和滿足。興高采烈拿回家,讓媽媽做一頓美美的晚餐。

曬稻穀正常是需要曬3-5天,有時候要是遇到變天給淋濕,就需要更久的時間了。這時籮、筐、簸箕、扁擔,這基本是標配,另外,還有編織袋。有了這幾樣東西,裝稻穀也就方便多了。

曬好後為了讓稻穀徹底乾淨,把混在稻穀裡的塵土和柴屑全部清除,還要利用風車。(小時候小編最喜歡玩風車了)

稻穀打完之後,稻草一般都會堆在田裡一段時間,讓它暴曬幾天,讓水分蒸發。調皮的小孩子就喜歡在草堆裡上打滾,上躥下跳。

等稻草幹了之後,有些則是在滔天直接燒成稻草灰變成肥料。有些則是一擔一擔的挑回家,用來放到豬欄或牛欄裡不但可以讓它們用來保暖,不久之後這些稻草也還是變成有機肥料。

然而,農忙——卻成為我們後來人生成長的一種難忘的經歷。讓人真正體會到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理解了為啥長輩們如此珍惜糧食;讓人真正領會到父母的苦,在農村的苦,想拼命地努力,去爭取更好的生活。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只會越來越遠離繁重的體力勞動,而生活的本質是沒有變的:那就是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農忙帶給我們的,就是把當年體驗的艱苦化成今天追求幸福的動力,把當年父母的辛苦化成今天對父母的眷戀與感恩!是未來漫長的人生路,無論走得多遠,心心念念的,永遠是那個魂牽夢繞的村莊,那片一望無際的稻田,那些遙遠卻親切的鄉音!這也是我們無法斷掉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