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孩子合作不必總是以賄賂換取,父母要善於從細微的方面入手

想讓一個充滿好奇、衝動與控制欲望的2歲寶貝與你合作,每次都要“賄賂”他嗎?其實爭取合作還有不必“破費”的方式。

又是一個美好的星期天上午,超市的停車場上阿美和她的女兒一起走向自己的汽車。

阿美的兩隻手上拎著大大小小幾個購物袋,這是他們全家一周需要的生活用品。每一個袋子都沉甸甸的,

她的手已經勒得生疼。兩歲的女兒跟在後面,沒走幾步,她就跑到前面,抱著媽媽的腿,滿臉期望地望著媽媽,嘴裡喊著“抱抱!”

毫無疑問,雙手滿負荷的媽媽沒法輕鬆地抱起女兒,她望望停在遠處的汽車,只好又搜腸刮肚地想想還有什麼秘密武器能夠拿出來,

思索了三秒鐘,她帶著誇張的語氣誘惑女兒:“乖,媽媽抱不動了,你要是自己走過去,我給你買個會唱歌的娃娃好不好?”女兒遲疑了一下,牽著媽媽的褲子自己走了。阿美如釋重負,帶著女兒走向汽車。

差不多的一幕每週都要上演,女兒專挑媽媽雙手騰不出的時候提出類似的要求,

如果爸爸在還好,若是只有母女兩人,阿美就要想出一個新鮮花樣來說服女兒,為此,一般的“賄賂”已經不起作用,每次都要有所不同。

兩歲以內的孩子很難聽懂父母的“道理”,他們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而到了三四歲,通常他們會理解父母的話,幸運的話,還能照辦。似懂非懂的兩歲,明白一點道理,又很難執行,因此,“賄賂”成了爸爸媽媽們常用來應付兩歲“小賴貓”的慣用手段。

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偶然的獎勵可以起到鼓勵孩子合作的作用,但還有另外的更“便宜”的辦法,比如,阿美可以換一種帶有鼓動性和遊戲的口吻對女兒說:“咱倆比賽看誰先跑到汽車那,預備,開始!”很多時候,孩子會被遊戲的方式分散了注意力,而忘了最初的要求。

對於一個精力旺盛、頑皮好動的2歲孩子來說,他們目前的人生目標是控制自己和周圍的環境,但是,請別忽略了,合作是雙方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夠對孩子的需求有所回應,相同的,孩子也就更願意對父母的要求有所回應。

讓孩子合作並不是一堆道理就可以解決的,也不必總是以小小的賄賂換取,還有很多方法,

可以鼓勵孩子的合作態度,父母要善於從細微的方面入手。

讓孩子成為小“隊友”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讓孩子也參與到自己的活動中來,一些比較成人化的行為也會吸引孩子的注意。比如去超市購物的時候,可以積極地讓孩子參加購物活動,告訴他你們需要什麼,讓他幫忙尋找,或者邊走邊問他“你覺得這個餅乾好吃嗎?”也可以讓他做簡單的決定,如“你想買哪種餅乾,是草莓夾心的還是檸檬夾心的?”

與其等著孩子不耐煩而發脾氣或出難題,還不如讓他也積極加入到你的任務中來,那樣,或許就可以避免許多你不得不做出的限制和談判了。

建立生活習慣

日常的行為慣例,可以讓孩子更理解環境和減少挫敗感,同時減少戰爭。如果按時讓孩子上床睡覺是一件讓你頭疼的事情,試著建立一種睡前模式也許能解決你的難題。每天晚上在固定的時間洗澡,然後上床講2個故事,熄燈睡覺,即使再調皮的孩子,也會明白洗澡講故事就是睡覺的前奏,這一天的活動結束了。

同樣地,在為你的寶寶建立日常規範的時候,別忘了你自己也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保證孩子遵守規範,比如你每天晚上要拿出固定的時間給他講故事,無論是多麼吸引你的電視劇,也不該成為讓孩子晚上床的藉口。

明確直接提要求

語氣平靜的直接表述,或是急躁地高聲發話,哪一個能夠換來孩子更好地合作?如果想讓孩子與你配合,清楚直接的表達效果更好,與其對著孩子喊“我們該走了!”不如蹲下來,注視著孩子說:“現在穿上你的外衣,戴好帽子。”如果他很好地合作,讚揚也該明確“我很高興你穿上了外衣,咱們可以走了。”

帶有誘惑地動員

如果孩子們能夠知道他們做些事情能夠使自己得到好處,他們就更容易合作,當然,這種好處不一定是父母的某種“破費”。一個聰明的媽媽曾經使用小小的“伎倆”來讓孩子完成任務,她告訴孩子,先幫媽媽把散落的拼圖收起來,他就可以用彩筆在紙上也畫一個自己的“拼圖”了。

為合作鋪平道路

想想看,周圍的環境對一個充滿好奇的孩子具有多麼大的吸引力,而此時,他們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比如爬到床上去摸摸你床頭櫃上漂亮的檯燈。與其每次都大叫著阻止,為什麼不先收起來,放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呢?做好預防工作,對你來說壓力更小,對孩子來說,也降低了他的挫折感。好奇與衝動是孩子的本性,你一定不願意打擊他的這種天性,那麼,就先把那些容易產生問題的迷人東西收起來,為他創造一個更容易合作的環境吧。

睜一眼閉一眼

如果對孩子的每一次小小犯規都不依不饒,會讓你和孩子兩人都陷入壓力和挫敗中,情緒也會受到影響。規則有時在管理方面很有效,但要適當,太多的“不許”或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除非是危險和具有破壞性的,有些小的“犯規”行為可以忽略不計。例如一個2歲的孩子安靜地坐在桌前吃飯已經表現很好,如果你再要求他不許把飯掉在桌上,未免強人所難。

是草莓夾心的還是檸檬夾心的?”

與其等著孩子不耐煩而發脾氣或出難題,還不如讓他也積極加入到你的任務中來,那樣,或許就可以避免許多你不得不做出的限制和談判了。

建立生活習慣

日常的行為慣例,可以讓孩子更理解環境和減少挫敗感,同時減少戰爭。如果按時讓孩子上床睡覺是一件讓你頭疼的事情,試著建立一種睡前模式也許能解決你的難題。每天晚上在固定的時間洗澡,然後上床講2個故事,熄燈睡覺,即使再調皮的孩子,也會明白洗澡講故事就是睡覺的前奏,這一天的活動結束了。

同樣地,在為你的寶寶建立日常規範的時候,別忘了你自己也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保證孩子遵守規範,比如你每天晚上要拿出固定的時間給他講故事,無論是多麼吸引你的電視劇,也不該成為讓孩子晚上床的藉口。

明確直接提要求

語氣平靜的直接表述,或是急躁地高聲發話,哪一個能夠換來孩子更好地合作?如果想讓孩子與你配合,清楚直接的表達效果更好,與其對著孩子喊“我們該走了!”不如蹲下來,注視著孩子說:“現在穿上你的外衣,戴好帽子。”如果他很好地合作,讚揚也該明確“我很高興你穿上了外衣,咱們可以走了。”

帶有誘惑地動員

如果孩子們能夠知道他們做些事情能夠使自己得到好處,他們就更容易合作,當然,這種好處不一定是父母的某種“破費”。一個聰明的媽媽曾經使用小小的“伎倆”來讓孩子完成任務,她告訴孩子,先幫媽媽把散落的拼圖收起來,他就可以用彩筆在紙上也畫一個自己的“拼圖”了。

為合作鋪平道路

想想看,周圍的環境對一個充滿好奇的孩子具有多麼大的吸引力,而此時,他們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比如爬到床上去摸摸你床頭櫃上漂亮的檯燈。與其每次都大叫著阻止,為什麼不先收起來,放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呢?做好預防工作,對你來說壓力更小,對孩子來說,也降低了他的挫折感。好奇與衝動是孩子的本性,你一定不願意打擊他的這種天性,那麼,就先把那些容易產生問題的迷人東西收起來,為他創造一個更容易合作的環境吧。

睜一眼閉一眼

如果對孩子的每一次小小犯規都不依不饒,會讓你和孩子兩人都陷入壓力和挫敗中,情緒也會受到影響。規則有時在管理方面很有效,但要適當,太多的“不許”或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除非是危險和具有破壞性的,有些小的“犯規”行為可以忽略不計。例如一個2歲的孩子安靜地坐在桌前吃飯已經表現很好,如果你再要求他不許把飯掉在桌上,未免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