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鄉愁”的愁在哪?甯海這個千年古村告訴你

“鄉愁”的愁在哪?

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這就是鄉愁了。前兩天我們剛介紹了鄉愁小鎮—前童古鎮。今天我們來看另一個被央視提名的鄉鎮—龍宮村。

看龍宮村散發著別樣的靈氣!

龍宮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龍宮村,地理位置獨特,隱居山谷中。地處天臺華頂山北麓,天臺國清寺佛界之地,故有神仙山脈通龍宮之說。

這裡古韻悠悠,歷經歲月卻依舊美好如初;這裡遺世獨立,深藏閨中始終不張不揚;這裡山清水秀,

光聽名字就讓人好生嚮往……

古村新顏留鄉愁

深甽投資0.89億元,打造一條從沙地到望海崗30公里鄉愁文化體驗帶。

整合可走的步道、可看的景觀、可住的民宿、可讀的文化、可體驗的農業、可吃的美食等資源。重點建設書韻沙地、溫養南溪、問學三省、千年龍宮、踏雪大洋等村莊品牌,

打造成融詩說鄉愁、宜業鄉愁、宜遊鄉愁、宜樂鄉愁、宜居鄉愁為一體的鄉愁文化體驗帶。

龍宮村,更是因為其獨特的靈氣,在央視的《記住鄉愁》紀錄片中成為寧海另一個鄉愁小鎮。

龍宮,隱居山谷中,深藏功與名。其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地處天臺華頂山北麓,天臺國清寺佛界之地,故有神仙山脈通龍宮之說。

村東有獅子山,村西有雞冠山,

另有18支清泉從四面八方匯成3支溪流繞村而過,青山綠水,風光無限。不僅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百集系列片《記住鄉愁》記錄了龍宮。龍宮還成為“老外眼中的最美鄉村”12強之一。

此村

劉禹錫《陋室銘》裡有一段傳世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對龍宮村人來說,並非文人浪漫的臆想推斷,而是一句有實際意義的箴言。

一條龍溪繞村而過,龍溪邊就是陳氏宗祠。祠堂簷下斗拱相疊,梁坊間彩繪美輪美奐,花板錯落有致。尤其是古戲臺更是建築最精華部分,藻井層層疊疊,結構巧妙。

內裡還繪有雙龍搶珠圖案,甚是精湛,展現了工匠們精湛的建築技藝,堪稱高山深處的藝術瑰寶。大堂中心懸額“星聚堂”,掛了10餘塊新舊匾額,其中有“進士”、“貢生”、“狀元及第”、“翰林”等。

“龍☆禁☆根”,又名“穿山龍”。在陳氏宗祠星聚堂中有一根全長約15米未曾雕琢的樹根,在村民眼中,這古老的龍☆禁☆根是全村人的根,是龍宮人的鎮村之寶。

此外,龍宮村前山蜿蜒曲折,如蛟龍盤踞名為龍山;村前大溪似蛟龍出山名為龍溪;村南石潭因潭壁上有龍臥痕跡,而名龍潭;村西水潭呈宮殿狀,傳為蛟龍出入之所,名為水晶宮;村中樵坑溪畔有450餘年的楓楊,虯枝蒼勁,形狀如龍,號稱龍樹......

村莊裡的三叉路中間,地面出現“龍眼”。據村裡大叔說,原本村莊裡每個三叉路口中央都有這樣一個高高突起的“龍眼”,但現在卻只剩下二個半。

龍宮村的故人也是崇學的。一幢歷史建築的主人,把家訓寫在了門上,教育家人子女時時刻刻都要“義”字當先。頗為可惜的是,其中兩扇已被樑上君子竊走。

此景

三串堂道地坐北朝南,是由三座院落組成的院落,建於清代。自南至北依次為照牆、台門、倒座、第一進正廳、天井、廂房、第二進正廳,總建築面積1816平方米,占地面積1147平方米。

眾星拱北道地,名字出於《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充分體現了古人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這個道地建於清代,距今已有數百年,是龍宮村保存最完整的道地,占地面積838平方米,建築面積1472平方米,在設計上也十分巧妙,無側門和正門之分,以此說明居住在道地中的各戶地位平等、和平友好,而這也正是中國儒家文化中 “以和為貴”思想在建築中的具體展現。

藥店道地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自南至北依次為倒座、天井、廂房、正廳,總建築面積1830平方米,占地面積979平方米。 道地裡房屋古樸,唯有正堂中一書寫著“五世同堂”的匾額彰顯著這戶人家的獨特。在古代,由於生活條件與醫學水準等諸多因素影響,人的壽命往往較短,七十已是古來稀,四世同堂尚屬難得,何況五世同堂。這塊匾額記載了這個道地五代同堂、人丁興旺的歷史。

龍宮陳氏宗祠古戲臺2006年5月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支祠——三之堂 三之堂位於村東月山西麓頭,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為儀門、天井、戲臺、廂房、正廳。

育英書院 書院坐落於龍宮村西,原為陳氏宗祠,堂名為“崇德堂”,清咸豐八年(1858)陳錫升所建。

如今,龍宮古村的街頭巷尾,常常能看到村民們聚集閒話的場景,他們用民間樂器演繹著關於千年古村的“世說新語”,敘述著他們對山水田園美好生活的感受和嚮往。而中國(寧海)鄉愁文化體驗帶上,還有更多精彩,期待您來留憶。

有龍則靈。”這句話對龍宮村人來說,並非文人浪漫的臆想推斷,而是一句有實際意義的箴言。

一條龍溪繞村而過,龍溪邊就是陳氏宗祠。祠堂簷下斗拱相疊,梁坊間彩繪美輪美奐,花板錯落有致。尤其是古戲臺更是建築最精華部分,藻井層層疊疊,結構巧妙。

內裡還繪有雙龍搶珠圖案,甚是精湛,展現了工匠們精湛的建築技藝,堪稱高山深處的藝術瑰寶。大堂中心懸額“星聚堂”,掛了10餘塊新舊匾額,其中有“進士”、“貢生”、“狀元及第”、“翰林”等。

“龍☆禁☆根”,又名“穿山龍”。在陳氏宗祠星聚堂中有一根全長約15米未曾雕琢的樹根,在村民眼中,這古老的龍☆禁☆根是全村人的根,是龍宮人的鎮村之寶。

此外,龍宮村前山蜿蜒曲折,如蛟龍盤踞名為龍山;村前大溪似蛟龍出山名為龍溪;村南石潭因潭壁上有龍臥痕跡,而名龍潭;村西水潭呈宮殿狀,傳為蛟龍出入之所,名為水晶宮;村中樵坑溪畔有450餘年的楓楊,虯枝蒼勁,形狀如龍,號稱龍樹......

村莊裡的三叉路中間,地面出現“龍眼”。據村裡大叔說,原本村莊裡每個三叉路口中央都有這樣一個高高突起的“龍眼”,但現在卻只剩下二個半。

龍宮村的故人也是崇學的。一幢歷史建築的主人,把家訓寫在了門上,教育家人子女時時刻刻都要“義”字當先。頗為可惜的是,其中兩扇已被樑上君子竊走。

此景

三串堂道地坐北朝南,是由三座院落組成的院落,建於清代。自南至北依次為照牆、台門、倒座、第一進正廳、天井、廂房、第二進正廳,總建築面積1816平方米,占地面積1147平方米。

眾星拱北道地,名字出於《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充分體現了古人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這個道地建於清代,距今已有數百年,是龍宮村保存最完整的道地,占地面積838平方米,建築面積1472平方米,在設計上也十分巧妙,無側門和正門之分,以此說明居住在道地中的各戶地位平等、和平友好,而這也正是中國儒家文化中 “以和為貴”思想在建築中的具體展現。

藥店道地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自南至北依次為倒座、天井、廂房、正廳,總建築面積1830平方米,占地面積979平方米。 道地裡房屋古樸,唯有正堂中一書寫著“五世同堂”的匾額彰顯著這戶人家的獨特。在古代,由於生活條件與醫學水準等諸多因素影響,人的壽命往往較短,七十已是古來稀,四世同堂尚屬難得,何況五世同堂。這塊匾額記載了這個道地五代同堂、人丁興旺的歷史。

龍宮陳氏宗祠古戲臺2006年5月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支祠——三之堂 三之堂位於村東月山西麓頭,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為儀門、天井、戲臺、廂房、正廳。

育英書院 書院坐落於龍宮村西,原為陳氏宗祠,堂名為“崇德堂”,清咸豐八年(1858)陳錫升所建。

如今,龍宮古村的街頭巷尾,常常能看到村民們聚集閒話的場景,他們用民間樂器演繹著關於千年古村的“世說新語”,敘述著他們對山水田園美好生活的感受和嚮往。而中國(寧海)鄉愁文化體驗帶上,還有更多精彩,期待您來留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