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是晚清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卻殺人無數,臨終遺言令後人感慨

文 | 陳飛

提要:西元214年,劉備迫降劉璋,成功攻取了益州諸地。可這時候益州在劉璋長時間寬鬆制度的管理下變得混亂不堪,官場風氣糜爛,百姓流離失所的事情常有,作奸犯科之輩比比皆是。

因此,劉備、諸葛亮在治理益州的政策上堅持亂世用重典,回絕法正施行仁政的建議,最終將益州建立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和諧社會。可是,同樣為亂世的晚清時期,一位和前人同樣想法的官吏卻惹得民怨四起,最終被革命軍抓住,槍決在了府衙門前。

這位官吏名為陳兆棠,字澍甘,湖南桂陽人,其父陳士傑是曾國藩重要幕僚,也算是晚清政府的重要臣子了。陳士傑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像他一樣走上仕途,便請來晚清大儒王闓運教育幾個兒子,有這樣的師資力量和人脈關係,陳兆棠進入到翰林院進修也是順理成章的了。可是,上了好學校不代表高考能得高分,陳兆棠在科舉考試上簡直跟個弱智一樣,

所作的文章也始終打動不了審閱的考官。

沒辦法,想當官就只能靠潛規則了。陳兆棠便借助父親在官場的影響力,用金錢買了個五品官興文縣縣令了事。只是,上天大概看不慣這樣的行為,便發功阻礙陳兆棠上任。所以,陳兆棠在上任之前遇到了母親去世的悲劇,按照規章制度是要守孝三年,再行到官府報導。時間過得很快,陳兆棠終於可以到職位上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了。

這個時候的陳兆棠的確是個好官,儘管他是暗箱操作上位,可在治理轄區從不徇私枉法。在任期間,他“判決疑獄,案無留牘,月餘大治”,還捐廉修建經緯書院,聘名士張肇文任山長,文風始盛。從威遠調回大邑本任時,“父老攀轅苦留,步行送五十餘裡,皆泣涕沾襟”。老百姓們都很捨不得這位好官啊,要知道,當初他們可是陳兆棠最棘手的敵人。這興文縣是出了名的“素稱難治,

搶劫成風”,“盜風甚熾,人有戒心”,和劉璋治理下的益州頗為相似。陳兆棠治亂世便是堅持用重典,匪目張老光子屢犯巨案,歷任縣令都奈何不了他,陳兆棠就第一個拿他開刀,殺雞儆猴給其他匪徒看。

就這樣,陳兆棠做出了一番政績,讓朝廷看到了他的能力。

這時候的清王朝也面臨嚴峻的盜匪問題,尤其是在兩廣地區。陳兆棠不正好是處理這方面問題的人才嗎?救火隊長快去吧。於是,陳兆棠就調任惠州,專管軍政要務。其治理惠州的政策也是重典政策的升級版,一度演變成嚴刑峻法下的濫殺無辜,甚至有清鄉的現象發生。

陳兆棠為什麼到了兩廣地區就變得如此嗜殺了呢?其實是因為這裡的匪徒人數過於眾多,且難以與無辜群眾分隔開來。如果採取以暴制暴的手段,冤假錯案的現象便會經常出現。而且陳兆棠抱著的態度是“寧殺一千,不漏一人。”這樣一來,跟秦朝時期的連坐法有什麼區別?老百姓天天擔驚受怕,即便你抓到了真正的匪徒,也得不到應有的民心。

三年時間裡,陳兆棠“令列屬鄉族,各自為冊,注盜主名、區、處,兆棠按冊捕誅,積三年,至三千餘人,忌者騰毀,謂為‘屠伯’。”於是當陳兆棠失去自己的權力,被抓住之後,便立即被打為惡貫滿盈的封建官吏。在群眾的叫好聲中,槍決於署前的照壁下,臨終前留下十二字遺言:不死於君,不死于國,死於因果。

且難以與無辜群眾分隔開來。如果採取以暴制暴的手段,冤假錯案的現象便會經常出現。而且陳兆棠抱著的態度是“寧殺一千,不漏一人。”這樣一來,跟秦朝時期的連坐法有什麼區別?老百姓天天擔驚受怕,即便你抓到了真正的匪徒,也得不到應有的民心。

三年時間裡,陳兆棠“令列屬鄉族,各自為冊,注盜主名、區、處,兆棠按冊捕誅,積三年,至三千餘人,忌者騰毀,謂為‘屠伯’。”於是當陳兆棠失去自己的權力,被抓住之後,便立即被打為惡貫滿盈的封建官吏。在群眾的叫好聲中,槍決於署前的照壁下,臨終前留下十二字遺言:不死於君,不死于國,死於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