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把華西建成一個“農村都市”——訪十九大代表、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

“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素來不乏媒體關注的目光。

10月22日晚,在北京見到十九大代表、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時,相較於五年前首次當選時的興奮,此次他顯得更加沉穩、從容。

“從十八大到十九大,

這是我收穫頗豐的五年。”吳協恩坦言,五年來華西經濟發展更加健康,企業改革越改越順,村民生活更加富裕,“除了欣慰,我更多的是感激,感激各界對華西的關心和支持,感激村民對我的信任。”

談及十九大報告,吳協恩連說“三個好”:會議好、時代好、未來好。

他說,報告通篇說了我們老百姓最想聽到的話、最想知道的事、最想瞭解的未來的中國。

集中到一點就是:跟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我們農民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好,黨和國家會一天比一天強大。

村民生活富裕,是華西村給外界的第一印象。吳協恩說,華西村取得的發展成就,是老一代打拼下來的。如今日子好過了,不僅不能忘記華西精神,更要大力弘揚華西精神;不僅要在經濟強村走在全國前列,

村民文化修養、知識儲備等方面也要走在前面。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一如既往這麼做的。吳協恩這樣告訴記者,過去五年,華西人依託“數量轉品質、體力轉腦力”的產業轉型,完成的可用資金比上一個五年增11.29%,

上繳稅費增37.01%;服務業的利潤貢獻率由原來的不到50%,提升到了65%。圍繞總書記提出的“強富美高”,江蘇確立了“兩聚一高”,不僅僅是全面建成小康,更要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

華西建村50多年來,聽中央的不走樣、聽外部的不走神、聽老百姓的不走偏,目前已經實現了小康,5年來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8萬元提升到9.05萬元,增幅達13.1%。“我們今後要向中康、大康邁進。”

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

“報告提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中國強。”在吳協恩看來,溫飽的生活是踏實的、富裕的生活是安康的、文明的生活是幸福的。他說,華西村通過送知識、送健康,讓村民“精神比物質更豐富,腦袋比口袋更富有”。華西“雙送”也不僅僅局限在本村,自2006年以來,華西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互學交流,通過開展大學生村官、新型職業農民、少數民族村官等培訓班,已為全國培訓基層幹部40多萬人次。
華西現在每年對外幫扶的資金達1億多元。未來還將通過智力扶貧、產業扶貧、精准扶貧等,帶動更多人富起來。

展望未來五年,吳協恩信心滿懷:“今後五年,要把華西建成一個“農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質,又不失農村特色,要讓老百姓享受到城市裡的公共設施。”他所說的“農村都市”要具備這樣八條標準:發展更高品質、管理更具規範、生態更加宜居、文化更促繁榮、人才更大舞臺、社會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溫度、幹群更講正氣。

”他所說的“農村都市”要具備這樣八條標準:發展更高品質、管理更具規範、生態更加宜居、文化更促繁榮、人才更大舞臺、社會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溫度、幹群更講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