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瀟灑!你覺得你瀟灑嗎?

莫言說:母親教我一個辦法,讓我每次出去赴宴前,

先在家裡吃上倆饅頭,沒有饅頭就煮上一斤掛麵條,總之要吃得飽飽的,吃得見了食物就想吐,這樣到了宴會上,自然就吃相文雅了,自然就吃得瀟灑了。

吃的瀟灑

吃是人類最低級、最重要的本能之一。為了吃人們才辛勤勞動、努力工作;也是為了吃,奴隸才甘於忍受皮鞭和枷索。在為了延續生命這個低級層次上,吃與瀟灑是沒有什麼聯繫的。要想吃得瀟灑,前提是肚子基本上不餓——英雄除外。

現代的人們,尤其是發達社會裡必較富裕的人們,他們的吃,往往不是因為肚子餓,而是因為習慣和交往的需要,醉翁之意不在酒,吃飯之意不在飯。所以他們或是她們的吃,都帶上了濃厚的表演色彩和商業色彩。

有兩種瀟灑的吃。一曰武吃;一曰文吃。武吃武瀟灑;文吃文瀟灑。

先說武吃。西漢人司馬遷先生在他的名著《史記》中寫著:項羽設下鴻門宴,想借機殺了劉邦。

正在危急之時,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一進大帳即瞪著眼逼視項羽,“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羽按著劍跪直了身子驚問:你是幹什麼的?張良說:他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羽說:壯士!賜之卮酒!項羽的手下人搬給樊噲一大鬥酒,想借機整治他。樊噲彎腰謝罷項羽,只手接過鬥酒,一仰脖子,咕嘟咕嘟就喝了下去。項羽說:賜給他豬腿!手下的人故意找了一條半生不熟的豬腿搬到他的面前。
樊噲把手中的盾扣在地上,接過豬腿放在盾上,拔劍砍著豬肉,一陣狼吞虎嚥,將偌大一條豬腿吃得只剩下骨頭。樊噲看起來是在吃肉,實則是借吃示威。劉邦能從鴻門宴上逃脫了性命,與樊噲這頓大吃不無關係。

水滸傳中的好漢武松,在上景陽崗打虎之前,吃了四斤牛肉,喝了十八碗“透瓶香”,如果沒有這一頓大吃大喝,只怕他要被老虎吃掉。武松同一陣營的弟兄,

如魯智深、李逵等人,也都是武吃的模範。魯智深大鬧山門,一個人吃了半條狗。李逵更野,一次燒吃了假李逵兩條腿。他們吃相兇惡,豺狼饕餮,不講文明,不講禮貌,動不動還要掀桌子打人。但為什麼我們不厭惡他們反而欣賞他們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是英雄。胡吃海塞是他們英雄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這一部分,英雄就不是英雄。常人貪吃是下賤,英雄貪吃是瀟灑。

再說文吃。文吃的行為一般發生在大家小姐身上。如紅樓夢裡的林黛玉,每頓飯只吃一條蟹子腿,再多吃一根豆芽菜就說吃撐了。當然林黛玉是小說中人物,不是真人實事。但我們相信生活中確有林黛玉式的嬌小姐。再比如中國一個有名的作家,自言每天只吃幾粒松子、喝幾口泉水,像小鳥一樣生活。林黛玉是女性文吃的代表;這作家是男性文吃的代表。公子王孫這種吃法是瀟灑;暴發戶或破落戶子弟這種吃法就是作做。

要想吃相文雅,前提是肚子不餓;如果饑腸轆轆,面對著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山珍海味,即便能管住拿筷子的手,也無法管住眼睛,你沒法子不讓你的眼睛放出貪婪之光。我初進城市時,屢屢在宴會上出醜,遭到文明人的嘲笑,弄得我很惱火。母親教我一個辦法,讓我每次出去赴宴前,先在家裡吃上倆饅頭,沒有饅頭就煮上一斤掛麵條,總之要吃得飽飽的,吃得見了食物就想吐,這樣到了宴會上,自然就吃相文雅了,自然就吃得瀟灑了。

還有一種半文半武的瀟灑吃法。譬如晉朝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的兄弟們為了能被當朝宰相選中作女婿,都打扮得衣冠楚楚,有的看書,有的寫字,唯有他躺在東邊的床上吃烙餅。宰相慧眼識英傑,一眼就把他看中了。

還說瀟灑

有沒有天生具有的瀟灑呢?有。

第一篇開宗明義我即說過:瀟灑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對於人生和自然的覺悟。第二篇我想說明的是:有些瀟灑是逼出來的,瀟灑也是一種無奈。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從古到今。但有沒有天生具有的瀟灑呢?有。

在民國初年,我們村子裡就出了一個這樣的瀟灑人物。他還是我們家的遠房親戚呢。這個人出身農民家庭,大字不識一個,但是他天生成一種寧靜的心態和超越時空的智慧。我爺爺很認識他,我所知道的有關他的瀟灑傳說都來自我爺爺之口。爺爺說:王大化那人不是人,不是人是什麼?是神。爺爺說有一次王大化去趕集,買了一個大盆,背在背上。走到離家不遠的橋頭上,有一個淘氣小子,一頭撞在那盆上,咣浪一聲響,把個大盆碰得稀碎,瓦片嘩啦啦地掉在橋石上。爺爺說大家都為王大化鳴不平,齊聲喊打,把個小淘氣嚇得小臉幹黃。可人家王大化先生筆直地往前走,連頭也不回,好象背後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一樣。爺爺說有人喊:王大化,你的盆破了!王大化依然不回頭。爺爺說,事後有人問王大化知不知背上的盆破了,大化說知道。那人納悶道:知道為什麼不回頭?大化道:既然已經破了,回頭有什麼用?

還有一個瀟灑人物,也是民國初年的人。他的名叫王錫範,字叫劍三。時人稱其為劍三先生。這人與我們們家也有點瓜蔓子親戚,我爺爺要稱呼他表叔。我爺爺的哥哥十幾歲時曾在他家當過小聽差,耳聞目睹了許多有關劍三先生的瀟灑事蹟,這些事蹟通過大爺爺的口進入我的耳、進入我的腦,成為我的精神財富。我曾以劍三先生為模特寫過一篇題名《神嫖》的小說,最初發表在臺灣的《聯合文學》上。

說那年春節,一向不近女色的劍三先生莫名其妙地動了凡心,吩咐下人們去找煙花女子。下人們問找幾個,劍三先生說把全城的都給我拉來。下人們看著劍三先生瘦弱的身體,偷笑不止。於是都興奮得不行,撲向煙花巷,把小城裡的妓☆禁☆女一共二十八名全部裝上車拉回劍三先生的家。當城裡人家燒香擺供祭祀祖宗時,劍三先生家的大客廳裡,卻點上了數十根比胳膊還要粗的大紅蠟燭,照耀得滿廳通明,如同白日。客廳的方磚地上,鋪上了猩紅地毯;客廳四角上,安上了四個大炭盆,炭火熊熊,烘烤得房間裡溫暖如春。婊子們吃飽喝足後,就漱口刷牙,重整粉面,等著侍候劍三先生。那些下人們,更是抓耳撓腮,等待著看劍三先生行樂。他們心裡都在猜測,劍三先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消受這二十八個美女呢?劍三先生在書房裡喝酒念詩,好像忘了這碼事。看看夜色漸深,城裡過年的鞭炮響成了片。婊子們打起哈欠,下人們也有了倦意。有一個下人去問劍三先生婊子們如何處理,劍三先生說,讓她們脫了衣服等著。婊子們嘻嘻哈哈地樂著,把身上的綾羅綢緞脫下來,赤裸裸的二十八條身子,四仰八叉躺了滿廳。這時,劍三先生端著一個大酒杯晃晃蕩蕩地來了。他甩掉鞋子,赤著腳,一邊喝著酒,一邊踩著女人們的肚皮走了一圈。然後他說:給她們每人十塊大洋,送她們回去。

這是典型的對待女人的中國方式,瀟灑出了仙風道骨,但也可以作別樣的理解。

再說瀟灑

我記得小時候曾聽說一個大年夜接窮神的故事。那時刻所有的人家都是接財神的,唯有一個叫花子接窮神回家過年。他想,我已經窮到沿街乞討了,“窮到要飯不再窮”,大家都去接財神,留下窮神多孤單,我就把它接回來過年吧。於是他公然接窮神,令眾人刮目相看。

怎麼樣才算真瀟灑?上次未能說明白,這次接著說。大概而言,真瀟灑就是要看破世情,明白地球很小、宇宙很大;要明白人生短暫,像早晨掛在草尖上的露珠;眼所見、耳所聞、身所曆的一切,都是比過眼雲煙還要短暫的東西。

當然真要作到這一步,那也很可怕。那樣的話,歷史就不能發展,社會就不能進步,人生就沒有目標,大家一齊出家去作和尚。都作了和尚也不徹底,因為和尚也還是要吃飯。如果都是和尚尼姑,那必然的還要讓他們和她們結婚,否則就斷了人種,而斷了人種,還瀟灑個什麼勁。所以即便是我說的真瀟灑,也還是相對而言、比較而言。

要做到相對瀟灑也很難,但也不是難於上青天。在榜樣的表帥下,我們還是有可能向瀟灑狀態進步。

我要說的瀟灑榜樣有兩個,一個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一個是晉代大文人阮籍。

李白的故事大家都能說出幾個,就像他的詩大家都能背出幾句一樣。他起初是一點也不瀟灑的。他年輕時醉心仕途,說難聽點就是個官迷。而人一旦迷上了當官,就絕對瀟灑不起來了。想當官的人必須不要臉不要皮,必須丟掉自尊和人格,必須像李白說得那樣“低眉彎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你想開顏,就別想當官,這個問題一點也沒得商量。李白低眉彎腰事過權貴,可惜皇帝不買他的帳,只賜他個翰林供奉,無職無權,閒人一個。這與李先生的胸襟抱負相去太遠,使他不得開心顏。於是他滿懷著牢騷,沉浸到酒鄉里去了。這既是借酒澆愁,又是裝瘋賣傻。從此沾染上喝酒的壞毛病,成了不折不扣的酒鬼。起初是半真半假,到後來弄假成真,酒癮養成,一天沒有酒也不行了。醉著的時候漸漸的比清醒的時候多了,由此也就進入了瀟灑狀態。那些偉大的詩篇也就寫出來了。當然也沒醉到不省人事的程度。杜甫說他“天子呼來不是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還是詩人的誇張,其實李白不敢這樣狂。真是天子呼他,他不敢不上船,除非他醉得喪失了意識。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稍稍昇華一點,就成了瀟灑的低級狀態。李白比這要高許多,因為他是天才。

阮籍在喝酒裝瘋方面是李白的老師。因為魏晉之際政治比盛唐時要黑暗許多,所以阮籍酒精中毒的程度也比李白要深許多。魯迅先生在他的名著《魏晉風度與文章及藥與酒之關係》裡對阮先生的行狀有精彩的描繪,譬如一醉三月不醒,譬如死了母親面無悲淒之色,照樣喝酒吃肉,而當弔唁的人走了,卻大哭數聲,吐血一鬥。當然他三月不醒其實是很清醒;面無悲色其實心中很悲痛。他的瀟灑的確是裝出來的,不如此隨時都可能腦袋搬家。在這種情況下,保命變成第一要事,所以他不會追求虛榮,也不會貪圖名利。從這個意義上講,瀟灑也是逼出來的。

我記得小時候曾聽說一個大年夜接窮神的故事。那時刻所有的人家都是接財神的,唯有一個叫花子接窮神回家過年。他想,我已經窮到沿街乞討了,“窮到要飯不再窮”,大家都去接財神,留下窮神多孤單,我就把它接回來過年吧。於是他公然接窮神,令眾人刮目相看,進入瀟灑境界。所以,也可以說,一個人的生活狀況到了某種極端狀態,也就蝨子多了不癢癢,離瀟灑半步之遙了。

有沒有自覺自願的瀟灑呢?且聽下回分解。

戲說瀟灑

我想瀟灑其實是一種心態,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減輕壓力的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阿Q精神。

據《辭海》說,瀟灑就是“灑脫,毫無拘束”。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對瀟灑的理解要比《辭海》的解釋寬泛得多。臺灣電視連續劇《京城四少》的主題歌《何不瀟灑走一回》唱遍了大江南北以後,瀟灑更成為人們嘴邊上掛著的話。尤其是那些發了一點小財的,混上了一個小官的,泡上了一個小妞的,更是說也瀟灑,唱也瀟灑,醒也瀟灑,醉也瀟灑。一時間大家都瀟灑得很嚴重,好像感冒流行一樣。但流行的東西總是來去匆匆,這幾年人們就把瀟灑漸漸忘卻,沉重的表情籠罩著更多的臉,可見原先的瀟灑並不是真瀟灑。

我想瀟灑其實是一種心態,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減輕壓力的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阿Q精神。骨子裡的瀟灑也許有,但是不會很多。經過訓練,或是摹仿,用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方式處理自己的物質生活和感情生活,這也算瀟灑,儘管未必出於本性,但還是大有利於個人和社會。因此我覺得即便是偽裝瀟灑也還是一件好事,值得提倡。當然這裡也有誤區,即便是偽裝瀟灑也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層次,也還是需要一定的精神境界。不是有了錢就必定瀟灑、有了錢想瀟灑就能瀟灑的。有一些窮得不名一文的人,也許是瀟灑的大師。

我曾在一個朋友的引導下,去見過號稱京城最瀟灑的人。這人的最輝煌的瀟灑業跡就是在某高級飯店和老外比賽摔進口的高級名酒——自然是每瓶數千元的——走一步摔一瓶,從一樓摔到三樓——真正是一步千金——據說那老外摔到二樓就敗下陣去——這也可算作民族的勝利——但我見了這個著名的瀟灑人物後,只覺的他那副暴發戶的嘴臉可惡可厭。他濁氣逼人,俗不可耐;連偽瀟灑都不是,是小人得志。但他身邊那幾個小蜜嗲嗲地對我說:莫作家,好好寫寫我們老總吧,他是天下最瀟灑的男人。

真正的瀟灑人物有沒有呢?現代很少有;古代有,但也瀟灑得不甚徹底。試舉幾例為證: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其瀟灑是出了名的,你看他在群英會上設計騙那蔣幹時,真是談笑風生,揮灑自如,縱酒放歌,絕對瀟灑。周瑜的瀟灑得之於他的資質風流。儀容秀麗,能文能武,還精通音律,“曲有誤,周郎顧”。他是瀟灑人的經典類型。但他為了一個荊州,氣得吐血,就不夠瀟灑。周有一個憨厚的朋友魯肅,為人慷慨大度。周向他借糧,他家只有兩囤米,但是他毫不猶豫地指著其中一囤說:這一囤歸你了。魯肅的瀟灑是一種大智若愚的瀟灑,一種傻乎乎的瀟灑,這也是一般人學不了的。但魯肅也是三番五次去討要荊州,可憐巴巴的,被諸葛亮當猴耍,也就不瀟灑了。諸葛亮頭戴綸巾、手搖羽扇,動不動還要撫上一會瑤琴,好像也很瀟灑,但他的瀟灑太表面,表演的成份太多,顯得很假。其實他是最不瀟灑的,沒出山時就天天研究天下大勢,為出山做準備。讓劉玄德三顧茅廬,顯得有點過戲。出山后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事無巨細,親自動手,別人做他不放心,最後活活累死。一個瀟灑的人是不會、也不必這樣的。

連周瑜、魯肅、諸葛亮這樣的著名人物都瀟灑得不夠徹底,那還有什麼人瀟灑呢?且聽下回分解。

要想吃相文雅,前提是肚子不餓;如果饑腸轆轆,面對著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山珍海味,即便能管住拿筷子的手,也無法管住眼睛,你沒法子不讓你的眼睛放出貪婪之光。我初進城市時,屢屢在宴會上出醜,遭到文明人的嘲笑,弄得我很惱火。母親教我一個辦法,讓我每次出去赴宴前,先在家裡吃上倆饅頭,沒有饅頭就煮上一斤掛麵條,總之要吃得飽飽的,吃得見了食物就想吐,這樣到了宴會上,自然就吃相文雅了,自然就吃得瀟灑了。

還有一種半文半武的瀟灑吃法。譬如晉朝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的兄弟們為了能被當朝宰相選中作女婿,都打扮得衣冠楚楚,有的看書,有的寫字,唯有他躺在東邊的床上吃烙餅。宰相慧眼識英傑,一眼就把他看中了。

還說瀟灑

有沒有天生具有的瀟灑呢?有。

第一篇開宗明義我即說過:瀟灑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對於人生和自然的覺悟。第二篇我想說明的是:有些瀟灑是逼出來的,瀟灑也是一種無奈。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從古到今。但有沒有天生具有的瀟灑呢?有。

在民國初年,我們村子裡就出了一個這樣的瀟灑人物。他還是我們家的遠房親戚呢。這個人出身農民家庭,大字不識一個,但是他天生成一種寧靜的心態和超越時空的智慧。我爺爺很認識他,我所知道的有關他的瀟灑傳說都來自我爺爺之口。爺爺說:王大化那人不是人,不是人是什麼?是神。爺爺說有一次王大化去趕集,買了一個大盆,背在背上。走到離家不遠的橋頭上,有一個淘氣小子,一頭撞在那盆上,咣浪一聲響,把個大盆碰得稀碎,瓦片嘩啦啦地掉在橋石上。爺爺說大家都為王大化鳴不平,齊聲喊打,把個小淘氣嚇得小臉幹黃。可人家王大化先生筆直地往前走,連頭也不回,好象背後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一樣。爺爺說有人喊:王大化,你的盆破了!王大化依然不回頭。爺爺說,事後有人問王大化知不知背上的盆破了,大化說知道。那人納悶道:知道為什麼不回頭?大化道:既然已經破了,回頭有什麼用?

還有一個瀟灑人物,也是民國初年的人。他的名叫王錫範,字叫劍三。時人稱其為劍三先生。這人與我們們家也有點瓜蔓子親戚,我爺爺要稱呼他表叔。我爺爺的哥哥十幾歲時曾在他家當過小聽差,耳聞目睹了許多有關劍三先生的瀟灑事蹟,這些事蹟通過大爺爺的口進入我的耳、進入我的腦,成為我的精神財富。我曾以劍三先生為模特寫過一篇題名《神嫖》的小說,最初發表在臺灣的《聯合文學》上。

說那年春節,一向不近女色的劍三先生莫名其妙地動了凡心,吩咐下人們去找煙花女子。下人們問找幾個,劍三先生說把全城的都給我拉來。下人們看著劍三先生瘦弱的身體,偷笑不止。於是都興奮得不行,撲向煙花巷,把小城裡的妓☆禁☆女一共二十八名全部裝上車拉回劍三先生的家。當城裡人家燒香擺供祭祀祖宗時,劍三先生家的大客廳裡,卻點上了數十根比胳膊還要粗的大紅蠟燭,照耀得滿廳通明,如同白日。客廳的方磚地上,鋪上了猩紅地毯;客廳四角上,安上了四個大炭盆,炭火熊熊,烘烤得房間裡溫暖如春。婊子們吃飽喝足後,就漱口刷牙,重整粉面,等著侍候劍三先生。那些下人們,更是抓耳撓腮,等待著看劍三先生行樂。他們心裡都在猜測,劍三先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消受這二十八個美女呢?劍三先生在書房裡喝酒念詩,好像忘了這碼事。看看夜色漸深,城裡過年的鞭炮響成了片。婊子們打起哈欠,下人們也有了倦意。有一個下人去問劍三先生婊子們如何處理,劍三先生說,讓她們脫了衣服等著。婊子們嘻嘻哈哈地樂著,把身上的綾羅綢緞脫下來,赤裸裸的二十八條身子,四仰八叉躺了滿廳。這時,劍三先生端著一個大酒杯晃晃蕩蕩地來了。他甩掉鞋子,赤著腳,一邊喝著酒,一邊踩著女人們的肚皮走了一圈。然後他說:給她們每人十塊大洋,送她們回去。

這是典型的對待女人的中國方式,瀟灑出了仙風道骨,但也可以作別樣的理解。

再說瀟灑

我記得小時候曾聽說一個大年夜接窮神的故事。那時刻所有的人家都是接財神的,唯有一個叫花子接窮神回家過年。他想,我已經窮到沿街乞討了,“窮到要飯不再窮”,大家都去接財神,留下窮神多孤單,我就把它接回來過年吧。於是他公然接窮神,令眾人刮目相看。

怎麼樣才算真瀟灑?上次未能說明白,這次接著說。大概而言,真瀟灑就是要看破世情,明白地球很小、宇宙很大;要明白人生短暫,像早晨掛在草尖上的露珠;眼所見、耳所聞、身所曆的一切,都是比過眼雲煙還要短暫的東西。

當然真要作到這一步,那也很可怕。那樣的話,歷史就不能發展,社會就不能進步,人生就沒有目標,大家一齊出家去作和尚。都作了和尚也不徹底,因為和尚也還是要吃飯。如果都是和尚尼姑,那必然的還要讓他們和她們結婚,否則就斷了人種,而斷了人種,還瀟灑個什麼勁。所以即便是我說的真瀟灑,也還是相對而言、比較而言。

要做到相對瀟灑也很難,但也不是難於上青天。在榜樣的表帥下,我們還是有可能向瀟灑狀態進步。

我要說的瀟灑榜樣有兩個,一個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一個是晉代大文人阮籍。

李白的故事大家都能說出幾個,就像他的詩大家都能背出幾句一樣。他起初是一點也不瀟灑的。他年輕時醉心仕途,說難聽點就是個官迷。而人一旦迷上了當官,就絕對瀟灑不起來了。想當官的人必須不要臉不要皮,必須丟掉自尊和人格,必須像李白說得那樣“低眉彎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你想開顏,就別想當官,這個問題一點也沒得商量。李白低眉彎腰事過權貴,可惜皇帝不買他的帳,只賜他個翰林供奉,無職無權,閒人一個。這與李先生的胸襟抱負相去太遠,使他不得開心顏。於是他滿懷著牢騷,沉浸到酒鄉里去了。這既是借酒澆愁,又是裝瘋賣傻。從此沾染上喝酒的壞毛病,成了不折不扣的酒鬼。起初是半真半假,到後來弄假成真,酒癮養成,一天沒有酒也不行了。醉著的時候漸漸的比清醒的時候多了,由此也就進入了瀟灑狀態。那些偉大的詩篇也就寫出來了。當然也沒醉到不省人事的程度。杜甫說他“天子呼來不是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還是詩人的誇張,其實李白不敢這樣狂。真是天子呼他,他不敢不上船,除非他醉得喪失了意識。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稍稍昇華一點,就成了瀟灑的低級狀態。李白比這要高許多,因為他是天才。

阮籍在喝酒裝瘋方面是李白的老師。因為魏晉之際政治比盛唐時要黑暗許多,所以阮籍酒精中毒的程度也比李白要深許多。魯迅先生在他的名著《魏晉風度與文章及藥與酒之關係》裡對阮先生的行狀有精彩的描繪,譬如一醉三月不醒,譬如死了母親面無悲淒之色,照樣喝酒吃肉,而當弔唁的人走了,卻大哭數聲,吐血一鬥。當然他三月不醒其實是很清醒;面無悲色其實心中很悲痛。他的瀟灑的確是裝出來的,不如此隨時都可能腦袋搬家。在這種情況下,保命變成第一要事,所以他不會追求虛榮,也不會貪圖名利。從這個意義上講,瀟灑也是逼出來的。

我記得小時候曾聽說一個大年夜接窮神的故事。那時刻所有的人家都是接財神的,唯有一個叫花子接窮神回家過年。他想,我已經窮到沿街乞討了,“窮到要飯不再窮”,大家都去接財神,留下窮神多孤單,我就把它接回來過年吧。於是他公然接窮神,令眾人刮目相看,進入瀟灑境界。所以,也可以說,一個人的生活狀況到了某種極端狀態,也就蝨子多了不癢癢,離瀟灑半步之遙了。

有沒有自覺自願的瀟灑呢?且聽下回分解。

戲說瀟灑

我想瀟灑其實是一種心態,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減輕壓力的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阿Q精神。

據《辭海》說,瀟灑就是“灑脫,毫無拘束”。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對瀟灑的理解要比《辭海》的解釋寬泛得多。臺灣電視連續劇《京城四少》的主題歌《何不瀟灑走一回》唱遍了大江南北以後,瀟灑更成為人們嘴邊上掛著的話。尤其是那些發了一點小財的,混上了一個小官的,泡上了一個小妞的,更是說也瀟灑,唱也瀟灑,醒也瀟灑,醉也瀟灑。一時間大家都瀟灑得很嚴重,好像感冒流行一樣。但流行的東西總是來去匆匆,這幾年人們就把瀟灑漸漸忘卻,沉重的表情籠罩著更多的臉,可見原先的瀟灑並不是真瀟灑。

我想瀟灑其實是一種心態,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減輕壓力的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阿Q精神。骨子裡的瀟灑也許有,但是不會很多。經過訓練,或是摹仿,用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方式處理自己的物質生活和感情生活,這也算瀟灑,儘管未必出於本性,但還是大有利於個人和社會。因此我覺得即便是偽裝瀟灑也還是一件好事,值得提倡。當然這裡也有誤區,即便是偽裝瀟灑也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層次,也還是需要一定的精神境界。不是有了錢就必定瀟灑、有了錢想瀟灑就能瀟灑的。有一些窮得不名一文的人,也許是瀟灑的大師。

我曾在一個朋友的引導下,去見過號稱京城最瀟灑的人。這人的最輝煌的瀟灑業跡就是在某高級飯店和老外比賽摔進口的高級名酒——自然是每瓶數千元的——走一步摔一瓶,從一樓摔到三樓——真正是一步千金——據說那老外摔到二樓就敗下陣去——這也可算作民族的勝利——但我見了這個著名的瀟灑人物後,只覺的他那副暴發戶的嘴臉可惡可厭。他濁氣逼人,俗不可耐;連偽瀟灑都不是,是小人得志。但他身邊那幾個小蜜嗲嗲地對我說:莫作家,好好寫寫我們老總吧,他是天下最瀟灑的男人。

真正的瀟灑人物有沒有呢?現代很少有;古代有,但也瀟灑得不甚徹底。試舉幾例為證: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其瀟灑是出了名的,你看他在群英會上設計騙那蔣幹時,真是談笑風生,揮灑自如,縱酒放歌,絕對瀟灑。周瑜的瀟灑得之於他的資質風流。儀容秀麗,能文能武,還精通音律,“曲有誤,周郎顧”。他是瀟灑人的經典類型。但他為了一個荊州,氣得吐血,就不夠瀟灑。周有一個憨厚的朋友魯肅,為人慷慨大度。周向他借糧,他家只有兩囤米,但是他毫不猶豫地指著其中一囤說:這一囤歸你了。魯肅的瀟灑是一種大智若愚的瀟灑,一種傻乎乎的瀟灑,這也是一般人學不了的。但魯肅也是三番五次去討要荊州,可憐巴巴的,被諸葛亮當猴耍,也就不瀟灑了。諸葛亮頭戴綸巾、手搖羽扇,動不動還要撫上一會瑤琴,好像也很瀟灑,但他的瀟灑太表面,表演的成份太多,顯得很假。其實他是最不瀟灑的,沒出山時就天天研究天下大勢,為出山做準備。讓劉玄德三顧茅廬,顯得有點過戲。出山后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事無巨細,親自動手,別人做他不放心,最後活活累死。一個瀟灑的人是不會、也不必這樣的。

連周瑜、魯肅、諸葛亮這樣的著名人物都瀟灑得不夠徹底,那還有什麼人瀟灑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