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口老放映員的“電影人生” 現仍行走鄉間放映老膠片電影

曾經他們就像明星,點亮鄉村夜生活如今看露天電影的人越來越少……

老放映員的“電影人生”

海口瓊山區龍塘電影隊2名七旬老人堅守40多年,現在仍行走鄉間放映老膠片電影“即使只有幾個觀眾也會堅持放下去”

鄭宏謀和杜邦先在放映電影時默契十足

杜邦先養護三腳架40多年了,我們對膠片電影充滿了感情,

有人勸我們該養老了,不要再走村串戶放電影,但我們就是捨不得、放不下。 ——鄭宏謀和杜邦先說

鄭宏謀安裝放映機

本報訊10月19日上午,在海口瓊山區龍塘戲院一間破舊的瓦房中,73歲的鄭宏謀和71歲的杜邦先分工合作,熟練地擺好三腳架,安上放映機,

連接好電源,裝上老電影膠片,十多分鐘後,放映準備工作全部就緒,隨著鄭巨集謀一扭開關,“噠噠噠”的轉動聲響起,電影便開始放映,時光瞬間倒流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

鄭宏謀和杜邦先的基層電影放映之路已經走過了40多個年頭,如今,兩位7旬老人依然用自己對膠片電影的熱愛和執著,堅守農村放露天電影,將歡樂和美好傳遞給當地群眾。記者鐘起的/文 李志良/圖

開心

當上電影放映員心情就像喝了蜜一樣甜

杜邦先年輕時是龍塘公社三聯村委會黨支部書記,1975年,他被公社抽調到龍塘電影隊,剛開始只是“打雜”,但是接觸膠片電影后,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快便學會放電影。當時龍塘電影隊到各村流動放電影所使用的設備是輕便的8.75毫米放映機。1976年底,龍塘戲院建成投入營業,杜邦先正式成為一名放映員,沒想到這一干就是40多年。

龍塘戲院建成後,電影隊也成立了3個隊,分為一隊、二隊和院隊,共有8名放映員。杜邦先是院隊隊員,負責在戲院內放映電影,使用的是松花江座機;其他兩個隊則在各村流動放映露天電影,放映機也換成了16毫米,後來又換成了35毫米。

杜邦先翻開一本《電影放映人員登記證》,上面記錄著他從事電影放映工作的時間:1977年10月。“這個證是我當放映員一年多後才發的,當年拿到這個證,

我像領結婚證一樣開心。”杜邦先回憶說,當年能當上電影放映員,他覺得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這是党和人民信任我,把這個重擔交給我,所以我要珍惜這個機會。”

跟杜邦先一樣,鄭宏謀年輕時也是村委會幹部,1975年被抽調到電影隊,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後當上放映員,是一隊的隊長。“當時公社選放映員,要的須是‘全才’,要會講、會寫、會畫,因為放電影前除了要畫海報進行宣傳外,還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鄭宏謀說,作為人才被抽調到電影隊當放映員,當時他的心情就像喝了蜂蜜一樣甜。

驕傲

放映員就像明星村民都盼著他們來

作為當時最先進的宣傳工具,電影放映前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還必須放一部甘蔗種植、水稻種植等類型的科教片。此外,放映員還會配合政策制做幻燈片,在正式放映電影前播放宣傳。

雖然電影放映工作很辛苦,但放映員們從無怨言。“一想到能把精神食糧帶給大家,我就覺得特別值。”鄭宏謀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沒有比看露天電影更令人興奮的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盼著村裡能夠三天兩頭就放上一場。”在鄭宏謀的記憶中,那時龍塘電影隊的一隊和二隊是負責流動放映電影的,放映員就像明星一樣,每個村子的村民都盼著他們來。

每次放映前一天,鄭巨集謀都會畫好電影宣傳海報,到村裡張貼。放映當天傍晚,村民們匆匆吃了晚飯便扛上凳子或抱著草席趕到戲場占座。“有時候兩個大隊同天要放同一部電影時,因為膠片只有一套,所以需要‘走片’,就是這個大隊放完一個膠片,就趕緊送到另一個大隊去。”鄭宏謀說。

“活歷史”

見證膠片電影的輝煌 戲院17年電影票房總收入達176萬

作為老放映員,鄭宏謀和杜邦先見證了露天電影及龍塘戲院的輝煌。杜邦先找出一本發黃的登記本,翻開了龍塘戲院的輝煌歷史。

當時農村的文化娛樂生活比較單調,1976年戲院建成後,看電影是大眾唯一的選擇,幾乎每場電影都會滿座。電影票價的變化也見證了群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1976年,電影票價才一角錢,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漸漲到兩角、三角、五角、一元、兩元。

杜邦先說,龍塘戲院分前、中、後和二樓座位區,可同時容納1300人。杜邦先隨便翻開一頁,上面記錄著1977年4月5日晚,戲院放了一場黑白故事片《朝陽溝》,票價是一角錢,該場電影票房收入為130元,也就是說當時的戲院座無虛席。據統計,1979年至1996年,龍塘戲院共放映電影8917場,平均每年放映500多場,其中高峰期為1986、1987、1989年這三年,每年放映600多場。這17年中,戲院電影票房總收入達176萬元,業績足以傲視海南各鄉鎮電影院。1980年,龍塘戲院被評為全國先進電影院。

說到上個世紀最火爆的電影之一,估計不少人至今記憶猶新,那就是《少林寺》。杜邦先介紹,上世紀80年代,龍塘戲院上映該片時,平均每天要放8場,其中白天放6場,從早上6點多就開始放映,一直到下午4點多;晚上再放2到3場,“一場接一場,每次座位都是滿的,過道也坐著人。而一隊、二隊到各村露天放映電影時,觀眾也是人山人海。”

在杜邦先的記憶中,除了《少林寺》,《地雷戰》《地道戰》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電影。再後來,到1998年,當時電影史上最賣座的一部電影《泰坦尼克號》也幾乎讓觀眾擠爆龍塘戲院。

衰落

3個電影隊合併為一個放映員陸續改行

每次放露天電影,昔日時光也猶如老電影一樣,伴隨著“噠噠噠”的馬達聲,在鄭宏謀的腦海中重播著。當了40多年放映員,鄭宏謀對膠片電影的沒落耿耿於懷。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VCD、卡拉OK等各種娛樂方式的興起,膠片電影慢慢走向衰落;2000年,放映員不再領工資;3年前,他們開始領取政府補貼。鄭宏謀說,2006年,龍塘戲院變成危房後,便停止放映電影。後來,3個電影隊合併為一個隊,不再在戲院放映電影,只在各村流動放映。再後來,放映員陸續改行,有的去幫人打井,有的到海口開計程車,電影隊最後只剩下鄭宏謀和杜邦先。

多年以前,電影放映都用上了數位放映機,但鄭巨集謀和杜邦先仍堅持使用膠片放映機,多年的合作使他們在工作中默契十足。因為35毫米的膠片每卷只有10分鐘,一部電影一般有10卷左右膠片,因此放映時一人得緊盯機器,另一人則抓緊將放完的膠片用倒片機倒回來放好,同時處理音箱線脫落等突發事情,忙碌得很。

不放棄

只要露天電影還有一點“人氣”就會堅持放下去

如今,膠片電影正隨著老一輩放映員的老去而慢慢消失。鄭巨集謀告訴記者,16毫米的膠片早已淘汰,35毫米放映機已經用了很多年,膠片也在慢慢減少,他們兩個人的電影隊只有幾部電影膠片,每次放映時,他們會租車到龍橋或東營等地跟原先的電影隊交換片源,或者到海口一家電影院線公司租。

“現在城裡放映的都是數字電影,膠片也不好租了。”鄭宏謀說,今年來他們一共放了20場電影,平時放一部電影,包場費用是300多元,除去成本,放一場電影每個人只有80元左右的收入。

這些年來,有關部門開展送電影下鄉的活動,露天電影又在農村重現,不過,放映的都是數字電影。

膠片電影不再受歡迎並不等於其完全退出了市場。在龍塘及周邊鄉鎮,一些村民家有結婚、升學、入宅、參軍等喜事時,都會請鄭巨集謀和杜邦先去放電影。此外,當地村民辦“公期”時,他們也會放上幾場電影。“下個月15日是文禮村的‘公期’,已經有3名村民各預定了一場電影,那天晚上我們要連放3場。”鄭宏謀說。

“40多年了,我們對膠片電影充滿了感情,有人勸我們該養老了,不要再走村串戶放電影,但我們就是捨不得、放不下。”鄭宏謀和杜邦先表示,只要龍塘的露天電影市場還有一點“人氣”,只要還有人請,即使只有寥寥幾個觀眾,他們也會堅持放下去,不會散場,“直到我們放不動為止。”

還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鄭宏謀說,作為人才被抽調到電影隊當放映員,當時他的心情就像喝了蜂蜜一樣甜。

驕傲

放映員就像明星村民都盼著他們來

作為當時最先進的宣傳工具,電影放映前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還必須放一部甘蔗種植、水稻種植等類型的科教片。此外,放映員還會配合政策制做幻燈片,在正式放映電影前播放宣傳。

雖然電影放映工作很辛苦,但放映員們從無怨言。“一想到能把精神食糧帶給大家,我就覺得特別值。”鄭宏謀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沒有比看露天電影更令人興奮的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盼著村裡能夠三天兩頭就放上一場。”在鄭宏謀的記憶中,那時龍塘電影隊的一隊和二隊是負責流動放映電影的,放映員就像明星一樣,每個村子的村民都盼著他們來。

每次放映前一天,鄭巨集謀都會畫好電影宣傳海報,到村裡張貼。放映當天傍晚,村民們匆匆吃了晚飯便扛上凳子或抱著草席趕到戲場占座。“有時候兩個大隊同天要放同一部電影時,因為膠片只有一套,所以需要‘走片’,就是這個大隊放完一個膠片,就趕緊送到另一個大隊去。”鄭宏謀說。

“活歷史”

見證膠片電影的輝煌 戲院17年電影票房總收入達176萬

作為老放映員,鄭宏謀和杜邦先見證了露天電影及龍塘戲院的輝煌。杜邦先找出一本發黃的登記本,翻開了龍塘戲院的輝煌歷史。

當時農村的文化娛樂生活比較單調,1976年戲院建成後,看電影是大眾唯一的選擇,幾乎每場電影都會滿座。電影票價的變化也見證了群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1976年,電影票價才一角錢,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漸漲到兩角、三角、五角、一元、兩元。

杜邦先說,龍塘戲院分前、中、後和二樓座位區,可同時容納1300人。杜邦先隨便翻開一頁,上面記錄著1977年4月5日晚,戲院放了一場黑白故事片《朝陽溝》,票價是一角錢,該場電影票房收入為130元,也就是說當時的戲院座無虛席。據統計,1979年至1996年,龍塘戲院共放映電影8917場,平均每年放映500多場,其中高峰期為1986、1987、1989年這三年,每年放映600多場。這17年中,戲院電影票房總收入達176萬元,業績足以傲視海南各鄉鎮電影院。1980年,龍塘戲院被評為全國先進電影院。

說到上個世紀最火爆的電影之一,估計不少人至今記憶猶新,那就是《少林寺》。杜邦先介紹,上世紀80年代,龍塘戲院上映該片時,平均每天要放8場,其中白天放6場,從早上6點多就開始放映,一直到下午4點多;晚上再放2到3場,“一場接一場,每次座位都是滿的,過道也坐著人。而一隊、二隊到各村露天放映電影時,觀眾也是人山人海。”

在杜邦先的記憶中,除了《少林寺》,《地雷戰》《地道戰》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電影。再後來,到1998年,當時電影史上最賣座的一部電影《泰坦尼克號》也幾乎讓觀眾擠爆龍塘戲院。

衰落

3個電影隊合併為一個放映員陸續改行

每次放露天電影,昔日時光也猶如老電影一樣,伴隨著“噠噠噠”的馬達聲,在鄭宏謀的腦海中重播著。當了40多年放映員,鄭宏謀對膠片電影的沒落耿耿於懷。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VCD、卡拉OK等各種娛樂方式的興起,膠片電影慢慢走向衰落;2000年,放映員不再領工資;3年前,他們開始領取政府補貼。鄭宏謀說,2006年,龍塘戲院變成危房後,便停止放映電影。後來,3個電影隊合併為一個隊,不再在戲院放映電影,只在各村流動放映。再後來,放映員陸續改行,有的去幫人打井,有的到海口開計程車,電影隊最後只剩下鄭宏謀和杜邦先。

多年以前,電影放映都用上了數位放映機,但鄭巨集謀和杜邦先仍堅持使用膠片放映機,多年的合作使他們在工作中默契十足。因為35毫米的膠片每卷只有10分鐘,一部電影一般有10卷左右膠片,因此放映時一人得緊盯機器,另一人則抓緊將放完的膠片用倒片機倒回來放好,同時處理音箱線脫落等突發事情,忙碌得很。

不放棄

只要露天電影還有一點“人氣”就會堅持放下去

如今,膠片電影正隨著老一輩放映員的老去而慢慢消失。鄭巨集謀告訴記者,16毫米的膠片早已淘汰,35毫米放映機已經用了很多年,膠片也在慢慢減少,他們兩個人的電影隊只有幾部電影膠片,每次放映時,他們會租車到龍橋或東營等地跟原先的電影隊交換片源,或者到海口一家電影院線公司租。

“現在城裡放映的都是數字電影,膠片也不好租了。”鄭宏謀說,今年來他們一共放了20場電影,平時放一部電影,包場費用是300多元,除去成本,放一場電影每個人只有80元左右的收入。

這些年來,有關部門開展送電影下鄉的活動,露天電影又在農村重現,不過,放映的都是數字電影。

膠片電影不再受歡迎並不等於其完全退出了市場。在龍塘及周邊鄉鎮,一些村民家有結婚、升學、入宅、參軍等喜事時,都會請鄭巨集謀和杜邦先去放電影。此外,當地村民辦“公期”時,他們也會放上幾場電影。“下個月15日是文禮村的‘公期’,已經有3名村民各預定了一場電影,那天晚上我們要連放3場。”鄭宏謀說。

“40多年了,我們對膠片電影充滿了感情,有人勸我們該養老了,不要再走村串戶放電影,但我們就是捨不得、放不下。”鄭宏謀和杜邦先表示,只要龍塘的露天電影市場還有一點“人氣”,只要還有人請,即使只有寥寥幾個觀眾,他們也會堅持放下去,不會散場,“直到我們放不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