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80後投資人漸起:年輕就是資本,每天都在路上

有人說,80後是幸福的一代,嬌生慣養、衣食無憂。也有人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心浮氣躁、自以為是。而更多的80後眼中的“80後”,則是苦逼的一代。其實,80後從一出生就備受爭議,他們受到的是新教育,

接受的是新理念,很容易讓老一輩帶著有色眼鏡來觀望他們的成長。

掐指一算,1980年出生的那一批80後已經奔四,即使1989年出生的80後也將奔三,中國古語有言“三十而立”,80後早已不再是孩子,而是已經登上社會的舞臺,並奮鬥在路上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80後有為青年不斷湧現,

並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在投資領域也十分明顯。在投資業界,有些80後投資人從踏入社會開始就加入投行,投身天使投資,助力優秀專案成長起步。作為創投圈新生代的他們,正在慢慢地影響著投資人的主體。

如果說80後選擇創業的話,大家尚可理解。然而,80後是否適合做投資人,在業界還是有一些爭論的,畢竟投資人的門檻比創業者高得多,

作為投資人,必須要對各種商業模式瞭若指掌,對創業者考察細緻入微,能夠準確判斷出項目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等等。這一切,80後年輕投資人真得可以做到遊刃有餘嗎?

不過,正如《莊子.秋水》中所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對於正在成長與奮鬥中的80後投資人來說,他們自有自身的投資見地和邏輯。

投對人是關鍵

投資就是投人,著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曾經說自己的投資理念就是“一要看人,

二要看人。”聽起來很有趣的一句話,而且也可以從中看出“投對人”的重要性。

在投資的過程中,很多80後投資人都會把“選對人”放在第一位。合夥人的素質和能力對項目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旦合夥人選對了,成功的幾率也會更大。

對於如何評估一個團隊的實力,80後天使投資人徐了然認為,首先要看創始人的素質和能力,CEO是否具有執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否具備快速的學習能力;其次,團隊的目標是否一致,員工能否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另外,公司通過什麼樣的機制吸引真正有價值的成員留在團隊裡,並且把他發展成為公司的合夥人。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能夠做好的事

天使投資人之所以被稱為“天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為處於初創期甚至還沒有正式起步的企業或專案進行投資。他們猶如帶著光芒的天使,

為創始人帶來資金和資源的支援,將有價值的專案進行孵化。天使投資由於風險高、回報週期長,因此投資數額一般不會太大,但是一旦投資成功甚至投出“獨角獸”,則可為天使投資人帶來幾千倍甚至上萬倍的收益回報。

那麼,在競爭激烈、創業泡沫不斷高漲的大環境下,成長中的80後天使投資人如何堅持自己的投資邏輯,並憑藉自己的獨到眼光挖掘到優質的項目?不懼失敗,堅持原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能夠做好的事,是更多年輕投資人的投資邏輯。

作為天使投資人,80後的張野坦言,從海量BP(創業計畫書)中獲得快感已經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所有行業和所有想法幾乎沒有死角,大多數創意都是在複製別人的idea,好多BP聽第一句話我就知道是怎麼玩的......”原則問題上,張野從不妥協,即使是熟人介紹來的BP,如果感覺不合適的話,一樣會被不留情面地pass掉。

關於詩和遠方

一個企業自身的盈利狀況和未來估值的提升空間,是考量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料。站在投資的角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風險和退出。對80後投資人而言,投資一家企業,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拉高估值就賣掉,他們更希望企業上市以後能夠借助資本的力量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他們也願意與企業並肩前進,並在上市以後持續跟進。甚至有的投資人表示,只要被投企業不拋棄自己,自己就是一直跟著企業走下去。

年輕就是資本,對於當下奮鬥在路上的80後投資人來說,能夠為社會發展做出成績,提升自我生長,實現個人價值,遠比項目能為自己帶來多少利益要重要得多。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為社會貢創造了更多的價值,財富又怎會不青睞於你呢?

如今,有相當一部分80後天使投資人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而且隨著被投企業的良性發展,未來還將得到更豐富的回報。對他們而言,投資的目的已不再是簡單的獲取更大的財富積累,更多的是實現自我價值更大化,利用自身積累的資源去幫助更多創業者實現他們的夢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創業者一起成長和創造價值,也許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80後投資人,他們呈獻給外界更多的是對創業投資的熱忱和對努力務實的生活態度,他們堅毅、勇敢、不懼失敗,他們灑脫、爽快、敢作敢當,他們真誠、踏實、見多識廣,他們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當然,他們也會迷茫、失落、磕磕撞撞、不知所措,但是他們會努力做到及時調整自我,以不忘初心的態度繼續前行。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悲哀,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歡樂。時代給個人帶來的悲哀,是個人能力無法改變的,何不向著歡樂的方向展望呢?

堅持原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能夠做好的事,是更多年輕投資人的投資邏輯。

作為天使投資人,80後的張野坦言,從海量BP(創業計畫書)中獲得快感已經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所有行業和所有想法幾乎沒有死角,大多數創意都是在複製別人的idea,好多BP聽第一句話我就知道是怎麼玩的......”原則問題上,張野從不妥協,即使是熟人介紹來的BP,如果感覺不合適的話,一樣會被不留情面地pass掉。

關於詩和遠方

一個企業自身的盈利狀況和未來估值的提升空間,是考量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料。站在投資的角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風險和退出。對80後投資人而言,投資一家企業,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拉高估值就賣掉,他們更希望企業上市以後能夠借助資本的力量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他們也願意與企業並肩前進,並在上市以後持續跟進。甚至有的投資人表示,只要被投企業不拋棄自己,自己就是一直跟著企業走下去。

年輕就是資本,對於當下奮鬥在路上的80後投資人來說,能夠為社會發展做出成績,提升自我生長,實現個人價值,遠比項目能為自己帶來多少利益要重要得多。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為社會貢創造了更多的價值,財富又怎會不青睞於你呢?

如今,有相當一部分80後天使投資人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而且隨著被投企業的良性發展,未來還將得到更豐富的回報。對他們而言,投資的目的已不再是簡單的獲取更大的財富積累,更多的是實現自我價值更大化,利用自身積累的資源去幫助更多創業者實現他們的夢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創業者一起成長和創造價值,也許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80後投資人,他們呈獻給外界更多的是對創業投資的熱忱和對努力務實的生活態度,他們堅毅、勇敢、不懼失敗,他們灑脫、爽快、敢作敢當,他們真誠、踏實、見多識廣,他們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當然,他們也會迷茫、失落、磕磕撞撞、不知所措,但是他們會努力做到及時調整自我,以不忘初心的態度繼續前行。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悲哀,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歡樂。時代給個人帶來的悲哀,是個人能力無法改變的,何不向著歡樂的方向展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