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豆瓣9.1!“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開播了

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麵,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的生活費;然而在另一處隱秘的豪宅,壁櫃裡、床上、冰箱裡,卻塞滿了一遝一遝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開篇,

就為我們勾勒了這樣一個腐敗官員的“兩面人生”。貪腐之巨,偽裝之深,前後之變,通過電視語言得以呈現,讓人尤覺震撼。

《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四天,評分達到9.1,開篇不辱使命。該劇“孵化者”,製作人兼導演李路近日接受記者專訪,

解密諸多內幕。

李路

演員內幕:大腕片酬都是“友情價”

陸毅的角色本來帶點小痞,但最高檢不同意

記者:第一集開場的官員形象有的很臉譜化,比如副市長丁義珍,掛著LV皮帶,表裡都很浮誇張揚,吳剛扮演的角色也掛著反派相……這種表達方式有無奈還是刻意為之?

李路:你可不知道,七八年前官員的打扮,就是這樣。丁義珍我們就沒準備“埋”,開頭潛逃,他就是一個貪腐、叛徒的形象,為此特別找了一個常年演太監的專業戶許文廣來演。原來還有酒席上口吐黃段子大談女幹部,後來剪掉了……其他的人,大家就不一定能夠看得准了。

記者:陸毅演男一號是一開始就定好的嗎?

李路:是在幾個人中選了他吧。

陸毅其實是“承上啟下”的一代演員。他是“年輕的老前輩”,演得很好。來劇組前的兩三天,他還在另一個戲上,最初的表演還帶著點上部戲的表演狀態。這個戲裡面有他的師叔、師哥,坐下來輕描淡寫地跟他帶了兩句。他馬上進入了檢察官的狀態了。陸毅太聰明了,不聰明走不到今天的。

記者:陸毅的檢察官形象一出場,有人覺得很“跳”,跟印象中的“官員”不一樣。

李路:陸毅這個角色從劇本的時候就開始“跳”了,

我們開始是希望他有點小痞,或者說有點幽默感吧。最後最高檢還是希望這個角色往正裡走一點,因為是檢察官的代表。所以他身上的江湖味道減少了一些。劇本保留了他吹口哨的習慣。不過,也只吹了幾集,就被劇中檢察長罵了,說你一個反貪局局長怎麼老是吹口哨啊。後來他就再不吹了。還有一些別的小設計,後來也都剪了。

另外,你們不要以為檢察官是“官員”,

我們去最高檢反貪局體驗生活,那些檢察官都很年輕,都很帥,不是這個市的高考狀元,就是博士、博士生。

公檢法,三家單位是“掛相”的。檢察系統的工作人員是要動腦子的、不動拳頭。他們是高智商年輕人,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官員,可活潑了。

張豐毅找雲南省委朋友學演省委書記

記者:劇中高級幹部工作狀態,是真聽真看過,還是按想像的?

李路:常年的積累吧。我30多歲就是南京電影製片廠分管生產的副廠長。後來管理江蘇的影視劇十幾年,瞭解不同層級的官員狀態。我去敲周梅森家的門要拍這個戲,一定是有感而發。周梅森能這樣寫,我能這樣拍,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瞭解官員狀態,對政策不吃透,拍的時候會走形。

比如省委常委會議怎麼開,以前是長桌子領導坐兩頭,現在是領導坐中間,這些都是有安排的,以表明杜絕“一言堂”。如果你對這些變化不瞭解,不好拍。我還加了張豐毅扮演的新省委書記做俯臥撐、打籃球。現在書記就是這樣,帶領全省的中堅,像課間休息一樣做運動,精英的幹部形象就出來了。

記者:你說對官場的個人生活體驗和“有感而發”,如何落實到演員身上?

李路:所以我找的都是藝術家啊,藝術家都是有腦子的,藝術家都會拍戲,都會做自己的角色分析。張豐毅跟雲南的官員從小是朋友。當知道要演一個新的省委書記,就回去找雲南的省委領導交談,做功課了,平常的坐姿啊,發言語態啊。好演員都是極其認真的,做看不見的功課。

記者:有演員說拍這部戲壓力挺大的,這是客套話還是真實的?

李路:真實的。高手雲集,過招啊。我們這個組裡,三個人拿出去就是一台戲了,結果來了四十幾個,大家都坐在一起了。經常飆完戲要酒,“喝一杯,演得太好了!”或者是“你怎麼演的?我怎麼接不住呢?”吳剛有一場戲,演完以後對手演員說:“大哥,我服您了,您這麼演我接不了,太厲害了!”

記者:這部戲的大腕片酬都是“友情價”,您遊說他們加盟的最大砝碼是什麼?僅僅是一起來幹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嗎?

李路: 張豐毅是讀過這部小說的。 另外籌備《人民的名義》的時候,陳道明隔三差五就來,幫著一起出主意,怎麼調整演員。我們拍的時候,他兩次去探班,帶著牛奶去看望大家,很關注這件事情。

創作內幕:沒有定心丸,沒有尚方寶劍

談了幾十家,簽約後都不敢打款

記者:這是十年來首部反腐劇,作為這個項目的組盤者,當時融資是怎樣一種狀態?

李路:投資遇到的困難,出乎意料。我做過幾千集電視劇,原來一個資金盤子幾天就能完成,但這個電視劇融資之艱難,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幾十家談完之後,簽約不打款。大型企業、國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視界領軍公司都有,跟我談的時候特別慷慨陳詞,一定要投!最後,都沒有投。主要還是對這個項目……因為這種類型劇已經十幾年沒有成功經驗了,大家怕自己的投資打水漂,都能理解。人家都是投資行為,但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折磨。幾個月,合同簽完,毀約,合同簽完,毀約,不是一個兩個,是連續。 上午簽完我特高興,晚上他們卻告訴你,不能投。

我家有個大黑板,上面記滿了這些人、公司的名字,他們哪天簽的合約,哪天又把我耍了,全有。那個時候我的心天天七上八下的,遭死罪了。同時也反映了大家對反腐影視劇的決心還欠著一點,都在觀望,該出手時沒敢出手。最後是5家民營公司托起了《人民的名義》的資金盤子,而且他們還全是第一次做電視劇。

寫到“副國級”並無“尚方寶劍”

記者:如此艱難,您卻有勇氣堅持把這個項目做下去,是有什麼“定心丸”嗎?

李路:啥定心丸也沒有。我就是神經不正常(笑),敢賭!你想,當時平臺沒有定,周梅森才出三集劇本,我就出價了,價格不菲。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寫人物小傳的,人物走向在哪裡?這些都不知道。

不過,我們是20年的朋友,他的反腐小說成功率很高。我是基於“周梅森”這三個字,基於13年沒有出現反腐劇這種類型,基於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視劇卻沒有反映,做了這部戲。

沒有任何人保底,也沒有人保證會跟你簽約,或者哪個老大說這個可以。如果有的話,我也不會兩年老成這樣了。

記者:故事寫到了“副國級”,足以稱為國產“反腐第一劇”了,當時是怎麼敢寫到這樣的層面?有什麼“尚方寶劍”嗎?

李路:嘗試!沒有尚方寶劍。各種討論會,我們發現反腐新聞的力度都這麼高,作為影視作品也應該往上走一步。而且我是特命苦的導演,《老大的幸福》範偉拿了500字大綱,我們就開始幹起來了。《山楂樹之戀》當時小說還在印,我去找人家,人家正在捏腳,我坐小板凳跟人家談了合作。《人民的名義》也一樣。沒有現成的飯,給我這樣的“業餘”導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項目,沒有“尚方寶劍”。

尺度內幕:審查比預想的好

沒選央視是因為它有價格和集數瓶頸

記者:外界猜測這部劇的審查一定是驚心動魄的,有什麼可以披露的細節嗎?

李路:審查比預想的好。周梅森當年的反腐劇都是800條、1000條的審查意見。因為當年反腐要藏著掖著。現在要正面回應,打虎拍蠅的故事比電視劇都精彩。如果一個電視劇作品拍不到比現實還精彩,就沒勁了。

記者:當時為什麼會選擇湖南衛視而不是央視作為播出平臺?

李路:湖南是我們相互選擇的,央視有價格的瓶頸、集數瓶頸。在我們拍的時候,湖南台的人到現場來了三次,特別誠懇。我跟湖南台原來沒有交集的,通過這次我覺得湖南台從領導到員工真的很樸實,真的是幹事的。來了之後直接看看現場,看看片子。來了三次,每次都說要看片子,而且不是一個人來,是一組人來,一條龍地來,來了就可以拍板這件事了。

只寫反腐敗 不展示“貪腐過程”

記者:前兩集播完後,有網友評論這是第一“自黑”大劇,您怎麼看這種評價?

李路:我特別認可,這是黨和人民敢揭傷疤了。原來你敢這麼深度地寫、拍如何抓這些犯罪分子嗎?現在敢了,自信了。有自信了才敢這麼拍,有自信才能“自黑”。原來大家會以為這個劇是到了一定歲數、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喜歡看。後來我發現根本不是,現在的90後三觀非常好啊。我們剪後期的都是年輕人,看劇的時候該哭的哭、該笑的笑。有一場老革命陳岩石去世的戲,有個小姑娘大哭一場。這個是裝不了的。

記者:劇中有句臺詞說“反腐上不封頂”,那拍攝時紅線到底在哪兒?

李路:周梅森號稱“反腐小說第一人”,“第一人”肯定有“第一人”的高超之處,他得把握,也有把握。這麼多官員看過我們的戲,都說沒有一處不符合的。這就是周梅森平常做研究、做功課的結果。當官不作為、懶政,實幹官員不會講不會說、不送不跑就提不上來……劇裡全有展現。此外,我們這個劇有幾大規避:第一,不去表現“貪腐過程”;第二不去表現“奢華手段”,第三不去表現“貪腐場面”。那些官員商人們怎麼K歌啊、喝酒啊,還有行賄場面這些都沒有。但照樣好看——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運,有血有肉。

人民日報:以人民的名義,將反腐進行到底

“厲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義》剛一播出,便收穫觀眾熱情的點贊,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精彩紛呈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它反映著當前中國反腐敗鬥爭的實踐,擊中了反腐敗的社會心願。文藝當與時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成為中國政治舞臺的重要內容,成為牽動人心的時代命題。

電視劇中觸目驚心的反腐畫面,正是驚心動魄的反腐敗鬥爭的藝術再現。在調查武長順案件期間,舉報人到中紀委接受約談,為避免被打擊報復,一路竟換了三次車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權錢交易,事發後,僅僅清理從白家查獲的紅木、翡翠、玉石等藏品,辦案人員就花了十幾天時間;某副市長貪腐金額高達6.44億,而該省最貧困的9個縣一年的財政收入加起來才只有6.07億元……腐敗分子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腐敗事件,正如編劇周梅森所言,“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像”。立足於這樣的反腐實踐的影視劇,可以讓觀眾對“反腐內幕”有更多瞭解,也有助於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

“我不幹好事也就罷了,我還幹這麼多的壞事,就自己感覺到自己簡直是不可饒恕”“錢財有什麼用,錢財沒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讓我罪孽深重”,朱明國、魏鵬遠的懺悔,是大多數落馬官員的心聲,但到要承擔後果時才幡然醒悟,一切已為時晚矣。女縣委書記袁菱落馬後,常常回憶昔日在大學工作時的生活。她始終記得,夏天的時候,一家三口省吃儉用買了個空調裝在9平方米的書房,全家擠在空調前吃飯,其樂融融。可如今,這樣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一人不廉,一家不圓”,權力帶不來幸福,金錢給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這樸素的道理,最終只落得“樹倒獼孫散”。

如今,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持續推進,人們對反腐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老虎”“蒼蠅”一鍋端,讓反腐敗只是一陣風、走走過場等觀點不攻自破;以人民的名義,對侵蝕百姓利益之舉堅決打擊,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越來越多的領導幹部及其家人意識到,清廉是最好的“護身符”,經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鐘才能“治未病”。朱明國承認,“這一步邁出去之後,你沒有外力的強制和組織上的干預,靠個人不容易停下來”。從這樣的意義上講,反腐是緊箍,更是保護。雷霆的行動、認識的轉變,説明我們清理劣幣驅除良幣的政治生態,為黨增添了無窮生機和活力。正如周梅森所說,“改善土壤,改變政治生態,理順關係,讓能幹的人得以發揮,讓正氣得以張揚”。

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當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要真正實現“不能腐”和“不想腐”,還要依靠制度建設和信仰建設繼續推進。“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對於我們這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來說,反腐敗永遠沒有劇終。以人民的名義,是反腐的動力,更是反腐的意義。

轉載自:人民網

我30多歲就是南京電影製片廠分管生產的副廠長。後來管理江蘇的影視劇十幾年,瞭解不同層級的官員狀態。我去敲周梅森家的門要拍這個戲,一定是有感而發。周梅森能這樣寫,我能這樣拍,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瞭解官員狀態,對政策不吃透,拍的時候會走形。

比如省委常委會議怎麼開,以前是長桌子領導坐兩頭,現在是領導坐中間,這些都是有安排的,以表明杜絕“一言堂”。如果你對這些變化不瞭解,不好拍。我還加了張豐毅扮演的新省委書記做俯臥撐、打籃球。現在書記就是這樣,帶領全省的中堅,像課間休息一樣做運動,精英的幹部形象就出來了。

記者:你說對官場的個人生活體驗和“有感而發”,如何落實到演員身上?

李路:所以我找的都是藝術家啊,藝術家都是有腦子的,藝術家都會拍戲,都會做自己的角色分析。張豐毅跟雲南的官員從小是朋友。當知道要演一個新的省委書記,就回去找雲南的省委領導交談,做功課了,平常的坐姿啊,發言語態啊。好演員都是極其認真的,做看不見的功課。

記者:有演員說拍這部戲壓力挺大的,這是客套話還是真實的?

李路:真實的。高手雲集,過招啊。我們這個組裡,三個人拿出去就是一台戲了,結果來了四十幾個,大家都坐在一起了。經常飆完戲要酒,“喝一杯,演得太好了!”或者是“你怎麼演的?我怎麼接不住呢?”吳剛有一場戲,演完以後對手演員說:“大哥,我服您了,您這麼演我接不了,太厲害了!”

記者:這部戲的大腕片酬都是“友情價”,您遊說他們加盟的最大砝碼是什麼?僅僅是一起來幹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嗎?

李路: 張豐毅是讀過這部小說的。 另外籌備《人民的名義》的時候,陳道明隔三差五就來,幫著一起出主意,怎麼調整演員。我們拍的時候,他兩次去探班,帶著牛奶去看望大家,很關注這件事情。

創作內幕:沒有定心丸,沒有尚方寶劍

談了幾十家,簽約後都不敢打款

記者:這是十年來首部反腐劇,作為這個項目的組盤者,當時融資是怎樣一種狀態?

李路:投資遇到的困難,出乎意料。我做過幾千集電視劇,原來一個資金盤子幾天就能完成,但這個電視劇融資之艱難,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幾十家談完之後,簽約不打款。大型企業、國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視界領軍公司都有,跟我談的時候特別慷慨陳詞,一定要投!最後,都沒有投。主要還是對這個項目……因為這種類型劇已經十幾年沒有成功經驗了,大家怕自己的投資打水漂,都能理解。人家都是投資行為,但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折磨。幾個月,合同簽完,毀約,合同簽完,毀約,不是一個兩個,是連續。 上午簽完我特高興,晚上他們卻告訴你,不能投。

我家有個大黑板,上面記滿了這些人、公司的名字,他們哪天簽的合約,哪天又把我耍了,全有。那個時候我的心天天七上八下的,遭死罪了。同時也反映了大家對反腐影視劇的決心還欠著一點,都在觀望,該出手時沒敢出手。最後是5家民營公司托起了《人民的名義》的資金盤子,而且他們還全是第一次做電視劇。

寫到“副國級”並無“尚方寶劍”

記者:如此艱難,您卻有勇氣堅持把這個項目做下去,是有什麼“定心丸”嗎?

李路:啥定心丸也沒有。我就是神經不正常(笑),敢賭!你想,當時平臺沒有定,周梅森才出三集劇本,我就出價了,價格不菲。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寫人物小傳的,人物走向在哪裡?這些都不知道。

不過,我們是20年的朋友,他的反腐小說成功率很高。我是基於“周梅森”這三個字,基於13年沒有出現反腐劇這種類型,基於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視劇卻沒有反映,做了這部戲。

沒有任何人保底,也沒有人保證會跟你簽約,或者哪個老大說這個可以。如果有的話,我也不會兩年老成這樣了。

記者:故事寫到了“副國級”,足以稱為國產“反腐第一劇”了,當時是怎麼敢寫到這樣的層面?有什麼“尚方寶劍”嗎?

李路:嘗試!沒有尚方寶劍。各種討論會,我們發現反腐新聞的力度都這麼高,作為影視作品也應該往上走一步。而且我是特命苦的導演,《老大的幸福》範偉拿了500字大綱,我們就開始幹起來了。《山楂樹之戀》當時小說還在印,我去找人家,人家正在捏腳,我坐小板凳跟人家談了合作。《人民的名義》也一樣。沒有現成的飯,給我這樣的“業餘”導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項目,沒有“尚方寶劍”。

尺度內幕:審查比預想的好

沒選央視是因為它有價格和集數瓶頸

記者:外界猜測這部劇的審查一定是驚心動魄的,有什麼可以披露的細節嗎?

李路:審查比預想的好。周梅森當年的反腐劇都是800條、1000條的審查意見。因為當年反腐要藏著掖著。現在要正面回應,打虎拍蠅的故事比電視劇都精彩。如果一個電視劇作品拍不到比現實還精彩,就沒勁了。

記者:當時為什麼會選擇湖南衛視而不是央視作為播出平臺?

李路:湖南是我們相互選擇的,央視有價格的瓶頸、集數瓶頸。在我們拍的時候,湖南台的人到現場來了三次,特別誠懇。我跟湖南台原來沒有交集的,通過這次我覺得湖南台從領導到員工真的很樸實,真的是幹事的。來了之後直接看看現場,看看片子。來了三次,每次都說要看片子,而且不是一個人來,是一組人來,一條龍地來,來了就可以拍板這件事了。

只寫反腐敗 不展示“貪腐過程”

記者:前兩集播完後,有網友評論這是第一“自黑”大劇,您怎麼看這種評價?

李路:我特別認可,這是黨和人民敢揭傷疤了。原來你敢這麼深度地寫、拍如何抓這些犯罪分子嗎?現在敢了,自信了。有自信了才敢這麼拍,有自信才能“自黑”。原來大家會以為這個劇是到了一定歲數、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喜歡看。後來我發現根本不是,現在的90後三觀非常好啊。我們剪後期的都是年輕人,看劇的時候該哭的哭、該笑的笑。有一場老革命陳岩石去世的戲,有個小姑娘大哭一場。這個是裝不了的。

記者:劇中有句臺詞說“反腐上不封頂”,那拍攝時紅線到底在哪兒?

李路:周梅森號稱“反腐小說第一人”,“第一人”肯定有“第一人”的高超之處,他得把握,也有把握。這麼多官員看過我們的戲,都說沒有一處不符合的。這就是周梅森平常做研究、做功課的結果。當官不作為、懶政,實幹官員不會講不會說、不送不跑就提不上來……劇裡全有展現。此外,我們這個劇有幾大規避:第一,不去表現“貪腐過程”;第二不去表現“奢華手段”,第三不去表現“貪腐場面”。那些官員商人們怎麼K歌啊、喝酒啊,還有行賄場面這些都沒有。但照樣好看——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運,有血有肉。

人民日報:以人民的名義,將反腐進行到底

“厲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義》剛一播出,便收穫觀眾熱情的點贊,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精彩紛呈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它反映著當前中國反腐敗鬥爭的實踐,擊中了反腐敗的社會心願。文藝當與時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成為中國政治舞臺的重要內容,成為牽動人心的時代命題。

電視劇中觸目驚心的反腐畫面,正是驚心動魄的反腐敗鬥爭的藝術再現。在調查武長順案件期間,舉報人到中紀委接受約談,為避免被打擊報復,一路竟換了三次車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權錢交易,事發後,僅僅清理從白家查獲的紅木、翡翠、玉石等藏品,辦案人員就花了十幾天時間;某副市長貪腐金額高達6.44億,而該省最貧困的9個縣一年的財政收入加起來才只有6.07億元……腐敗分子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腐敗事件,正如編劇周梅森所言,“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像”。立足於這樣的反腐實踐的影視劇,可以讓觀眾對“反腐內幕”有更多瞭解,也有助於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

“我不幹好事也就罷了,我還幹這麼多的壞事,就自己感覺到自己簡直是不可饒恕”“錢財有什麼用,錢財沒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讓我罪孽深重”,朱明國、魏鵬遠的懺悔,是大多數落馬官員的心聲,但到要承擔後果時才幡然醒悟,一切已為時晚矣。女縣委書記袁菱落馬後,常常回憶昔日在大學工作時的生活。她始終記得,夏天的時候,一家三口省吃儉用買了個空調裝在9平方米的書房,全家擠在空調前吃飯,其樂融融。可如今,這樣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一人不廉,一家不圓”,權力帶不來幸福,金錢給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這樸素的道理,最終只落得“樹倒獼孫散”。

如今,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持續推進,人們對反腐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老虎”“蒼蠅”一鍋端,讓反腐敗只是一陣風、走走過場等觀點不攻自破;以人民的名義,對侵蝕百姓利益之舉堅決打擊,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越來越多的領導幹部及其家人意識到,清廉是最好的“護身符”,經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鐘才能“治未病”。朱明國承認,“這一步邁出去之後,你沒有外力的強制和組織上的干預,靠個人不容易停下來”。從這樣的意義上講,反腐是緊箍,更是保護。雷霆的行動、認識的轉變,説明我們清理劣幣驅除良幣的政治生態,為黨增添了無窮生機和活力。正如周梅森所說,“改善土壤,改變政治生態,理順關係,讓能幹的人得以發揮,讓正氣得以張揚”。

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當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要真正實現“不能腐”和“不想腐”,還要依靠制度建設和信仰建設繼續推進。“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對於我們這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來說,反腐敗永遠沒有劇終。以人民的名義,是反腐的動力,更是反腐的意義。

轉載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