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套西裝就是正點 Sonoma Acoustics Model One靜電耳機系統

在2016年美國RMAF (Rocky Mountain Audio Fest)北美丹佛洛磯山脈音響展是Sonoma Acoustics的首度展出,我對這新品牌來頭自然完全沒有任何頭緒,但看到整個展房到處擺放的都是同樣的耳機系統,且其外觀設計不錯,實品完成度很高,

再加上實際聆聽後,對這品牌已經留下初步不錯的印象。

事隔一年後,也就是今年,方浪音響宣佈取得Sonoma Acoustics Model One(M1)靜電耳機系統的代理權,再次引起我的好奇心,馬上聯繫進行評測。

從Sonoma Acoustics的官網得知,原來其可是大有來頭,其可是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套DSD錄音與編輯的系統,

當Sony與Philips提出SACD後,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成為全新一代的數字格式,但是當時日本的SONY的R&D部門只有一台兩聲道手提的DSD答錄機,為因應多聲道錄音的需求,位於荷蘭的Philips後來才開發出一台八聲道的DSD答錄機,但市場上仍然沒有可以直接編輯處理DSD的工具。為解決這個問題,美國SACD的原始發表團隊在三藩市召集了許多專業市場與軟體工程師共同研發,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開發出Sonoma Workstation,為全世界第一套DSD錄音與編輯的系統,
到現今都為許多高解析、高品質的錄音所採用。

為了追求最完美的聲音再生及極致的聆聽體驗,Sonoma Acoustics進一步推出Model One高解析靜電耳機系統。得知方浪音響取得Sonoma Acoustics的代理權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方浪音響的主要核心人物Kent Poon是知名的音樂製作人與母帶工程師,

與Sonoma Acoustics的總經理David Kawakami相遇時,兩人自然一下就有聊不完的話題,知音識知音。

2017年RMAF (Rocky Mountain Audio Fest)北美丹佛洛磯山脈音響展 ,左為Sonoma市場行銷經理Gus Skinas,右為Warwick Audio Technologies技術長CTO Dan Anagno,HPEL 單元就是他們開發出來的。

從Sonoma M1的包裝就能感受到他們從頭到尾的用心與講究,巧妙與非常安全的將耳機與配件妥善的安排。

實品開箱,還蠻大一盒的。

精品等級的包裝,就連女生也很開心呀,M1耳機采高科技材質,

只有303g(不含線材)。

迫不及待就想要戴了…XD 下方的抽屜放著說明書與線材,當然相關的檔也可在官網下載

M1定制低容抗的線材

靜電耳機的低容抗(Capacitance)特性,其線材也需要量身打造,Sonoma與線材大廠Straight Wire Inc.合作研發出全新給M1使用的線材,其目標為最低的容抗、最低的機械噪訊、最高的訊號純淨度與輕巧具有彈性。導體使品質非常好鍍銀的高純度無氧銅(OFHC, ultra-pure copper),填充使用發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在阻尼與電介質特性很好,左右聲道的地線為獨立的,在外皮上加入碳的材料讓導體間儘量分離,為了進一步強化線才的強度,加入兩條克維拉纖維(Kevlar? fibers )編織在線材中。

這條專用的線容抗低於50 pF/m,放大器的那端,其與放大器的本體是電子隔離,精密的接線端子製作確保連接的穩固,特別的是,線材加入的感應回路,當線材處於非連接狀態時,放大器會自動停止運作。線材長度為2M,相當夠用。

4 Pin的平衡身歷聲端子,有防呆設計,線身上有紅色圈標記的是右聲道。

將線接在M1耳放上。

M1耳放的耳機介面。

M1為第一個使用HPEL 單元的耳機

最理想的喇叭單元是品質越小越好,可以快速的反應訊號,擁有完美的阻尼特性、低失真與完美的線性。目前最接近這些特性的就是60年前就發表的靜電式單元,Sonoma Model One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英國Warwick Audio Technologies (WAT) 公司所開發,高精度靜電薄膜單元(High-Precision Electrostatic Laminate, HPEL)的耳機,其只有15μm 厚,比人的頭髮還薄,擁有極輕、反應快速,零失真與完美線性的特點,即使到60kHz仍相當線性,左右聲道的差別低於±0.8 dB,並且耐用可靠。

面面俱到的耳機材質打造

M1耳杯採用鎂(Magnesium)金屬製成,只有鋁的1/3重量,聲音阻尼特性也更好,並有EMI/RFI的遮罩,而且相當輕,只有303g,耳機上用到的螺絲與固定配件均為高品質的不銹鋼製品,耐用穩固不會生銹。為了追求配戴的舒適,耳墊的材質為採用極為細膩的軟羊皮(Cabretta sheepskin leather),相當輕、平順、具有支撐且耐久。

頭戴(handband)的部份使用特殊的尼龍Nylon 12 (aka Polyamide 12)材質,具有相當好的彈性,就算持續不斷配戴也能維持原來的強度,其還有良好的阻尼特性,可以消除噪訊與震動,在頭戴裡還加入了不銹鋼的材質,在上面以蒸鍍(vapor-deposited)方式鍍上了鈦(titanium),以增加其強度與平順度。

M1耳放+DAC,左方為Digital、Analog數位類比輸入的切換杆,中間為大型音量旋鈕,最右邊為耳機輸出介面,整體重2.45Kg。

數位輸入有USB與RCA同軸,類比輸入有 RCA一組、3.5mm一組,模擬輸入可選擇High or Low,對應不同的訊源輸出能力。

底部有4個避震角墊,也是從這將M1打開看看內部線路。

動差單端的A類放大線路

Nelson Pass曾說過,只有單端A類的線路是自然重播音樂的唯一選擇,要能驅動HPEL靜電單元,還需要高電壓的放大器,M1的耳放正是使用單端動差晶體A類的放大設計,其失真非常低、頻寬非常寬,能與HPEL單元完全搭配,高偏壓的運作使其線性特性很好,其最大的驅動強度為145 V (rms) ,偏壓高達1350 V DC,為了具有良好的隔離,放大器是完全遮罩,本體為全鋁CNC所打造(6063 aluminum)。也因為是 A類運作,評測時發現M1的運作溫度不低,本體也因此有設計許多散熱裝置。

自家拿手的DAC設計

耳放內建了DAC,提供了USB、同軸數位輸入、高輸出(2.1V)的RCA模擬輸出與低輸出(850 mV)的3.5mm模擬輸出。USB 2.0的數位輸入可解碼至PCM 32-bit/384kHz 與DSD128,其使用兩顆ESS SABRE 32-bit的參考級DAC晶片,將身歷聲的晶片改以特殊的單聲道運作,左右聲道各一顆,訊噪比達到驚人的129dB。

為了達到最佳的頻率回應特性,Sonoma加入定制的數文書處理,採用多核心的XMOS處理晶片,進行64Bit雙精度定點運算(double-precision fixed-point arithmetic),透過DSP的處理,Sonomo也達成最准的時間相位與設計出全數位化、規格特性聲音更好的音量控制。另一方面,為了進行DSP的數文書處理,模擬輸入訊號需先經過AKM 32?bit/384 kHz晶片轉換成數位訊號。主時鐘採用Crystek極低相位噪訊的振盪器(Ultra-Low Phase-Noise Oscillator)。

M1專用的電源變壓器。

評測時主要使用Mac Mini當做CAS(Computer as Source)做訊源。

用Mac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安裝驅動軟體就能使用最高解析的USB DAC Audio,不過Windows的用戶也不用擔心,上官網下載驅動程式就可以了。

配戴耳機時除了確認左右邊正確外,也記得調整至最舒適的位置。

Mac會顯示Sonoma是音效卡來源。

要Bit Perfect播放,個人非常喜歡Audirvana這套播放軟體,可看出其顯示最高384kHz與DSD128。

讓人驚豔的傑出聲音表現

播放黃紅英的「初次嘗到寂寞」,這張的錄音非常的好,音樂也很好聽,是我常用來評測試聽的專輯,M1展現出超優異的高頻,鋼琴的泛音完整豐富,空間感讓人不像是耳機系統會有的表現,這點在耳機系統上是相當不容易的,近來只有在少數的頂級耳機系統上有聽過,可見M1的技術確實相當不簡單,有了突破式的進展,此外M1的音質非常好,透明度優異,聆聽起來真是非常享受,此時我發現M1耳機真的是很輕,但戴起來包覆很密實,柔軟的材質讓我一點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低頻震撼力十足,飽滿有勁

馬上接著應極為考驗低頻何訓田的「波羅密多」第7軌的塵鼓, 迫不及待想試試M1在一連串大鼓的轟炸下是否能挺著住,何訓田就是赫赫有名「阿姐鼓」的製作人,這張專輯錄音時就相考究,採用Manley Labs真空管設備,Focusrite頂級Blue系列,Weiss數位設備,與Apogee的轉檔。M1的低頻震撼力十足,飽滿有勁,完全真實的感受到鼓皮的張力,錄音的分離度與空間感,細節呈現的淋漓盡致,手上有這張專輯的不妨多在不同系統上聽聽看,越是優異的系統,越能有不同境界水準的呈現。

接近錄音現場的活生感

聽趙學兒的「聽聽」,是Kent Poon的錄音代表作品之一,整個錄音均採用 Live Recording 的方法錄製,即是一Take過現場收錄,全部樂手於同一空間內作同步演奏,以 24Bit/192kHz 收錄,不經過錄音Console,母帶後制使用瑞士Weis英國Crookwood的器材。

「聽聽」是趙學而的第十張大碟,收錄多首經典的歌曲重新翻唱,曲曲動聽。這張專輯的動態範圍為DR14,為業界最高的動態範圍評級(市面一般錄音經過大量壓縮,動態範圍於DR8-6以下)。M1播放出來,背景非常黑,學而的歌聲彷佛就在你面前演唱一樣 ,吉它彈奏撥弦的真實感,此時我突然有深刻的感受,M1似乎正式結合了耳機與兩聲道系統的優點於一身,而耳機的細節呈現又是一般音響系統不容納達到的。

強弱起伏分明,空間感立體

聽爵士天后Diana Krall的「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Diana的歌聲相當有特色,具有厚度與獨特磁性的迷人韻味,用M1聆聽比音響系統更容易聽出Double Bass、Guitar、Drum、Vocal在空間的相對位置,M1對音樂強弱也能很充份的呈現出來。

讓人完全融入的音樂中

聆聽郎朗演奏的匈牙利狂想曲(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 Sharp Minor, S.244),雖然郎朗誇張的演出方式後來受到正反兩面的評價,但不可否認的是其的演奏仍是相當高水準的,狂野式的舞臺魅力仍是當代鋼琴家的代表,相較于學妹王羽佳,我現在倒是有點為郎朗抱不平,誰叫發燒友都是宅男居多呢!郎朗彈奏這曲目相當合適,從靜到爆發,也只有他能這樣帶給聽者的衝擊,琴鍵的泛音豐富,M1可不含糊,具有監聽的特性,但又很活生,真是非常頂級的聲音水準。

M1絕對是您音響系統的導師

這套Sonoma M1耳機系統讓我對聲音表現的標準又重新獲得了一次檢視的機會,例如M1的細節、 M1真實的空間感、M1的頻率完整平衡度(M1的頻寬為10Hz–60kHz),都讓我可以對現有的兩聲道系統做更進一步的調整,M1更讓我驚訝的是其居然仍呈現有如兩聲道音響系統的音場。16.8萬一套耳機系統貴不貴?若您聽過之後,再與市面上的耳機系統(耳機+耳放+DAC)或是音響系統相比,相信很容易就會有答案了!

轉載本站內容請標明來源和作者,本站轉載內容均標明作者和出處,如有遺漏請聯繫本站及時處理!

分享達人請掃描上面二維碼,關注“HIFI秀”微信

其線材也需要量身打造,Sonoma與線材大廠Straight Wire Inc.合作研發出全新給M1使用的線材,其目標為最低的容抗、最低的機械噪訊、最高的訊號純淨度與輕巧具有彈性。導體使品質非常好鍍銀的高純度無氧銅(OFHC, ultra-pure copper),填充使用發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在阻尼與電介質特性很好,左右聲道的地線為獨立的,在外皮上加入碳的材料讓導體間儘量分離,為了進一步強化線才的強度,加入兩條克維拉纖維(Kevlar? fibers )編織在線材中。

這條專用的線容抗低於50 pF/m,放大器的那端,其與放大器的本體是電子隔離,精密的接線端子製作確保連接的穩固,特別的是,線材加入的感應回路,當線材處於非連接狀態時,放大器會自動停止運作。線材長度為2M,相當夠用。

4 Pin的平衡身歷聲端子,有防呆設計,線身上有紅色圈標記的是右聲道。

將線接在M1耳放上。

M1耳放的耳機介面。

M1為第一個使用HPEL 單元的耳機

最理想的喇叭單元是品質越小越好,可以快速的反應訊號,擁有完美的阻尼特性、低失真與完美的線性。目前最接近這些特性的就是60年前就發表的靜電式單元,Sonoma Model One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英國Warwick Audio Technologies (WAT) 公司所開發,高精度靜電薄膜單元(High-Precision Electrostatic Laminate, HPEL)的耳機,其只有15μm 厚,比人的頭髮還薄,擁有極輕、反應快速,零失真與完美線性的特點,即使到60kHz仍相當線性,左右聲道的差別低於±0.8 dB,並且耐用可靠。

面面俱到的耳機材質打造

M1耳杯採用鎂(Magnesium)金屬製成,只有鋁的1/3重量,聲音阻尼特性也更好,並有EMI/RFI的遮罩,而且相當輕,只有303g,耳機上用到的螺絲與固定配件均為高品質的不銹鋼製品,耐用穩固不會生銹。為了追求配戴的舒適,耳墊的材質為採用極為細膩的軟羊皮(Cabretta sheepskin leather),相當輕、平順、具有支撐且耐久。

頭戴(handband)的部份使用特殊的尼龍Nylon 12 (aka Polyamide 12)材質,具有相當好的彈性,就算持續不斷配戴也能維持原來的強度,其還有良好的阻尼特性,可以消除噪訊與震動,在頭戴裡還加入了不銹鋼的材質,在上面以蒸鍍(vapor-deposited)方式鍍上了鈦(titanium),以增加其強度與平順度。

M1耳放+DAC,左方為Digital、Analog數位類比輸入的切換杆,中間為大型音量旋鈕,最右邊為耳機輸出介面,整體重2.45Kg。

數位輸入有USB與RCA同軸,類比輸入有 RCA一組、3.5mm一組,模擬輸入可選擇High or Low,對應不同的訊源輸出能力。

底部有4個避震角墊,也是從這將M1打開看看內部線路。

動差單端的A類放大線路

Nelson Pass曾說過,只有單端A類的線路是自然重播音樂的唯一選擇,要能驅動HPEL靜電單元,還需要高電壓的放大器,M1的耳放正是使用單端動差晶體A類的放大設計,其失真非常低、頻寬非常寬,能與HPEL單元完全搭配,高偏壓的運作使其線性特性很好,其最大的驅動強度為145 V (rms) ,偏壓高達1350 V DC,為了具有良好的隔離,放大器是完全遮罩,本體為全鋁CNC所打造(6063 aluminum)。也因為是 A類運作,評測時發現M1的運作溫度不低,本體也因此有設計許多散熱裝置。

自家拿手的DAC設計

耳放內建了DAC,提供了USB、同軸數位輸入、高輸出(2.1V)的RCA模擬輸出與低輸出(850 mV)的3.5mm模擬輸出。USB 2.0的數位輸入可解碼至PCM 32-bit/384kHz 與DSD128,其使用兩顆ESS SABRE 32-bit的參考級DAC晶片,將身歷聲的晶片改以特殊的單聲道運作,左右聲道各一顆,訊噪比達到驚人的129dB。

為了達到最佳的頻率回應特性,Sonoma加入定制的數文書處理,採用多核心的XMOS處理晶片,進行64Bit雙精度定點運算(double-precision fixed-point arithmetic),透過DSP的處理,Sonomo也達成最准的時間相位與設計出全數位化、規格特性聲音更好的音量控制。另一方面,為了進行DSP的數文書處理,模擬輸入訊號需先經過AKM 32?bit/384 kHz晶片轉換成數位訊號。主時鐘採用Crystek極低相位噪訊的振盪器(Ultra-Low Phase-Noise Oscillator)。

M1專用的電源變壓器。

評測時主要使用Mac Mini當做CAS(Computer as Source)做訊源。

用Mac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安裝驅動軟體就能使用最高解析的USB DAC Audio,不過Windows的用戶也不用擔心,上官網下載驅動程式就可以了。

配戴耳機時除了確認左右邊正確外,也記得調整至最舒適的位置。

Mac會顯示Sonoma是音效卡來源。

要Bit Perfect播放,個人非常喜歡Audirvana這套播放軟體,可看出其顯示最高384kHz與DSD128。

讓人驚豔的傑出聲音表現

播放黃紅英的「初次嘗到寂寞」,這張的錄音非常的好,音樂也很好聽,是我常用來評測試聽的專輯,M1展現出超優異的高頻,鋼琴的泛音完整豐富,空間感讓人不像是耳機系統會有的表現,這點在耳機系統上是相當不容易的,近來只有在少數的頂級耳機系統上有聽過,可見M1的技術確實相當不簡單,有了突破式的進展,此外M1的音質非常好,透明度優異,聆聽起來真是非常享受,此時我發現M1耳機真的是很輕,但戴起來包覆很密實,柔軟的材質讓我一點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低頻震撼力十足,飽滿有勁

馬上接著應極為考驗低頻何訓田的「波羅密多」第7軌的塵鼓, 迫不及待想試試M1在一連串大鼓的轟炸下是否能挺著住,何訓田就是赫赫有名「阿姐鼓」的製作人,這張專輯錄音時就相考究,採用Manley Labs真空管設備,Focusrite頂級Blue系列,Weiss數位設備,與Apogee的轉檔。M1的低頻震撼力十足,飽滿有勁,完全真實的感受到鼓皮的張力,錄音的分離度與空間感,細節呈現的淋漓盡致,手上有這張專輯的不妨多在不同系統上聽聽看,越是優異的系統,越能有不同境界水準的呈現。

接近錄音現場的活生感

聽趙學兒的「聽聽」,是Kent Poon的錄音代表作品之一,整個錄音均採用 Live Recording 的方法錄製,即是一Take過現場收錄,全部樂手於同一空間內作同步演奏,以 24Bit/192kHz 收錄,不經過錄音Console,母帶後制使用瑞士Weis英國Crookwood的器材。

「聽聽」是趙學而的第十張大碟,收錄多首經典的歌曲重新翻唱,曲曲動聽。這張專輯的動態範圍為DR14,為業界最高的動態範圍評級(市面一般錄音經過大量壓縮,動態範圍於DR8-6以下)。M1播放出來,背景非常黑,學而的歌聲彷佛就在你面前演唱一樣 ,吉它彈奏撥弦的真實感,此時我突然有深刻的感受,M1似乎正式結合了耳機與兩聲道系統的優點於一身,而耳機的細節呈現又是一般音響系統不容納達到的。

強弱起伏分明,空間感立體

聽爵士天后Diana Krall的「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Diana的歌聲相當有特色,具有厚度與獨特磁性的迷人韻味,用M1聆聽比音響系統更容易聽出Double Bass、Guitar、Drum、Vocal在空間的相對位置,M1對音樂強弱也能很充份的呈現出來。

讓人完全融入的音樂中

聆聽郎朗演奏的匈牙利狂想曲(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 Sharp Minor, S.244),雖然郎朗誇張的演出方式後來受到正反兩面的評價,但不可否認的是其的演奏仍是相當高水準的,狂野式的舞臺魅力仍是當代鋼琴家的代表,相較于學妹王羽佳,我現在倒是有點為郎朗抱不平,誰叫發燒友都是宅男居多呢!郎朗彈奏這曲目相當合適,從靜到爆發,也只有他能這樣帶給聽者的衝擊,琴鍵的泛音豐富,M1可不含糊,具有監聽的特性,但又很活生,真是非常頂級的聲音水準。

M1絕對是您音響系統的導師

這套Sonoma M1耳機系統讓我對聲音表現的標準又重新獲得了一次檢視的機會,例如M1的細節、 M1真實的空間感、M1的頻率完整平衡度(M1的頻寬為10Hz–60kHz),都讓我可以對現有的兩聲道系統做更進一步的調整,M1更讓我驚訝的是其居然仍呈現有如兩聲道音響系統的音場。16.8萬一套耳機系統貴不貴?若您聽過之後,再與市面上的耳機系統(耳機+耳放+DAC)或是音響系統相比,相信很容易就會有答案了!

轉載本站內容請標明來源和作者,本站轉載內容均標明作者和出處,如有遺漏請聯繫本站及時處理!

分享達人請掃描上面二維碼,關注“HIFI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