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留學選校看排名?那些高大上的排行榜真的靠譜嗎?

教育就是“引出”,讓熱忱與興趣適配、連結。

不管是小學生、中學生或是大學生,出國留學選校的時候最先看的一定是學校排名。但這些排名真的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重要嗎?

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七項指標當中,

占比重最大的是“本科學術聲譽”,但試問一個學校的聲譽是如何被量化的呢?

每一年,評估者會發一份問卷給各個學校的校長和其他的管理者,以及高中的一些顧問,讓他們為美國的上千所大學進行評分,然後再收集這些資料得出結論。但是,我們試想一下,哈佛學院的院長會對——比如說阿拉巴馬漢茨維爾大學——有多少瞭解?他對它的學術經驗又有多少認識?

的確,如果你對美國大學並不瞭解,覺得無從下手,又或者你想要對美國高校有個快速而整體的瞭解,那麼排名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但是,你要明白每個排名都會有各自的缺陷,這些排名它不能告訴你很多因素。

比如說,

這個學校是否有我所感興趣的學術研究?它的社交氣氛又是什麼樣子的?

而這些因素對一個申請者來說,可能會是最重要的一些東西!

選學校的時候不要單單憑學校的名聲,也要看學校跟自己的合適程度。畢竟是你後面至少四年會生活的地方,如果你周圍的人都是你不喜歡的人,四年還是會活得蠻辛苦的。

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堅信,你去一個怎樣的學校,就定義了你的各種能力以及你的價值,

也決定了你未來是否能夠成功,而一個越難進的學校,就代表它的教學品質也一定會越高。

但其實擇校是一個非常主觀、非常個人化的決定。就算你進一個排名再高的學校,如果它不適合你,那麼它便不會給你帶來正面的影響和幫助。

在擇校這方面,我們應該挖的更深一點,或許我們應該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比如說我適合一個什麼樣的學術氣氛?

我喜歡大城市還是小城鎮?

我喜歡一個以文理教育為重的學校還是一個以技能為主導的學校?

我看重的是一個學校的學術研究還是它的就業機會又或者是它的創業氛圍?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花大量時間先對自己做一個全面的評估,

也應該去深入地探索學校和學校之間的不同和他們的共同之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教育經歷和自己的個人愛好進行匹配。

只有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你才能夠真正地瞭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什麼又是最適合自己的。

要做科學的話一定要有良好的導師,學院要有良好的輔導本科生的機制,他們上課的環境是怎麼樣,是大班還是小班?教授他們是比較注重於本科教學,還是比較注重科研?

首先你可以去上大學的網站,如果有機會的話,還可以去參觀這個學校,去參加它的暑期項目,又或者可以跟已入讀的學長、學姐進行溝通。

不管怎樣,都可以這樣全方位地去瞭解這所學校,比如說它的政治傾向,又比如說它的社交氛圍,但是更重要的是,去瞭解什麼樣的學生會去這所學校,他們共同的關注點和他們的興趣愛好又是什麼。這些因素不僅僅會影響到你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也會不斷塑造你的個性。

尋找一所合適的學校,就像是尋找一個完美的戀人,然而人無完人,每一個學校,就好比每個人一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你在搜索、瞭解學校的過程,也是在瞭解自己是誰,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個世上沒有一個所謂最好學校的統一標準,但是你決定去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將會很大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未來的人生。

還是比較注重科研?

首先你可以去上大學的網站,如果有機會的話,還可以去參觀這個學校,去參加它的暑期項目,又或者可以跟已入讀的學長、學姐進行溝通。

不管怎樣,都可以這樣全方位地去瞭解這所學校,比如說它的政治傾向,又比如說它的社交氛圍,但是更重要的是,去瞭解什麼樣的學生會去這所學校,他們共同的關注點和他們的興趣愛好又是什麼。這些因素不僅僅會影響到你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也會不斷塑造你的個性。

尋找一所合適的學校,就像是尋找一個完美的戀人,然而人無完人,每一個學校,就好比每個人一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你在搜索、瞭解學校的過程,也是在瞭解自己是誰,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個世上沒有一個所謂最好學校的統一標準,但是你決定去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將會很大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未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