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部叫《幼稚園》的紀錄片,你還記得嗎?

《幼稚園》是學紀錄片的人必看作品。作為國內知名的紀錄片導演,

張以慶的《周周的世界》,《英與白》和《幼稚園》,大約是同道中人必看的三部片子吧。

有的人覺得紀錄片比較沉悶冗長,其實這是一個片面的觀點,因為有的紀錄片像故事片一樣有一個扣人心弦的,有的紀錄片則意味深遠,有時候也讓人忍俊不禁。

比如《幼稚園》。

《幼稚園》這部紀錄片拍了整整三年,記錄了武漢一所幼稚園內,一個班的孩子,從小班進園,到大班畢業的完整歷程。一部片子拍三年,拍了幾千盤素材,最後剪輯成一個小時左右的成片,這樣的片比,想不出精品都難。這當然得益于當時張以慶武漢電視臺副台長的便利,

你要是普通編導三年做一部片子,拜拜吧您那。

幼稚園雖然拍攝的是幼稚園的小朋友,但是作者是帶著成人的視角去關注的,因此,一群小朋友在一起,也是一個江湖。在那裡,你會看見有的孩子一直在欺負別人,

他把別的孩子臉抓破,打出鼻血,然後自己還大聲的哭泣,好像是一個受害者;你會看見一個孩子告訴記者,自己是在爸爸媽媽老師的幫助下才長成大個子,神情酷似感謝國家。你會看見沉默寡言的孩子,伶牙俐齒的孩子,仗勢欺人的角色,懦弱順從的角色,任性驕縱的角色。你甚至會看見孩子們對日本人的看法。

當你看見一個孩子說,日本人並不是全部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只是裡面最壞的一部分人時,你會覺得,孩子們都會比有些成人理智,清醒。而當孩子們被問到什麼是愛的時候,一個孩子靦腆的說,愛就是我把你抱著。

觀者心中會有一絲絲莫名的溫暖和感動。

孩子在一天一天成長,裡面有一個孩子,一開始不會扣紐扣,慢慢的學會了扣紐扣。有的孩子一開始哭鬧著不願意上學,到最後和老師們依依不捨。期間的成長,變遷,和大學校園,和軍營,和一切的以團體生活為特徵的社會場所,都是驚人的一致。

片子裡面有兩個元素反復出現,一個是優美的童聲《茉莉花》,一個是孩子做各種才藝表演。用意是什麼,見仁見智。我個人以為,一個是對孩童純淨心靈的表達;一個是對外界世界規則的習得。人類從孩童進入成年,無非就是慢慢丟棄天真的純淨,習得社會的種種規則,如是而已。影片最後出現一副畢業班的全家福照片,看完竟然有點淡淡的憂傷。孩子們就這樣一天天長大了。

最後把張以慶在這部片子一開始出現的字幕重複一遍。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影評的好處就是可以胡說八道,願意噴的,就噴吧,至少說明你看過。

一個是孩子做各種才藝表演。用意是什麼,見仁見智。我個人以為,一個是對孩童純淨心靈的表達;一個是對外界世界規則的習得。人類從孩童進入成年,無非就是慢慢丟棄天真的純淨,習得社會的種種規則,如是而已。影片最後出現一副畢業班的全家福照片,看完竟然有點淡淡的憂傷。孩子們就這樣一天天長大了。

最後把張以慶在這部片子一開始出現的字幕重複一遍。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影評的好處就是可以胡說八道,願意噴的,就噴吧,至少說明你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