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曹植寫下《洛神賦》,是因為愛上了嫂子嗎?

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是中國早期最優秀的人物畫之一,也是臺北故宮珍藏的重要國寶。《洛神賦圖》描繪了曹植《洛神賦》中的情節,傳說曹植的嫂嫂被害死後,曹植因為過於傷心和思念自己的嫂子而做了一場夢,

夢醒之後將夢中的內容與所思所想付諸筆下,創作了《洛神賦》,據說賦中的洛神就是他的嫂嫂甄氏。《洛神賦》描寫了一個十分精彩感人的夢幻故事,成功地塑造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的美女形象。這是曹植文學創作的藝術結晶,也是他情感世界的寄託和渲泄。 曹植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寄託在夢幻之中,寄託在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女洛神身上?《魏晉南北朝賦史》一書中分析的明白:“在神女類題材的賦中,
對生命與美的追求表現得很執著、突出。”這一題材的賦,自宋玉《神女賦》始,源遠流長„„因此,神女不但在淵源上是生命和欲望的化身,更重要的是美和理想的象徵。在這一類題材的賦中,夢是極為重要的結構因素,也極為常見。賦家之所以假託夢境展開對心靈歷程的描述,與神女在神話體系和文化傳統中的原型不無關係。
一方面,根據佛羅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原理,夢是欲望的滿足。

曹植的嫂嫂甄氏原是袁紹次子袁熙的老婆,曹操快要攻破袁氏家族的首府鄴城時,袁熙來不及帶走妻子,就自己帶著少量侍從逃到烏桓去了。甄氏長得十分美豔動人,譽滿河北,所以曹操父子三人攻打鄴城不僅僅是為了劫掠城池,還為了得到這位美女,特別是曹操,

每次攻打一城之後,總想將美女據為己有,而且有嚴重的人妻癖好,例如南陽張繡投降時就強納張繡的嫂子,導致張繡反叛,自己的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於亂軍之中,後來又將大將軍何進的兒媳婦據為自有。

甄氏名洛,乃東漢末年甄逸之女。她先是嫁給袁紹之子袁胤。袁胤敗亡後,被曹丕所得。好色的曹操對她也頗有想法,但他終究不是後世的李隆基,可以臉皮厚到和兒子搶女人。

甄氏顛倒了曹家三父子,又以寡婦之身而能貴為皇后。這在中華數千年的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一個,真不愧是奇女子。

漢代的習氣比較的開放,女子離婚再嫁乃至於男子娶寡婦為妻,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就算是由寡婦而晉封為皇后,也不止甄洛一人。蜀將吳懿的妹妹原是劉瑁的妻子,後來成了寡婦,嫁給了劉備。劉備也並沒有嫌棄她,而是將她扶上了皇后的寶座。

曹丕嚴格來說,他並不是一介武夫,而是屬於那種高手型的,也正因為這樣子的優勢,他有那一種衝勁去向父親討要甄宓這個女人,如果換成是曹植的話,肯定是沒有勇氣開這個口的。

曹植是一位多情男子,雖然說史書上並沒有具體地講他跟甄宓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見第一次面,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兩兄弟都迷戀于這個女人。

這段苦戀,後人並沒有著墨太多篇幅,就算是21世紀的今天,也有不少人很避諱這種叔嫂之戀。有些說書的講起此事,都說當大哥的很生氣,所以一直都在找機會下狠手,幹掉這個弟弟。事實上,在此之前就已經有其他理由了,曹植十分地不爽自己的弟弟比自己有才情,一國之君哪能居於人後,所以才有了後來大家所見到的七步詩。

甄宓死掉以後,曹植有了新的寵愛之女,所以並沒有去留意這個弟弟的一舉一動,像是跟自己的兒子見面的場景,曹植是不知道的,當然,宮中耳目甚多,也有可能是這個時候傳到他耳中的吧。

然而,甄妃與曹植的這段感情,卻是充滿了權謀算計。

正如《軍師聯盟》中所演繹,曹操一直偏愛曹植,想立他為太子。據考,曹植真正失寵於曹操,源于那次太醫令吉本等人在許都發動的叛亂。

這起叛亂規模不大,影響卻不小。它發生在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大戰之時,關乎曹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這已經不能用警衛疏失來解釋。

當時,曹操東征孫權,隨行人員有卞夫人、曹丕,還有甄妃的兩個孩子曹叡、東河公主。甄妃卻因為生病,留在了鄴城。而同時留在鄴城的,還有曹植。

這次是曹丕及其謀士精心設計的一出“美人計”,意在讓曹植沉迷戀愛、放鬆警惕、釀成大錯。

而性情中人的曹植,正中下懷,從此失寵於曹操,與太子位無緣。

現在想來,還是寧可相信電視劇中的演繹,曹植和甄宓二人情投意合,只因相遇的時間和機緣不對,錯過了一生,卻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談。

如果當年第一個闖進袁氏宅邸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植,那就又會是另一個故事了吧。

但是另一種觀點卻認為,所謂的“洛神”並不是甄氏,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愛上一個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

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行為比較隨意的曹植是很可能愛上不僅有美貌,又有與自己有較多的相同愛好的嫂嫂的。看來,《洛神賦》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很可能就是自己嫂嫂的化身。

曹植是因為戀慕、懷念嫂子才寫的《洛神賦》嗎?

南梁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撰《昭明文選》時,對曹植的《洛神賦》進行了特別的介紹,說是曹植一直戀慕嫂子甄洛。在甄洛被曹丕毒殺後,曹丕將甄洛生前用過的玉縷金帶枕送給曹植。受到刺激的曹植途經洛水,思念亡嫂,遂作《感甄賦》,後魏明帝曹睿改為《洛神賦》。

正是因為《昭明文選》的這番解讀,後世之人才將曹丕的妾妃、曹睿的生母甄洛與《洛神賦》中的宓妃混為一談。不過,清代詩文家、文學批評家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提及曹植和《洛神賦》時是這樣說的:“子桓日夜欲殺其弟,而子建乃敢為《感甄》賦乎?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賜其弟乎?揆之情事,斷無此理。”

個人以為,潘德輿說得非常在理。曹丕已然登上權力巔峰,遭到哥哥嫉恨的曹植性命堪憂,哪有心思對嫂子心心念念,甚至寫下《洛神賦》?

曹植是一位多情男子,雖然說史書上並沒有具體地講他跟甄宓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見第一次面,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兩兄弟都迷戀于這個女人。

這段苦戀,後人並沒有著墨太多篇幅,就算是21世紀的今天,也有不少人很避諱這種叔嫂之戀。有些說書的講起此事,都說當大哥的很生氣,所以一直都在找機會下狠手,幹掉這個弟弟。事實上,在此之前就已經有其他理由了,曹植十分地不爽自己的弟弟比自己有才情,一國之君哪能居於人後,所以才有了後來大家所見到的七步詩。

甄宓死掉以後,曹植有了新的寵愛之女,所以並沒有去留意這個弟弟的一舉一動,像是跟自己的兒子見面的場景,曹植是不知道的,當然,宮中耳目甚多,也有可能是這個時候傳到他耳中的吧。

然而,甄妃與曹植的這段感情,卻是充滿了權謀算計。

正如《軍師聯盟》中所演繹,曹操一直偏愛曹植,想立他為太子。據考,曹植真正失寵於曹操,源于那次太醫令吉本等人在許都發動的叛亂。

這起叛亂規模不大,影響卻不小。它發生在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大戰之時,關乎曹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這已經不能用警衛疏失來解釋。

當時,曹操東征孫權,隨行人員有卞夫人、曹丕,還有甄妃的兩個孩子曹叡、東河公主。甄妃卻因為生病,留在了鄴城。而同時留在鄴城的,還有曹植。

這次是曹丕及其謀士精心設計的一出“美人計”,意在讓曹植沉迷戀愛、放鬆警惕、釀成大錯。

而性情中人的曹植,正中下懷,從此失寵於曹操,與太子位無緣。

現在想來,還是寧可相信電視劇中的演繹,曹植和甄宓二人情投意合,只因相遇的時間和機緣不對,錯過了一生,卻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談。

如果當年第一個闖進袁氏宅邸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植,那就又會是另一個故事了吧。

但是另一種觀點卻認為,所謂的“洛神”並不是甄氏,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愛上一個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

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行為比較隨意的曹植是很可能愛上不僅有美貌,又有與自己有較多的相同愛好的嫂嫂的。看來,《洛神賦》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很可能就是自己嫂嫂的化身。

曹植是因為戀慕、懷念嫂子才寫的《洛神賦》嗎?

南梁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撰《昭明文選》時,對曹植的《洛神賦》進行了特別的介紹,說是曹植一直戀慕嫂子甄洛。在甄洛被曹丕毒殺後,曹丕將甄洛生前用過的玉縷金帶枕送給曹植。受到刺激的曹植途經洛水,思念亡嫂,遂作《感甄賦》,後魏明帝曹睿改為《洛神賦》。

正是因為《昭明文選》的這番解讀,後世之人才將曹丕的妾妃、曹睿的生母甄洛與《洛神賦》中的宓妃混為一談。不過,清代詩文家、文學批評家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提及曹植和《洛神賦》時是這樣說的:“子桓日夜欲殺其弟,而子建乃敢為《感甄》賦乎?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賜其弟乎?揆之情事,斷無此理。”

個人以為,潘德輿說得非常在理。曹丕已然登上權力巔峰,遭到哥哥嫉恨的曹植性命堪憂,哪有心思對嫂子心心念念,甚至寫下《洛神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