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院長訪談|應佑華:不為良相 願為良醫

他啟動了大膽而超前的改革,讓醫院走在前列,走得穩健。

一個夏日的清晨,蘭溪市人民醫院沐浴在淅淅瀝瀝的雨水中,這是2013年剛啟用的新院區,還未被歲月洗刷出明顯痕跡的建築群在雨水的滴答聲中越發顯得乾淨、莊嚴。

偌大的門診大廳中保潔人員麻利地擦拭著光潔地板上患者帶進來的雨水,志願者早已就位,引導前來就診的患者通過自助機掛號……,此時的該院院長應佑華正在住院樓查房,大約50分鐘後,他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他從雨中來,講到這片在雨中靜默的建築物。作為院長,他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新院區從無到有,從土地徵用、設計到建設、搬遷,

甚至連花園裡的樹木選栽,都是他全程參與、親力親為。應佑華說:“這樣做是為了用好每一分錢。

比起浙江省的其他縣域,蘭溪是浙江經濟並不發達的一個縣級市,總投資3.8億元的新院區,政府出資5000萬,其餘的都是醫院自籌。目前醫院已投進1.8億元,這自然會影響到職工的福利,應佑華覺得愧疚,但作為院長,他不得不為將來謀劃,他要為後人留下一份基業。

1982年畢業分配到蘭溪市人民醫院,至今已過去35年,從毛頭小夥子到溫文爾雅的大醫生、管理者,應佑華把從醫生涯中最黃金的時光奉獻給了醫院。這是他要的,“丞相當不了,希望自己做個良醫”。

“一把刀”和前衛改革

應佑華慢條斯理,關於他和醫院,要說的太多了。

應佑華沒有醫學世家的背景,從農村走出來,當年學醫是情非得已。但當跨入醫學的殿堂,救死扶傷的使命讓他倍感“醫生”職業的神聖,他沒有理由放棄。1982年畢業時,他的夢想是10年後成為蘭溪外科的“一把刀”,為了實現夢想,他不分晝夜,一步一個腳印奔波在門診、病房、手術室。1992年進修回來的他已然得到業界認可。

1996年應佑華受聘為醫院外科主任,1997年成為院班子成員,也是當年最年輕的院領導,

1999年進入浙江大學醫院管理研究生班學習深造,2001年當選院長。沒錯,到今天應佑華已經當了16年院長。

蘭溪市人民醫院業務收入從2001年的4100萬,到2016年的5.3億,患者服務量、醫院軟硬體、醫院職工……16年,一切都變化太大了。這是時代給予的機遇,也是應佑華通過努力換來的成果。當初,政府看中他的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把一個縣的核心醫療機構交到他手上,他怎會辜負這份託付和信任。

他任院長後,啟動了大膽而超前的改革。2004年,蘭溪市人民醫院打破檔案工資制度,進行超前而有力度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如今,當國家重推薪酬制度改革、給予醫院更多分配自主權時,蘭溪市人民醫院薪酬結構早已發生變化:員工崗位工資只占收入的30%,績效工資達到70%。

發生變化的還有醫院收入結構。近年來,蘭溪市人民醫院大力調整收入結構,降低藥品和耗材比例並取得顯著成績。2016年醫院藥占比31%,百元醫療收入耗材占22%,位居金華市同級醫院當年最低。

早在2008年,應佑華就提出縣域內醫療機構組成醫療共同體,一體化發展,當時這個觀念太過前衛,領導不解。現在安徽天長和深圳羅湖的醫聯體模式大放異彩,這讓他唏噓不已。

儘管如此,他的工作還是得到了各界好評。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作為一個勞動者,他得到了至高的榮譽。1999年獲得“省、地、市三級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6年授予浙江省十大“大醫精誠”先進個人稱號,2007年榮獲“全國醫德標兵”,2012年當選浙江省第十三屆黨代表,2014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院長。

榮譽和成績激勵他前行,為了醫院和全院職工,應佑華付出了很多。他督建的新院區每平方建設花費4000元,這個數字可能為全省最低。即便如此,蓋新醫院還是影響了員工福利,這讓他感到不安,他想補償員工。為此他決定,把自己每年的院長考核獎勵回捐給醫院,用於改善員工福利,到目前為止,應佑華累計回捐超過100萬。

“現在我一年收入十幾萬,在金華地區縣市級醫院院長的年收入中是最低的,院內的許多科主任收入比我高,但我從來沒有怨言,反而覺得滿足,因為我對自己平時的生活要求不高,看到醫院的快步發展和員工福利的提升,我心裡踏實的同時倍感舒心。”應佑華說,院長權力太大了,藥品、設備、耗材等都可以有灰色收入的機會,但他不僅堅守住了底線,就連自己本應得到的院長獎勵,他都捐獻給醫院,為了這家醫院他願意傾其所有。

在完成繁重的醫院管理同時,30多年來應佑華不忘成為良醫的初心,一直保持著醫生的角色,遇到會診、搶救、重大疑難手術,一線現場都有他忙碌的身影。現在他一年還要主刀約120台手術,有時候一周要完成五六台。手術臺上血與肉的歷練,鑄就了他嚴謹而又果斷的大醫氣魄。

“三朵雲”和時代弄潮

面對“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如何利用資訊技術提升服務品質,提高醫院內部工作效率,應佑華率領團隊學習取經,並大膽創新,設計醫院資訊化框架,推出“三朵雲”建設,敢做時代弄潮兒。

2015年應佑華主導設計新的醫院資訊化建設方案,兩年後的今天,醫院資訊的雲端建設已彎道超車,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國前列。記者採訪當天,應佑華的另一項任務是接待一個外地來的由當地衛生計生委帶領的團隊,他們冒雨前來的目的很明確,學習醫療資訊“三朵雲”。從臨床到資訊,這“三朵雲”的建設應佑華向我們娓娓道來。

第一朵雲是雲膠片。2015年8月,蘭溪市人民醫院上線雲膠片,成為我國第一家向患者提供雲電子膠片服務的醫療機構,也成為我國第一家“無膠片化示範醫院”。應佑華告訴記者,所謂雲膠片就是儲存在雲空間的電子膠片,患者做完檢查可以通過短信連接、微信連接或掃描報告上的二維碼,在手機上輕鬆讀取報告和影像電子膠片。

以往患者離院,留下一大堆膠片,轉診時影像重複檢查,為破解這一難題,應佑華推行了一場無膠片化的革命。如今雲膠片的使用,一方面醫院耗材支出下降,資源浪費減少,利於生態環保,同時放射視窗工作效率提升,患者取片等待時間縮短,就醫流程得到優化。另一方面減少患者在醫療機構間影像重複檢查,降低醫療費用,同時雲膠片便於轉診中影像資料的共用,得到醫學同道和患者眾多點贊。

第二朵雲是4G雲查房。2016年9月,浙江省首家“智慧醫療+健康互聯”雲查房在蘭溪市人民醫院啟用。 “移動查房相當於一個移動資料庫。”應佑華說,醫生推著集4G、雲桌面、顯示器為一體的移動查房車查房,患者的診療情況即時出現在顯示幕上,查房後,輕點滑鼠就可以為患者開具當天用藥、檢查等醫囑。

同時,護士拿著移動護理PDA通過掃描進行核查,實現患者資訊的動態採集,隨即自動生成各種護理表格,用PDA保存資訊後,即刻回傳到醫院管理系統,呈現于醫生及護士工作站。應佑華指著4G雲查房車和連結4G的PDA笑著告訴記者,“別的醫院可能早有移動查房移動護理,但那是和AP連結,而我們的這兩款是通過4G和雲端相連,互聯網、物聯網齊上了。”

第三朵雲是雲隨訪。2015年6月浙江新聞網報導:“全國首家院後管理平臺+互聯網解決方案落地蘭溪市人民醫院”。醫護人員通過雲隨訪的PC端或APP端直接讀取患者資訊,一鍵撥出患者電話進行語音隨訪,也可以一鍵發送隨訪問卷到患者手機APP。

雲隨訪APP的啟用,方便患者得到個性化的醫療健康相關服務,如用藥和複診智慧提醒、健康資料、醫療記錄的管理、精准健康資料的推送。另外配合智慧穿戴設備,患者在家裡測量的血糖、血壓及孕婦在家裡做的胎心監護資料,均可以直接上傳到APP和醫院HIS系統,實現了醫院對患者的居家管理和移動溝通。如今雲隨訪已在全國各大醫院快速推廣,為此應佑華也倍感自豪,因為他就是當初雲隨訪的“孵化器”。

“在院管醫療,出院管健康”是應佑華一直秉承的服務理念,為了蘭溪人民的健康,他力推院前、院中、院後的全流程醫療服務。如今,借助資訊化手段,他的理念正在變成現實,而他也將通過更多的改革措施,讓蘭溪市人民醫院走得更加超前,更加穩健。

文/本刊記者 劉文生

本文系《中國醫院院長》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須注明出處

平臺運營:卓信視媒

僅為傳達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僅供參考。

2016年醫院藥占比31%,百元醫療收入耗材占22%,位居金華市同級醫院當年最低。

早在2008年,應佑華就提出縣域內醫療機構組成醫療共同體,一體化發展,當時這個觀念太過前衛,領導不解。現在安徽天長和深圳羅湖的醫聯體模式大放異彩,這讓他唏噓不已。

儘管如此,他的工作還是得到了各界好評。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作為一個勞動者,他得到了至高的榮譽。1999年獲得“省、地、市三級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6年授予浙江省十大“大醫精誠”先進個人稱號,2007年榮獲“全國醫德標兵”,2012年當選浙江省第十三屆黨代表,2014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院長。

榮譽和成績激勵他前行,為了醫院和全院職工,應佑華付出了很多。他督建的新院區每平方建設花費4000元,這個數字可能為全省最低。即便如此,蓋新醫院還是影響了員工福利,這讓他感到不安,他想補償員工。為此他決定,把自己每年的院長考核獎勵回捐給醫院,用於改善員工福利,到目前為止,應佑華累計回捐超過100萬。

“現在我一年收入十幾萬,在金華地區縣市級醫院院長的年收入中是最低的,院內的許多科主任收入比我高,但我從來沒有怨言,反而覺得滿足,因為我對自己平時的生活要求不高,看到醫院的快步發展和員工福利的提升,我心裡踏實的同時倍感舒心。”應佑華說,院長權力太大了,藥品、設備、耗材等都可以有灰色收入的機會,但他不僅堅守住了底線,就連自己本應得到的院長獎勵,他都捐獻給醫院,為了這家醫院他願意傾其所有。

在完成繁重的醫院管理同時,30多年來應佑華不忘成為良醫的初心,一直保持著醫生的角色,遇到會診、搶救、重大疑難手術,一線現場都有他忙碌的身影。現在他一年還要主刀約120台手術,有時候一周要完成五六台。手術臺上血與肉的歷練,鑄就了他嚴謹而又果斷的大醫氣魄。

“三朵雲”和時代弄潮

面對“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如何利用資訊技術提升服務品質,提高醫院內部工作效率,應佑華率領團隊學習取經,並大膽創新,設計醫院資訊化框架,推出“三朵雲”建設,敢做時代弄潮兒。

2015年應佑華主導設計新的醫院資訊化建設方案,兩年後的今天,醫院資訊的雲端建設已彎道超車,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國前列。記者採訪當天,應佑華的另一項任務是接待一個外地來的由當地衛生計生委帶領的團隊,他們冒雨前來的目的很明確,學習醫療資訊“三朵雲”。從臨床到資訊,這“三朵雲”的建設應佑華向我們娓娓道來。

第一朵雲是雲膠片。2015年8月,蘭溪市人民醫院上線雲膠片,成為我國第一家向患者提供雲電子膠片服務的醫療機構,也成為我國第一家“無膠片化示範醫院”。應佑華告訴記者,所謂雲膠片就是儲存在雲空間的電子膠片,患者做完檢查可以通過短信連接、微信連接或掃描報告上的二維碼,在手機上輕鬆讀取報告和影像電子膠片。

以往患者離院,留下一大堆膠片,轉診時影像重複檢查,為破解這一難題,應佑華推行了一場無膠片化的革命。如今雲膠片的使用,一方面醫院耗材支出下降,資源浪費減少,利於生態環保,同時放射視窗工作效率提升,患者取片等待時間縮短,就醫流程得到優化。另一方面減少患者在醫療機構間影像重複檢查,降低醫療費用,同時雲膠片便於轉診中影像資料的共用,得到醫學同道和患者眾多點贊。

第二朵雲是4G雲查房。2016年9月,浙江省首家“智慧醫療+健康互聯”雲查房在蘭溪市人民醫院啟用。 “移動查房相當於一個移動資料庫。”應佑華說,醫生推著集4G、雲桌面、顯示器為一體的移動查房車查房,患者的診療情況即時出現在顯示幕上,查房後,輕點滑鼠就可以為患者開具當天用藥、檢查等醫囑。

同時,護士拿著移動護理PDA通過掃描進行核查,實現患者資訊的動態採集,隨即自動生成各種護理表格,用PDA保存資訊後,即刻回傳到醫院管理系統,呈現于醫生及護士工作站。應佑華指著4G雲查房車和連結4G的PDA笑著告訴記者,“別的醫院可能早有移動查房移動護理,但那是和AP連結,而我們的這兩款是通過4G和雲端相連,互聯網、物聯網齊上了。”

第三朵雲是雲隨訪。2015年6月浙江新聞網報導:“全國首家院後管理平臺+互聯網解決方案落地蘭溪市人民醫院”。醫護人員通過雲隨訪的PC端或APP端直接讀取患者資訊,一鍵撥出患者電話進行語音隨訪,也可以一鍵發送隨訪問卷到患者手機APP。

雲隨訪APP的啟用,方便患者得到個性化的醫療健康相關服務,如用藥和複診智慧提醒、健康資料、醫療記錄的管理、精准健康資料的推送。另外配合智慧穿戴設備,患者在家裡測量的血糖、血壓及孕婦在家裡做的胎心監護資料,均可以直接上傳到APP和醫院HIS系統,實現了醫院對患者的居家管理和移動溝通。如今雲隨訪已在全國各大醫院快速推廣,為此應佑華也倍感自豪,因為他就是當初雲隨訪的“孵化器”。

“在院管醫療,出院管健康”是應佑華一直秉承的服務理念,為了蘭溪人民的健康,他力推院前、院中、院後的全流程醫療服務。如今,借助資訊化手段,他的理念正在變成現實,而他也將通過更多的改革措施,讓蘭溪市人民醫院走得更加超前,更加穩健。

文/本刊記者 劉文生

本文系《中國醫院院長》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須注明出處

平臺運營:卓信視媒

僅為傳達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