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躺著賺錢?不是所有的“要約收購”都有紅包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陶丹

“要約收購”,這四個字在近期成了A股市場的“票房”保證,ST生化、漢商集團、上海家化等上市公司紛紛公告“要約收購”,也就是某一個股東以某一個確定價格收購現有上市公司股東的股份。

為了表示“誠意”,要約收購的一方往往送出“紅包雨”,提出比市場價高出10%以上的價格作為要約收購價,向其它股東“提親”。不管現有的股東是否接受,股價複牌之後都會出現一波上漲,向要約收購價看齊。上週五(10月13日),上海家化的大股東提出以38元的價格進行要約收購,比停牌前的股價高出整整18%。消息一出,當天股價便“一”字板漲停,本周股價又出現一波上攻,
創下2016年1月以來的新高。

不過,儘管上海家化的股價出現一波攻勢,給停牌前買入的投資者發了一個大紅包,但股價始終未能站上38元的要約收購價。理論上來說,如果最終要約收購成功,當前在二級市場買入上海家化股票,然後再賣給要約收購方,就會輕輕鬆松地躺著賺錢。看起來這是一樁“只輸時間不輸錢”的買賣,最適合喜好無風險套利的“羊毛黨”出手薅羊毛。

但在上海家化複牌首日,臨近收盤前3分鐘出現兩筆大拋單,合計高達1589.77萬股。這兩筆大拋單雖然未能撼動當天的漲停板,但卻給大家許多思考:以35.39元拋售要約收購價為38元的股票,給二級市場投資者送紅包的“活雷鋒”是誰?拋售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

同時拋出1589萬股這樣的大手筆,絕不可能是一幫散戶打好招呼一起動手,只可能是個別持股量巨大的重要股東所為。從上海家化中報公佈的十大流通股東來看,持股超過1589萬股的除了前兩大股東之外,還包括證金公司、某信託計畫、知名私募重陽公司、平安人壽的保險產品等。不管是誰拋售了這麼大筆的股票,都代表有一部分機構投資者急於賣出,趁市場追漲熱情高漲之際,

拿出比要約收購價將近7%的折扣讓利給二級市場。如果要約收購“板上釘釘”,那麼這些機構投資者絕對不會讓利7%給二級市場,至少會選擇在股價向上沖高的過程中逐步派發手中持股。很明顯,巨單拋售的機構對要約收購能否最終成功,還持有相當程度的保留。

這家機構投資者的謹慎並非無的放矢。A股市場上的要約收購已經不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不少,但也不乏失敗的案例。

而在失敗的案例中,上海家化正是苦主之一。2015年12月,上海家化的實際控制人中國平安旗下的太富祥爾也提出要約收購,當時的收購價高達40元比如今的38元還要高,但最終只有1022.66萬股接受了要約收購,只有其計畫目標的4.89%,占總股本的1.54%,平安系意圖對上海家化絕對控股的目標落空。而在要約收購失敗之後,上海家化的股價一落千丈,從2015年12月25日最高價42元一路下跌到2017年1月的25.26元才探明低點,比上證指數遲了整整一年才見底,累計跌幅將近40%,遠遠跑輸大盤(見附圖)。

上海家化當年股價的下跌,雖然有“股災3.0”重挫的影響,也有公司業績低於市場預期遭到機構投資者拋售的原因,但與要約收購未能完全成功也有脫不了的干係。在2015年要約方案公佈時,同樣吸引了眾多“羊毛黨”出手搶無風險套利,股價同樣先來了個“一”字板漲停,然後維持高位盤理。最終要約收購失敗,在於股價一度突破了要約收購價40元,讓眾多套利盤轉而變為持有。而一旦要約收購完成,缺乏40元買盤的支撐,股價便抵擋不住其它利空因素的衝擊而節節敗退。因此,這次有機構提前賣出回籠資金,或許也有借鑒歷史因素的考慮。

實際上,上海家化2015年的要約收購雖然只完成了計畫目標不到5%,但收購方也算是拿出真金白銀,誠意十足。但在2012年,熔盛重工要約收購上市公司全柴動力則是以違約收場。當時熔盛重工提出以16.62元/股作為要約收購價,並支付了兩筆共計11.5億元的履約保證金,但最終卻“悔婚”,並收回保證金。而全柴動力的股價則從21.96元一路下跌到8元下方,2015年的大牛市也未能收復失地,目前股價仍在8元附近低位徘徊,原本想要“無風險套利”的羊毛黨也都損失慘重,多家機構投資者也被波及。

因此,套利“要約收購”並非躺著就能賺錢,而是面臨要約收購進度不如預期甚至違約的風險。因此,在參與要約收購概念的同時,投資者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要約收購方的背景和實力。一般而言,國企提出要約收購的決策需要經過多重審批,一旦啟動也是誠意十足,在收購資金方面比較有保障,違約概率較低,可列為參與此類股的優先條件。

二,要約收購的價格。如果二級市場股價超過要約收購價,則意味著要約收購流產的可能性極大,一旦收購到期,這部分支撐股價的因素便會消失,投資者需要注意其中的風險。一般來說,除非是大盤突飛猛進的大牛市,其它情況下股價一旦超過要約收購價,應當儘量以賣出或觀望為主。

三,要約收購的比例。要約收購分為全面要約收購和部分要約收購兩類,而部分要約收購代表收購方對現有股東的持股不會“照單全收”,而是規定了收購的比例,如上海家化收購的比例為20%,如果未來有超過這一數量的股票要賣給收購方,那麼只能按比例收購。因此,收購比例越高,對套利的保障程度就越高。

四,要約收購的條款和變更。有些要約收購規定了收購生效的條件,如浙民投對ST生化的要約收購就規定了“未能在要約期滿前全部獲得要約,則要約不生效”的條款。愛建集團的收購方也在正式發佈前修改了方案,大幅減少了收購的數量。這些細節都會對二級市場的股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投資者需要即時密切關注。

目前,二級市場上還有多家上市公司存在被要約收購的套利空間,有興趣的投資者不妨對照以上四方面因素,綜合判斷是否出手參與(見附表)。

(文中涉及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且作者承諾未持有文中提及股票)

歡迎關注紅刊財經微信號(hkcj201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比上證指數遲了整整一年才見底,累計跌幅將近40%,遠遠跑輸大盤(見附圖)。

上海家化當年股價的下跌,雖然有“股災3.0”重挫的影響,也有公司業績低於市場預期遭到機構投資者拋售的原因,但與要約收購未能完全成功也有脫不了的干係。在2015年要約方案公佈時,同樣吸引了眾多“羊毛黨”出手搶無風險套利,股價同樣先來了個“一”字板漲停,然後維持高位盤理。最終要約收購失敗,在於股價一度突破了要約收購價40元,讓眾多套利盤轉而變為持有。而一旦要約收購完成,缺乏40元買盤的支撐,股價便抵擋不住其它利空因素的衝擊而節節敗退。因此,這次有機構提前賣出回籠資金,或許也有借鑒歷史因素的考慮。

實際上,上海家化2015年的要約收購雖然只完成了計畫目標不到5%,但收購方也算是拿出真金白銀,誠意十足。但在2012年,熔盛重工要約收購上市公司全柴動力則是以違約收場。當時熔盛重工提出以16.62元/股作為要約收購價,並支付了兩筆共計11.5億元的履約保證金,但最終卻“悔婚”,並收回保證金。而全柴動力的股價則從21.96元一路下跌到8元下方,2015年的大牛市也未能收復失地,目前股價仍在8元附近低位徘徊,原本想要“無風險套利”的羊毛黨也都損失慘重,多家機構投資者也被波及。

因此,套利“要約收購”並非躺著就能賺錢,而是面臨要約收購進度不如預期甚至違約的風險。因此,在參與要約收購概念的同時,投資者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要約收購方的背景和實力。一般而言,國企提出要約收購的決策需要經過多重審批,一旦啟動也是誠意十足,在收購資金方面比較有保障,違約概率較低,可列為參與此類股的優先條件。

二,要約收購的價格。如果二級市場股價超過要約收購價,則意味著要約收購流產的可能性極大,一旦收購到期,這部分支撐股價的因素便會消失,投資者需要注意其中的風險。一般來說,除非是大盤突飛猛進的大牛市,其它情況下股價一旦超過要約收購價,應當儘量以賣出或觀望為主。

三,要約收購的比例。要約收購分為全面要約收購和部分要約收購兩類,而部分要約收購代表收購方對現有股東的持股不會“照單全收”,而是規定了收購的比例,如上海家化收購的比例為20%,如果未來有超過這一數量的股票要賣給收購方,那麼只能按比例收購。因此,收購比例越高,對套利的保障程度就越高。

四,要約收購的條款和變更。有些要約收購規定了收購生效的條件,如浙民投對ST生化的要約收購就規定了“未能在要約期滿前全部獲得要約,則要約不生效”的條款。愛建集團的收購方也在正式發佈前修改了方案,大幅減少了收購的數量。這些細節都會對二級市場的股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投資者需要即時密切關注。

目前,二級市場上還有多家上市公司存在被要約收購的套利空間,有興趣的投資者不妨對照以上四方面因素,綜合判斷是否出手參與(見附表)。

(文中涉及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且作者承諾未持有文中提及股票)

歡迎關注紅刊財經微信號(hkcj201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