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仁由己,通往“仁”的道路——周金旺讀《論語》之五

每次我翻開《論語》,我就會讀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讓我行動,充滿動力。這是我在工作極度繁忙的情況下,願意解讀《論語》的力量來源。-----周金旺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第十二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論語》裡仁第四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

我未見之也。”——《論語》裡仁第四

仁是敬天愛人的生命信仰,決定著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精神與靈魂通往上天的道路,是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之間最為珍貴的愛。那麼,我們又如何找到通往仁的道路呢?我們如何接近仁、做到仁呢?

在孔子看來,仁是上天之道,通往仁的道路就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顏回問如何做到仁。孔子說:“克制我們的私欲,踐行發自內心的禮,

敬天愛人,就做到了仁。只要一天內做到了這樣,則天下盡歸於我心之仁了。為仁,完全在於我們自己內心的選擇與堅守,哪裡在外人啊!”顏回說:“請先生介紹具體的做法。”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發於內心的禮為標準,能夠約束我們非禮的欲望,我們便做到了仁。”顏回說:“我雖然愚鈍,一定按照先生這番話努力去做。”追求仁,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選擇仁,便要做到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內心人性中惡的欲望,如自私、貪婪、懶惰、嫉妒等等,克服了這些人性的弱點,我們相反成就了真正的自己;複禮,讓自己的行為能夠發自內心地尊重萬物與他人,恪守禮儀,恭敬辭讓。心存恭敬,便不會傲慢;心存辭讓,便不會傷害他人。我們只有自我約束了,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才能釋放內心最美好、最單純的能量,成為心靈自由、胸懷廣大的人,
對人不傲慢,無傷害,心存善意,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依於仁,存有對人與萬物的關愛,則世界歸於美好了。

1917年10月,梁漱溟先生自長沙回北京途中,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遂寫下《吾曹不出如蒼生何》長文。梁先生每見民生困厄,“此心如飲苦藥”,

遂“投袂而起,誓為天下生靈拔濟此厄。”從此告別佛門,首先任教於北京大學。1931年,梁先生到山東鄒平從事鄉村建設,探索中國鄉村富強之路。1937年抗戰爆發之後,梁漱溟為國事奔走,後來又謀求國內和平。1953年秋天,梁漱溟為了農民的利益,站出來向毛澤東要“雅量”,激起了毛澤東極端憤怒。當時,中國舉國之力發展工業,工人和農民有“九天九地”之差,他認為依靠農民崛起的共產黨不能犧牲農民的利益,要致力於共同富裕。梁漱溟先生號稱“中國最後一個儒家”,敢於在社會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這就是儒家仁者的精神。但是,我希望梁漱溟先生不是中國最後一個儒家,會有千千萬萬的儒家從中國的土壤上重新站立起來,否則,中華民族少了真正的脊樑啊!梁漱溟先生“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呼喊,是一個儒家發自內心的生命呼喊,穿越著時空,呼喊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英的靈魂覺醒!

孔子說:“如果我們真的立志於仁,便能不管身處何時何處,絕不做惡。”古往今來,為了個人私欲,有人殺人越貨,有人鋌而走險,有人販賣有毒奶粉,有人經營假冒偽劣產品。而且,今天的中國更是盛行利己至上的原則,從近期熱傳的魏則西事件,我們可以看到莆田系醫院、百度的價值觀缺失與迷失。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失去了底線、準則與信念,只會人人自危。因此,李彥宏先生在反思中說到,失去了價值觀的百度,30天就可以破產。

孔子說:“仁距離我們很遠嗎?實際上,我們希望為仁,則仁就來到我們內心了。”要成為一個仁者,很難嗎?一般人都會認為很難,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人生還有什麼樂趣?而在孔子看來,只要你想做到仁,仁就會來到你的心裡,一點也不難。我想,其不難之處在於,為仁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沒有人會阻礙你,也沒有必要與他人商量,更不是讓別人來決定。我們做事,有時候難在你不能決定,但是為仁由己,我們自己就可以做主。

那麼仁很容易做到嗎?顯然不是。孔子指出,仁其實非常不容易真的做到,雖然為仁由己,但是我們每個人為仁的意願卻都不夠堅定、不夠篤定,不能形成根基深厚的信念,便很容易被現實的誘惑所帶走。孔子說:“我沒有見到真正喜好仁、厭惡不仁的人。喜好仁的人,會認為世界上沒有比仁更為重要的事情了。厭惡不仁的人,也是仁者,他不會讓不仁的人和事在自己身上產生影響。真的有人肯花哪怕一天的精力與時間用力於仁的人嗎?我沒有見過是為仁能力不足而不去做的,都是因為內心為仁的意願不足。或許世界上真的有為仁之力不足的人,但是我沒有見到啊!”

孔子的一生,是一位仁者的一生,是為仁的一生。孔子十五歲便立志求學為仁;三十歲立於仁;四十歲不再困惑於仁;五十歲以仁為自己的天命;六十歲不管聽到什麼,都有利於仁;七十歲從心所欲,都不會違背於仁。孔子以自己的一生的努力來實踐自己的學問,以生命的真誠面對自己的思想,從而成就了中國人與中國歷史的文化標杆。2500年過去了,歷經洗禮,孔子的精神與靈魂依舊守護著中國的大地上,溫暖著我們急躁而匆忙的內心世界,啟發我們思考民族與世界的未來。

[責編:李雯雯]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

要致力於共同富裕。梁漱溟先生號稱“中國最後一個儒家”,敢於在社會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這就是儒家仁者的精神。但是,我希望梁漱溟先生不是中國最後一個儒家,會有千千萬萬的儒家從中國的土壤上重新站立起來,否則,中華民族少了真正的脊樑啊!梁漱溟先生“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呼喊,是一個儒家發自內心的生命呼喊,穿越著時空,呼喊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英的靈魂覺醒!

孔子說:“如果我們真的立志於仁,便能不管身處何時何處,絕不做惡。”古往今來,為了個人私欲,有人殺人越貨,有人鋌而走險,有人販賣有毒奶粉,有人經營假冒偽劣產品。而且,今天的中國更是盛行利己至上的原則,從近期熱傳的魏則西事件,我們可以看到莆田系醫院、百度的價值觀缺失與迷失。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失去了底線、準則與信念,只會人人自危。因此,李彥宏先生在反思中說到,失去了價值觀的百度,30天就可以破產。

孔子說:“仁距離我們很遠嗎?實際上,我們希望為仁,則仁就來到我們內心了。”要成為一個仁者,很難嗎?一般人都會認為很難,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人生還有什麼樂趣?而在孔子看來,只要你想做到仁,仁就會來到你的心裡,一點也不難。我想,其不難之處在於,為仁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沒有人會阻礙你,也沒有必要與他人商量,更不是讓別人來決定。我們做事,有時候難在你不能決定,但是為仁由己,我們自己就可以做主。

那麼仁很容易做到嗎?顯然不是。孔子指出,仁其實非常不容易真的做到,雖然為仁由己,但是我們每個人為仁的意願卻都不夠堅定、不夠篤定,不能形成根基深厚的信念,便很容易被現實的誘惑所帶走。孔子說:“我沒有見到真正喜好仁、厭惡不仁的人。喜好仁的人,會認為世界上沒有比仁更為重要的事情了。厭惡不仁的人,也是仁者,他不會讓不仁的人和事在自己身上產生影響。真的有人肯花哪怕一天的精力與時間用力於仁的人嗎?我沒有見過是為仁能力不足而不去做的,都是因為內心為仁的意願不足。或許世界上真的有為仁之力不足的人,但是我沒有見到啊!”

孔子的一生,是一位仁者的一生,是為仁的一生。孔子十五歲便立志求學為仁;三十歲立於仁;四十歲不再困惑於仁;五十歲以仁為自己的天命;六十歲不管聽到什麼,都有利於仁;七十歲從心所欲,都不會違背於仁。孔子以自己的一生的努力來實踐自己的學問,以生命的真誠面對自己的思想,從而成就了中國人與中國歷史的文化標杆。2500年過去了,歷經洗禮,孔子的精神與靈魂依舊守護著中國的大地上,溫暖著我們急躁而匆忙的內心世界,啟發我們思考民族與世界的未來。

[責編:李雯雯]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