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日神劇,你究竟侮辱了誰?

(本文由毒舌電影原創:dsmovie)

抗日神劇又被懟。

這次它惹怒的,正是我們的子弟兵。

可是,為何這個題材屢屢被炮轟,市場卻依然趨之若鶩?

Sir今天就請來資深毒飯@九月華裳,為大家分析下這種“神劇現象”。

以下是八百里開外一槍幹掉鬼子的分界線

文 | 九月華裳

毒舌電影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一說起中國的“抗日神劇”,大家馬上會想到各種天雷滾滾的電視劇橋段。

最近引發網友吐槽的《敵後便衣隊傳奇》更是一舉登上雷劇巔峰:

日軍在和中國軍隊對打時要製作防彈褲衩,才能保命逃生。中國士兵僅用包子、黃瓜、胡蘿蔔、番茄,就能輕易把鬼子炸上天。

請你原地爆炸好嗎

裡面的革命戰士還個個都是武林高手,殺起鬼子來,體位很多變,什麼梅花三弄(輕功起飛)、五馬分屍(飛刀殺敵)、四大皆空(淩空迴旋),齊活兒。

來看“五馬分屍”四連拍,分分鐘有走錯武俠劇片場的感覺......

在神一般的“抗日英雄”面前,是豬一般的敵人。

日本人,永遠一見中國女人,就色眯眯地大喊“花姑娘”,醜態畢露;說著陰陽怪氣的中國化日語,總是一副吹鬍子瞪眼的滑稽相;上了戰場,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不是像白菜一樣被切碎,就是嚇得跪地求饒、抱頭鼠竄。

……你太熟這些,我就不叨逼叨了。

在我們的“抗日神劇”美化自己、醜化敵人的時候,日本人在拍什麼呢?

他們的近代史觀,我們很多人不同意。但他們眼中的“抗日戰爭”,

卻值得研究。

這幾年,日本反響熱烈的有《硫磺島家書》《男人們的大和》《永遠的0》。

《硫磺島家書》中的栗林忠道,在美軍漫天炮火的進攻下,即使身負重傷也在堅守陣地。

直到硫磺島被攻破,還要執著地問手下士兵一句:這裡還是日本領土嗎?

得到肯定回答後,

才肯剖腹自殺。

這部電影,是從戰敗者的視角,渲染美國的強大。

《永遠的0》,則把鏡頭對準神風特工隊。

整部影片告訴觀眾,神風特攻隊員是被逼無奈才撞向美國航母,他們是弱小的受害者。

歷史果真如此嗎?

當然不見得。但與國產抗日神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電影都極其“謙虛”。

把自己塑造得渺小又無助,對戰場上的另一方,卻是仰視和尊重——

《阪上之雲》中,秋山真之深信“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精讀《孫子兵法》;《二百三高地》中,戰前精細繪製對方遼闊的版圖,時刻保持敬畏和警惕。

清朝真有錢啊,裝備都是世界最新的

有句話說的是,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在戰略上藐視敵人。

而國產抗日神劇,哪哪都在藐視,還是變著法子地藐視。

但,這究竟是侮辱了誰?

顯然不會是日本人——

觀眾會想,“他們居然在神一樣的對手面前,用豬一樣的智商,堅持了十四年沒被打敗,那真的很棒棒哦。”

而歷史的數字是,在中日戰爭中,日軍傷亡130萬人,中國傷亡3500萬人,1:27。

如果說日本人真的是豬一般的對手,那麼,抗日神劇究竟侮辱了誰?答案顯而易見——

原本武松打虎這一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武松打狗。

我們看不下去,軍媒當然也看不下去。

侮辱觀眾智商、侮辱犧牲先烈的抗日神劇,成了過街的老鼠,被大家罵慘。

但,它們真的很慘嗎?

並。沒。有。

以朋克頭、哈雷摩托一路耍帥的《向著炮火前進》收視率穩居第一;

以“手撕鬼子”引發強烈吐槽的《抗日奇俠》收視飄紅,一集就賣到200萬。

這就是最匪夷所思的地方——

一面被罵得狗血淋頭,一面又賺得盆滿缽滿。

一個赤裸裸的事實是,在暴利之下,再不齒的事,也有人去做。

所以我並不認為,抗日神劇野蠻生長的勢頭,會在短時間內被罵下去。

首先,它肯定有著不小的受眾人群。

拍弱智的劇,也得有那麼多……願意看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雖然不想承認,但它也是有淵源的。

不得不提樣板戲時期,文藝創作就有“三突出”方針: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甚至從長相、化妝、服裝、燈光各方面都規定了,好人該什麼樣,壞人該什麼樣。

正面人物永遠高大全,永遠不敗;而敵人永遠賊眉鼠眼,永遠屁滾尿流。

我們早知道這種文藝觀,肯定過時了。

但今天手握遙控器的很大一個人群——中老年觀眾,當年就是看著它們長大的,那就是他們那個年代的“科幻片”“超級英雄電影”。

所以,還有什麼比抗日神劇,更能抓住觀眾的最大公約數嗎?

然後,抗日神劇還相當於一張“免死金牌”。

你沒發現,抗日神劇都很沒節操嗎?

手撕鬼子、褲襠藏雷、被輪☆禁☆奸後神射手技能覺醒……

導演陳家林笑稱:

為什麼抗戰劇會氾濫?就因為之前這個不許拍,那個又不通過。

但一旦掛上“鬼子”就能夠通過。

因為審查中它最安全,幾乎不會有任何經濟風險,還能以低成本取得高利潤,符合電視劇投資方的利益訴求。

而且,也幾乎不會遇到政策阻力。

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期間,停播娛樂節目,重點播放抗戰題材

久而久之,在別的地方無處安放的軟色☆禁☆情和惡趣味,到了抗日劇中,卻可以頂著政治正確的光環,盛情怒放。

不容輕辱的抗日題材,居然成了“藏汙納垢”的地方,畫風越來越cult。

它的氾濫,既是掩蓋歷史的遮羞布,也是騙取利益的無恥幌子。

不少觀眾,還沉浸在日本鬼子被包子雷炸飛的意淫中,一臉滿足。

可這天雷滾滾的劇情,就說明中國是強者嗎?

依我看,抗日神劇就是一個笑話,它恰恰證明,我們還不是強者。

因為真正自強的民族,根本不需要用醜化敵人的方式,來掩蓋曾被侵略的恥辱,更不需要靠貶低對手來抬高自己。

同樣是抗日題材,不得不提——姜文的《鬼子來了》。

作為老電影,《鬼子來了》之所以有別於抗日神劇的膚淺,能成為經典,它的可貴之處,就在於——

寫實。

對那段漫長的抗戰史,它沒有和抗日神劇一樣,用“意淫”的方式痛殺鬼子,讓觀眾獲得滿足,而是清醒地正視那段屈辱、沉痛的歷史,記錄了中國人在抗戰時的麻木、愚昧和日本人屠村的慘無人道。

在採訪中,當姜文被問到“為什麼不在影片中痛痛快快打鬼子”時,他回答得太好:

比如說,這些老電影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並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輕人說:你們看,中國的老百姓哪一個不是間諜,他們哪個不是不穿軍裝的軍人?既然他們“全民皆兵”,我們就可以對他們“全民殲滅”。於是,我們的老電影反而成了他們掩蓋當年屠殺中國平民的把柄。

但事實上,那時我們並沒有“全民皆兵”,那只是我們的一個理想。而我們現在拍電影,就再不能給日本人這種口實了。我覺得通過拍一部電影過嘴癮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討點好,但是事情過去之後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觀眾真正進行思考。

說真的,這樣的片子,才是理智的愛國,進步的愛國,用發展的眼光愛國。

愛國的深處,不僅是尊重每一個血肉同胞,更是尊重對手和異族,尊重人類的共性。

再次引用姜文的話:

比“賣國賊”更可怕的,是“愛國賊”。

在戰爭年代,我們痛恨賣國賊。

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恰恰是這些愛國賊,用豬一般的作品,侮辱了每一個國人。

想看真正的好片,來毒舌電影APP,點擊右上角“搜索”,輸入“鬼子來了”。(點擊閱讀原文

歷史果真如此嗎?

當然不見得。但與國產抗日神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電影都極其“謙虛”。

把自己塑造得渺小又無助,對戰場上的另一方,卻是仰視和尊重——

《阪上之雲》中,秋山真之深信“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精讀《孫子兵法》;《二百三高地》中,戰前精細繪製對方遼闊的版圖,時刻保持敬畏和警惕。

清朝真有錢啊,裝備都是世界最新的

有句話說的是,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在戰略上藐視敵人。

而國產抗日神劇,哪哪都在藐視,還是變著法子地藐視。

但,這究竟是侮辱了誰?

顯然不會是日本人——

觀眾會想,“他們居然在神一樣的對手面前,用豬一樣的智商,堅持了十四年沒被打敗,那真的很棒棒哦。”

而歷史的數字是,在中日戰爭中,日軍傷亡130萬人,中國傷亡3500萬人,1:27。

如果說日本人真的是豬一般的對手,那麼,抗日神劇究竟侮辱了誰?答案顯而易見——

原本武松打虎這一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武松打狗。

我們看不下去,軍媒當然也看不下去。

侮辱觀眾智商、侮辱犧牲先烈的抗日神劇,成了過街的老鼠,被大家罵慘。

但,它們真的很慘嗎?

並。沒。有。

以朋克頭、哈雷摩托一路耍帥的《向著炮火前進》收視率穩居第一;

以“手撕鬼子”引發強烈吐槽的《抗日奇俠》收視飄紅,一集就賣到200萬。

這就是最匪夷所思的地方——

一面被罵得狗血淋頭,一面又賺得盆滿缽滿。

一個赤裸裸的事實是,在暴利之下,再不齒的事,也有人去做。

所以我並不認為,抗日神劇野蠻生長的勢頭,會在短時間內被罵下去。

首先,它肯定有著不小的受眾人群。

拍弱智的劇,也得有那麼多……願意看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雖然不想承認,但它也是有淵源的。

不得不提樣板戲時期,文藝創作就有“三突出”方針: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甚至從長相、化妝、服裝、燈光各方面都規定了,好人該什麼樣,壞人該什麼樣。

正面人物永遠高大全,永遠不敗;而敵人永遠賊眉鼠眼,永遠屁滾尿流。

我們早知道這種文藝觀,肯定過時了。

但今天手握遙控器的很大一個人群——中老年觀眾,當年就是看著它們長大的,那就是他們那個年代的“科幻片”“超級英雄電影”。

所以,還有什麼比抗日神劇,更能抓住觀眾的最大公約數嗎?

然後,抗日神劇還相當於一張“免死金牌”。

你沒發現,抗日神劇都很沒節操嗎?

手撕鬼子、褲襠藏雷、被輪☆禁☆奸後神射手技能覺醒……

導演陳家林笑稱:

為什麼抗戰劇會氾濫?就因為之前這個不許拍,那個又不通過。

但一旦掛上“鬼子”就能夠通過。

因為審查中它最安全,幾乎不會有任何經濟風險,還能以低成本取得高利潤,符合電視劇投資方的利益訴求。

而且,也幾乎不會遇到政策阻力。

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期間,停播娛樂節目,重點播放抗戰題材

久而久之,在別的地方無處安放的軟色☆禁☆情和惡趣味,到了抗日劇中,卻可以頂著政治正確的光環,盛情怒放。

不容輕辱的抗日題材,居然成了“藏汙納垢”的地方,畫風越來越cult。

它的氾濫,既是掩蓋歷史的遮羞布,也是騙取利益的無恥幌子。

不少觀眾,還沉浸在日本鬼子被包子雷炸飛的意淫中,一臉滿足。

可這天雷滾滾的劇情,就說明中國是強者嗎?

依我看,抗日神劇就是一個笑話,它恰恰證明,我們還不是強者。

因為真正自強的民族,根本不需要用醜化敵人的方式,來掩蓋曾被侵略的恥辱,更不需要靠貶低對手來抬高自己。

同樣是抗日題材,不得不提——姜文的《鬼子來了》。

作為老電影,《鬼子來了》之所以有別於抗日神劇的膚淺,能成為經典,它的可貴之處,就在於——

寫實。

對那段漫長的抗戰史,它沒有和抗日神劇一樣,用“意淫”的方式痛殺鬼子,讓觀眾獲得滿足,而是清醒地正視那段屈辱、沉痛的歷史,記錄了中國人在抗戰時的麻木、愚昧和日本人屠村的慘無人道。

在採訪中,當姜文被問到“為什麼不在影片中痛痛快快打鬼子”時,他回答得太好:

比如說,這些老電影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並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輕人說:你們看,中國的老百姓哪一個不是間諜,他們哪個不是不穿軍裝的軍人?既然他們“全民皆兵”,我們就可以對他們“全民殲滅”。於是,我們的老電影反而成了他們掩蓋當年屠殺中國平民的把柄。

但事實上,那時我們並沒有“全民皆兵”,那只是我們的一個理想。而我們現在拍電影,就再不能給日本人這種口實了。我覺得通過拍一部電影過嘴癮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討點好,但是事情過去之後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觀眾真正進行思考。

說真的,這樣的片子,才是理智的愛國,進步的愛國,用發展的眼光愛國。

愛國的深處,不僅是尊重每一個血肉同胞,更是尊重對手和異族,尊重人類的共性。

再次引用姜文的話:

比“賣國賊”更可怕的,是“愛國賊”。

在戰爭年代,我們痛恨賣國賊。

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恰恰是這些愛國賊,用豬一般的作品,侮辱了每一個國人。

想看真正的好片,來毒舌電影APP,點擊右上角“搜索”,輸入“鬼子來了”。(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