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擁有“第六感”的恐龍

最近發現一種生活在7500萬年前的暴龍有著可怕的面部特徵和不可思議的洞察力。

它們和鱷魚類似,面部有敏銳的鱗片,這讓它們能夠察覺到環境中最細微的變化,比如試圖躲藏的獵物。

這些暴龍更加強大和可怕的地方是,它們還有靈敏的鼻子用來定位獵物、保護後代、分辨物體並且能與同伴互動。這些發現是使用新興古生物科技比較Daspletosaurus horneri(新型暴龍)化石和現代生物骨骼得到的。新型暴龍化石和其它標本之間的比較表明,

這些暴龍有著和鱷魚一樣的“第六感”。這也是趨同演化的有力證明。

Daspletosaurus horneri的第一個化石在1992年被發現,但是由迦太基學院的古生物學家Thomas Carr領導的新研究最終命名了這個物種,並將其歸類于暴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6600到9400萬年前的十幾種物種)。為了致敬古生物學家Jack Horner,科學家們為它取了這個長到爆炸的名字,它的字面意思是“Horner的可怕蜥蜴”。

這種頂尖的捕食者的特徵和它的暴龍兄弟們類似,

有巨大的頭骨和又大又沉的尾巴。D.horneri大約有2.2米高,9米長。新研究表明,它擁有很多片像盔甲一樣的小塊皮膚,臉上覆蓋著很多鱗片,這能保護它的鼻子並使它更加敏銳。

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系列保存完好的化石,包括成年個體和年幼個體的頭骨、下顎以及各種骨骼。通過與鱷魚、鳥類和哺乳動物比較,結合之前的研究,研究人員將骨骼與其它動物的皮膚相匹配,以此推斷動脈和神經的位置。

特別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了三叉神經,這是包括暴龍在內很多動物面部和下頜的重要感覺神經。

三叉神經使其它動物演變出了很多不同的“第六感”,例如鳥類能感知磁場;鴨嘴獸能感應電;貓的鬍鬚和象牙的敏感性以及鱷魚通過水感知震動的能力。這些神經嵌入在暴龍的面部鱗片中,將它們的鼻子變成了雷達。

Carr說:“三叉神經對於物種的進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值得引起科學界的重視,公眾大多不知道個別神經或者器官系統也有自己的進化史,而我們的研究著重進化的全貌,也就是被大家忽略的三叉神經,它提供敏銳洞察力的關鍵所在,以及它是如何令祖龍(一類物種,包括鱷魚和恐龍)擁有導航和相互之間溝通的能力。”

鱷魚和恐龍是由兩億三千萬年前的同一祖先分化而來。鑒於鱷魚和暴龍的身體差異和在進化樹上的距離,比較它們的感知功能似乎有點難度,但Carr說從功能的角度來看它們的面部解剖結構幾乎是相同的。

Carr相信鱷魚的行為能夠為D.horneri是如何利用第六感獲得優勢提供線索。Carr在接受採訪時說:“鱷魚用它們敏感的鼻子來捕食(感受水面的震動),社交(鼻子相互摩擦),感受巢穴溫度(這對物種的長期生存很重要)以及安全地運送幼體。鑒於敏感的鼻子高度融入所有鱷魚的日常生活中,有理由推測暴龍也一樣有著相同的“裝備”。”

社交(鼻子相互摩擦),感受巢穴溫度(這對物種的長期生存很重要)以及安全地運送幼體。鑒於敏感的鼻子高度融入所有鱷魚的日常生活中,有理由推測暴龍也一樣有著相同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