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贏三大攻堅戰:此行可期,此景可待|社論

也只有打贏了這三大攻堅戰,小康社會才談得上“全面建成”,而不是困在最後一公里。

文 | 社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在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所謂“攻堅”,攻克大難題也;“戰”則意味著攻堅的動作之大、之猛、之勁。

它不是和風細雨地表面推進,而是要踏石留印地深度撬動。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堅持問題導向,抓住問題關鍵,是十八大以來推進重點工作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論。“問題導向”,先得抓重點難點問題。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針對的重大風險、貧困和污染問題,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重點”、“短板”與“弱項”。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

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威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重大風險不是“微”險,任何領域的重大風險一旦爆發,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國家事業形成顛覆性影響和危害,所以才要將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精准脫貧成為攻堅戰目標,則是因為時間緊、任務重。雖然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但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迫近,

精准扶貧也到了攻堅拔寨的衝刺期,現在仍有幾千萬貧困人口,且扶貧的同時也要兼具扶智、扶志,在此情勢下,“不讓一個人掉隊”任務依舊艱巨。

污染防治的艱巨程度與重要性,是因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也是因為當下部分地區霧霾、水污染等形勢依舊嚴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環境直接關涉民眾的幸福感。比起公眾的治汙獲得感預期,污染防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既是痛點,也是突破點。三大攻堅戰都不容易“攻”下,但越是這樣越要攻下。

也只有解決了它們,才能“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小康社會才談得上“全面建成”,而不是困在最後一公里——畢竟,

“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一個社會的文明“水位”,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是常識。建設全面小康也一樣,所以必須有短板則補、有弱項則加強,而非陷入“跛腿”式發展。

打贏三大攻堅戰,要的是用最大的決心、盡最大的努力。中央此前部署“去杠杆”、“去產能”與“降風險”,就體現了在經濟領域化解重大風險上的堅決態度;“久困于窮,冀以小康”,如今精准扶貧力度上也在加碼;污染防治方面,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和祁連山問責就盡顯決心。

而今要做的,就是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志,不惜“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堅決打贏這三大攻堅戰。

戮力攻堅,則無堅不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留下無數攻堅經驗的背景下,打贏這三大攻堅戰,進而決勝全面小康建設,此行可期,此景可待。

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和祁連山問責就盡顯決心。

而今要做的,就是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志,不惜“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堅決打贏這三大攻堅戰。

戮力攻堅,則無堅不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留下無數攻堅經驗的背景下,打贏這三大攻堅戰,進而決勝全面小康建設,此行可期,此景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