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宋清輝:中國大宗商品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發展機遇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中國作為大宗商品消費大國,假以時日必將成為全球大宗商品中心。不難發現,大宗商品行業市場的前景不可限量,當前中國大宗商品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中國經營報 記者 陳晨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同時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隨著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及“互聯網+”行動計畫的持續推進,中國大宗商品交易正在向規模化、專業化、規範化和國際化轉型。

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也為大眾商品交易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有助於市場的轉型升級,服務實體經濟。

“大宗商品交易行業最終的目的就是將互聯網產業和傳統產業(包括大宗商品製造業)兩者有效結合,最終發展為一種新的業態,從而產生新的效益。這種有效的結合就是現在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方向中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

”大宗商品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CDRC) 秘書長劉心田表示。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也認為,國家領導人關於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論述,亦是指導大宗商品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推動大宗商品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重大理論創新。雖然我國大宗商品市場起步較晚,但國家卻對大宗商品行業極為重視。

宋清輝強調,目前,我國的大宗行業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但也面臨著許多機遇。現階段,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大宗商品市場呈現出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大宗商品行業在市場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供給側改革助推行業快速發展

一般而言,大宗商品包括鋼鐵、原油、成品油、水泥等涉及到國計民生、用量產量比較大的商品。

由於中國很多大宗商品的產能和需求都處於全球頂尖行列,其中大約供需80%商品都是位於前列,大宗商品對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心田表示,“如果不能做好大宗商品行業,那麼中國很多大宗商品的價格就會被國外牽著走,比如,原油定價權。然而如果做好,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就會佔據主動權,對國家經濟具有非凡意義。”

眾所周知,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是指專業從事電子買賣交易套期保值的大宗類商品批發市場,

又被稱為現貨市場,是由市級以上政府職能部門批准設立,並由國家等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監督和管理。具備生產資料、大宗貨物的戰略儲備、調節物價、組織生產和套期保值四大基本功能。

一般而言,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流通領域,在保障供給、優化配置、促進流通、提振消費以及“穩增長,調結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是現貨市場發展演進的真實需求,在其向商品期貨及金融市場向上延伸的同時,也提升了底層商品現貨生產、流通及其市場的品質,為商品現貨生產、流通的高效運轉,提供了供需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物流成本、擴大行銷範圍、提高科學管理水準、規避信用風險、管理價格風險的工具。並在區域性乃至全國性市場,形成一個相對權威、公正、合理的商品現貨市場價格體系,為對接商品期貨與現貨市場,搭建了一座穩固而可靠的橋樑。由此,使得一套現代商品市場體系架構,得以清晰地展現出來。

一位元大宗商品交易公司高管分析,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是一種極為有效的供給端管理工具,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對各行業資源要素進行配置,同時為供給端產業提供資訊、金融等服務。該高管認為,大宗商品交易行業就是將金融、生產製造和貿易業等有機結合。

事實上,這與早在2015年國家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相對應。供給側改革旨在優化改善供給結構,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劉心田認為,現在大宗商品行業也存在結構性問題和動能問題。劉心田表示,過去大宗商品行業出現很多不規範問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在結構上,我們過去只是簡單認為把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就可以成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這種想法是比較簡單化的。“我認為結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物理階段,即使用互聯網。第二階段化學階段就是互聯網行業與大宗商品行業互相產生影響。第三階段智慧階段,互聯網行業與大宗商品行業結合發展為一種新的業態,這才是終極階段。”

“大宗商品行業的發展也需要新動能,以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平臺一起出現,就是因為逐利性,為了收取手續費,這種逐利性動能使得過去很多平臺產生問題。就因為大家有這種逐利性而並非服務產業進行升級。”劉心田表示,逐利性動能並非錯誤動能,但過多地強調這種動能就會失去結構問題的現實意義。原本互聯網產業和傳統產業(包括大宗商品製造業)是兩個產業,兩者結合的話不是一開始就能產生巨大的效益,它是需要從物理到化學再到智慧。

劉心田建議,大家不應該急功近利,應先把功課做扎實。傳統企業的改造和互聯網真的結合起來,不管是資料、物流和金融等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資本和實體相結合,才能找到新動能。這個新動能就是現在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方向中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

國家領導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事實上,目前,以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為代表的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所開始探求新的發展模式,由單純依靠賺取傭金盈利向未來服務實體經濟而努力,利潤將來源於為現貨企業提供增值服務。

劉心田認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近年來在互聯網+大背景下蓬勃發展,結合當前形勢來看,行業長久發展還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謂有所“為”:一為“實”,平臺的發展要切實從產業出發,從實體經濟出發,以實體產業為基礎,且要服務於實體產業。二為“合”,即大宗商品交易首先要“合規”,交易的出現要有規可循,合乎法規,行業發展要秩序井然,還要避免區域性風險、系統性風險發生,其次,大宗商品現貨交易的發展要有個“平和”的環境,健康、公平、公正的環境才有利於平臺的發展。而所謂有所“不為”:一是不為“虛”,不要投機取巧,不搞虛的,做到虛實結合。二是不為“利”,不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不擇手段,不掙不該掙的錢,要合理地獲取利益。

市場不斷規範化

2017年1月9日,證監會召開了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會議明確要深入開展一次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回頭看”活動,用半年時間集中整治。

今年年初,部分地方政府的“回頭看”工作實施方案及相關通知開始陸續傳出,各類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也積極回應,據不完全統計,加上2016年已經開始提前整頓的市場,目前處於停業整頓中的市場約有300家,約占國內較為活躍的市場數量的一半,且仍有不少市場正在計畫暫停交易開始休整。

據生意社出版的第十一版《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總量約1200家,其中僅2015年新註冊成立的就有近百家,而截至當前,國內交易市場總量已逾1500家,且仍呈增長態勢。如何促進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規範、健康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準確的定價功能,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3月29日,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模式創新趨勢“三人談”座談會上,中物聯大宗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旭表示,經過近幾年來的清理整頓,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得到了控制和化解,尤其是投機類市場數量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遏制,行業的規範化水準有了很大提升,發展環境明顯好轉。

另外,受某些交易平臺風險事件影響,使得許多人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印象有所誤解。對此,劉心田表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不合規操作的曝光,對於整個行業發展來說不算“壞事”,正是這種不合規的平臺被曝光,才會促使行業問題得到整治,平臺才能健康發展。

據2016年不完全統計,五年來,集中打擊了以貴金屬、原油、農產品為交易標的的百餘家投機性、詐騙性平臺,重點打擊了中遠期名義的類期貨交易模式、帶有對賭性質的做市商模式等各種違法和“打擦邊球”的交易模式,著重處理了一批社會影響惡劣的平臺企業。

事實上,在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曝出違規風險事件後,監管層就針對相關問題出臺多項整治意見。2011年、2012年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所的38號文及37號文相繼出爐,隨後又在2013年出臺了《關於禁止以電子商務名義開展標準化合約交易活動的通知》。同時,由證監會牽頭23個部委參加的部際聯席會議,開始對中國逾一千個商品交易所採取逐一審核,其中200家最終退出了市場。

在劉心田看來,當前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主要問題是,首先,“數量上去了,品質下來了”。資料顯示,2005年至今,國內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數量從不足百家暴增至千餘家。雖然近年成立的平臺旗號都“高大上”,但成績乏善可陳;其次“品種上去了,品德下來了”。歸根到底還是部分平臺的道德標準太低。

同時,劉心田強調,清理整頓只能說取得階段性成果,離最終結束仍路漫漫。一是大宗商品交易行業在飛速發展,新的問題仍在不斷產生,清理整頓不允許也不能夠停滯;最重要的是,清理整頓需要與時俱進,一些過去有問題的老方式老方法,在生態環境變化後,或許能夠變通為可行的新方式新方法。某種意義上來說,清理整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進行時。

針對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的整頓工作和未來發展,劉心田建議,一是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的發展要“邊破邊立”,清理整頓是個“破”的過程,但同時也要“立”, 行業內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和推崇的優秀平臺,每個省份可以界定出可立的值得學習的平臺出來;二是整頓工作進行的同時也要將創新和功能管理納入進來,創新涵蓋了交易模式、交易標的、合作模式等等,同時打造資料、金融、物流全方位功能管理系統,行業發展“關轉並”相結合,重複的、有問題的可以整合兼併起來,打造出大宗商品交易行業的“大生態”,行業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

借“一帶一路”走出去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以及中國經濟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版圖,其沿線上的國家與中國加強投資合作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在亞投行至少為‘一帶一路’創造近萬億元流動性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能盤活的國內大宗商品的規模將是天文數字,大宗商品無疑將是‘一帶一路’最受益領域之一。”宋清輝表示,中國作為大宗商品消費大國,假以時日必將成為全球大宗商品中心。不難發現,大宗商品行業市場的前景不可限量,當前中國大宗商品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國家領導提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準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

一方面,大宗商品行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具有堅實的產業基礎。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也需要中國的大宗商品行業先進技術和平臺。 一帶一路”涉及65個國家,然而這些國家大多是新興發展中國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基礎設施落後。中國則恰恰相反,原油、礦石等資源性大宗商品外貿依存度相當高,而且許多基建行業還處於過剩狀態。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中國與沿線國家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此外,這些國家幾乎均是非美勢力範圍。而中國成功避開美國,利用現有的雙邊、小多邊、多邊等機制,搭建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靈活開放的戰略夥伴關係網絡。通過與沿線國家平等互利的自由貿易、控制交通運輸、參股大宗商品生產、提供金融服務等方式,降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宗商品貿易的交易成本,並與沿線國家聯合起來發出亞洲聲音,提升相關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原標題:供給側改革發力 大宗商品交易迎發展新機

調結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是現貨市場發展演進的真實需求,在其向商品期貨及金融市場向上延伸的同時,也提升了底層商品現貨生產、流通及其市場的品質,為商品現貨生產、流通的高效運轉,提供了供需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物流成本、擴大行銷範圍、提高科學管理水準、規避信用風險、管理價格風險的工具。並在區域性乃至全國性市場,形成一個相對權威、公正、合理的商品現貨市場價格體系,為對接商品期貨與現貨市場,搭建了一座穩固而可靠的橋樑。由此,使得一套現代商品市場體系架構,得以清晰地展現出來。

一位元大宗商品交易公司高管分析,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是一種極為有效的供給端管理工具,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對各行業資源要素進行配置,同時為供給端產業提供資訊、金融等服務。該高管認為,大宗商品交易行業就是將金融、生產製造和貿易業等有機結合。

事實上,這與早在2015年國家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相對應。供給側改革旨在優化改善供給結構,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劉心田認為,現在大宗商品行業也存在結構性問題和動能問題。劉心田表示,過去大宗商品行業出現很多不規範問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在結構上,我們過去只是簡單認為把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就可以成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這種想法是比較簡單化的。“我認為結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物理階段,即使用互聯網。第二階段化學階段就是互聯網行業與大宗商品行業互相產生影響。第三階段智慧階段,互聯網行業與大宗商品行業結合發展為一種新的業態,這才是終極階段。”

“大宗商品行業的發展也需要新動能,以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平臺一起出現,就是因為逐利性,為了收取手續費,這種逐利性動能使得過去很多平臺產生問題。就因為大家有這種逐利性而並非服務產業進行升級。”劉心田表示,逐利性動能並非錯誤動能,但過多地強調這種動能就會失去結構問題的現實意義。原本互聯網產業和傳統產業(包括大宗商品製造業)是兩個產業,兩者結合的話不是一開始就能產生巨大的效益,它是需要從物理到化學再到智慧。

劉心田建議,大家不應該急功近利,應先把功課做扎實。傳統企業的改造和互聯網真的結合起來,不管是資料、物流和金融等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資本和實體相結合,才能找到新動能。這個新動能就是現在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方向中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

國家領導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事實上,目前,以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為代表的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所開始探求新的發展模式,由單純依靠賺取傭金盈利向未來服務實體經濟而努力,利潤將來源於為現貨企業提供增值服務。

劉心田認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近年來在互聯網+大背景下蓬勃發展,結合當前形勢來看,行業長久發展還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謂有所“為”:一為“實”,平臺的發展要切實從產業出發,從實體經濟出發,以實體產業為基礎,且要服務於實體產業。二為“合”,即大宗商品交易首先要“合規”,交易的出現要有規可循,合乎法規,行業發展要秩序井然,還要避免區域性風險、系統性風險發生,其次,大宗商品現貨交易的發展要有個“平和”的環境,健康、公平、公正的環境才有利於平臺的發展。而所謂有所“不為”:一是不為“虛”,不要投機取巧,不搞虛的,做到虛實結合。二是不為“利”,不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不擇手段,不掙不該掙的錢,要合理地獲取利益。

市場不斷規範化

2017年1月9日,證監會召開了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會議明確要深入開展一次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回頭看”活動,用半年時間集中整治。

今年年初,部分地方政府的“回頭看”工作實施方案及相關通知開始陸續傳出,各類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也積極回應,據不完全統計,加上2016年已經開始提前整頓的市場,目前處於停業整頓中的市場約有300家,約占國內較為活躍的市場數量的一半,且仍有不少市場正在計畫暫停交易開始休整。

據生意社出版的第十一版《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總量約1200家,其中僅2015年新註冊成立的就有近百家,而截至當前,國內交易市場總量已逾1500家,且仍呈增長態勢。如何促進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規範、健康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準確的定價功能,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3月29日,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模式創新趨勢“三人談”座談會上,中物聯大宗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旭表示,經過近幾年來的清理整頓,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得到了控制和化解,尤其是投機類市場數量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遏制,行業的規範化水準有了很大提升,發展環境明顯好轉。

另外,受某些交易平臺風險事件影響,使得許多人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印象有所誤解。對此,劉心田表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不合規操作的曝光,對於整個行業發展來說不算“壞事”,正是這種不合規的平臺被曝光,才會促使行業問題得到整治,平臺才能健康發展。

據2016年不完全統計,五年來,集中打擊了以貴金屬、原油、農產品為交易標的的百餘家投機性、詐騙性平臺,重點打擊了中遠期名義的類期貨交易模式、帶有對賭性質的做市商模式等各種違法和“打擦邊球”的交易模式,著重處理了一批社會影響惡劣的平臺企業。

事實上,在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曝出違規風險事件後,監管層就針對相關問題出臺多項整治意見。2011年、2012年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所的38號文及37號文相繼出爐,隨後又在2013年出臺了《關於禁止以電子商務名義開展標準化合約交易活動的通知》。同時,由證監會牽頭23個部委參加的部際聯席會議,開始對中國逾一千個商品交易所採取逐一審核,其中200家最終退出了市場。

在劉心田看來,當前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主要問題是,首先,“數量上去了,品質下來了”。資料顯示,2005年至今,國內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數量從不足百家暴增至千餘家。雖然近年成立的平臺旗號都“高大上”,但成績乏善可陳;其次“品種上去了,品德下來了”。歸根到底還是部分平臺的道德標準太低。

同時,劉心田強調,清理整頓只能說取得階段性成果,離最終結束仍路漫漫。一是大宗商品交易行業在飛速發展,新的問題仍在不斷產生,清理整頓不允許也不能夠停滯;最重要的是,清理整頓需要與時俱進,一些過去有問題的老方式老方法,在生態環境變化後,或許能夠變通為可行的新方式新方法。某種意義上來說,清理整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進行時。

針對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的整頓工作和未來發展,劉心田建議,一是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的發展要“邊破邊立”,清理整頓是個“破”的過程,但同時也要“立”, 行業內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和推崇的優秀平臺,每個省份可以界定出可立的值得學習的平臺出來;二是整頓工作進行的同時也要將創新和功能管理納入進來,創新涵蓋了交易模式、交易標的、合作模式等等,同時打造資料、金融、物流全方位功能管理系統,行業發展“關轉並”相結合,重複的、有問題的可以整合兼併起來,打造出大宗商品交易行業的“大生態”,行業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

借“一帶一路”走出去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以及中國經濟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版圖,其沿線上的國家與中國加強投資合作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在亞投行至少為‘一帶一路’創造近萬億元流動性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能盤活的國內大宗商品的規模將是天文數字,大宗商品無疑將是‘一帶一路’最受益領域之一。”宋清輝表示,中國作為大宗商品消費大國,假以時日必將成為全球大宗商品中心。不難發現,大宗商品行業市場的前景不可限量,當前中國大宗商品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國家領導提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準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

一方面,大宗商品行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具有堅實的產業基礎。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也需要中國的大宗商品行業先進技術和平臺。 一帶一路”涉及65個國家,然而這些國家大多是新興發展中國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基礎設施落後。中國則恰恰相反,原油、礦石等資源性大宗商品外貿依存度相當高,而且許多基建行業還處於過剩狀態。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中國與沿線國家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此外,這些國家幾乎均是非美勢力範圍。而中國成功避開美國,利用現有的雙邊、小多邊、多邊等機制,搭建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靈活開放的戰略夥伴關係網絡。通過與沿線國家平等互利的自由貿易、控制交通運輸、參股大宗商品生產、提供金融服務等方式,降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宗商品貿易的交易成本,並與沿線國家聯合起來發出亞洲聲音,提升相關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原標題:供給側改革發力 大宗商品交易迎發展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