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順德道改名邢臺 你可知道這兩個字的意義

上古時期,堯帝晚年建都柏人城,並在此禪讓位於舜,

自商代祖乙九年,遷都于邢,邢臺建城史,於今已經超過三千五百年。西周初分封周公旦第四子建為邢國,趙成侯立邢為信都,秦設為巨鹿郡,秦末漢初為趙歇和張耳之趙國和常山國的國都,巨鹿之戰後西楚霸王項羽更信都名為襄國,漢代分屬巨鹿郡、清河郡,光武帝劉秀於此登基稱帝建立東漢,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于此,石勒于此建立後趙,北魏時期為設為殷州,北周時期設為趙國,
為趙王宇文招封國,隋唐宋金設為邢州巨鹿郡,李淵李世民耗費十幾年時光在這裡修建了李唐祖陵,五代時期,走出了郭威柴榮孟知祥孟昶四位皇帝,東部則屬貝州清河郡,北宋年間王則起義爆發于貝州,一度建立安陽帝國,元明清設為順德府,清末義和團起義爆發於此,1912年,經北洋政府批准,析順德府城廂設為順德市,1937年邢臺淪陷後設為冀南道,後改順德道,
1945年順德道解放,設為邢臺市。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古邢臺百泉競流,故稱井方,《易經》曰“井,德之地也”,故邢人崇尚聖德,又名信德、順德,上古時期黃帝曾居住在軒轅丘(邢臺幹言岡)一帶耕作,《詩經·國風》曰:“出宿於幹,飲餞於言”。黃帝教民開發利用井水,

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用以作為邢地的專有稱呼,此為邢得名由來。

台字古通“台”(上吉下室),積土四方高丈曰台,《說文解字》曰:台,觀四方而高者也。邢臺最早的台為邢侯所築之台,

西周《邢侯簋》曰:朕臣天子,用典王令。戰國時期,趙成侯二十年(西元前355年)魏獻榮椽,趙成侯用之在邢地建檀台、信宮,並立邢為信都,《史記·趙世家》:“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太平寰宇記》記載:“趙成侯造檀台,有信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趙武靈王十九年正月,趙國在邢臺信宮大朝五日後,後於信宮檀台發佈胡服騎射的國策。《順德府志》記載:“土築台丘,
花木點綴,曆為盛遊之地!”唐代時期的古碑刻,已經有“標正義於邢臺”的記載。五代時期, 已經有唐明宗鎮邢臺的記載,這說明唐及五代時期,邢臺已經成為邢地的別稱,積土成山、壘土成台,台字蘊含了愚公移山和水滴石穿的精神,早在後趙時期,邢臺就別名牛城,壘土成台所蘊含的精神也正如牛默默無聞、踏實肯幹的精神。

邢臺二字,所蘊含的意義就是:這是一個有德之地,這裡的人民踏實苦幹,有牛的精神,這就是邢臺。

邢臺二字,所蘊含的意義就是:這是一個有德之地,這裡的人民踏實苦幹,有牛的精神,這就是邢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