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抗戰作出奉獻的人有哪些?不止是前線,也有你想不到的大後方!

在戰爭中,一般人認為最危險的地方肯定是前線,大後方相對安全。然而,真實的戰爭中危險,可不止是前線一處,大後方也有你難以想像的奉獻和艱辛。1937年爆發的抗日戰爭就是如此,

士兵在前線有犧牲奉獻,可大後方也有人為了抗戰貢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為什麼這麼說呢?

處在抗戰大後方的軍工人

在大後方作出犧牲奉獻的人,通常是軍工人。這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一段歷史和不熟悉人群。平心而論,當時處於大後方的八路軍根據地在1940年以前生產的擲彈筒和彈藥,

在品質方面都有亟待改進的地方。據當時的老兵劉鼎回憶,他最初想親自試射第一批製造的擲彈筒,但炮手魏振詳怕出危險,硬是將劉鼎推開。不幸的是試射中真的發生了膛炸事故,魏振詳右臂被當場炸斷,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的生命。

試射第一批製造的擲彈筒

而在實戰中,八路軍指戰員也反映我們自行製造的擲彈筒碰發彈有40%的瞎火率,同時擲彈筒身的強度也明顯不足。據參與生產的人員回憶,1940年前,柳溝鐵廠“燜火”工序成品率僅有50%,個別時候僅為1/4,常常出現膛炸事故和人員犧牲。

當時的軍工生產工人

針對擲彈筒在實戰中出現的問題,八路軍研究後認為,導致膛炸事故的原因在於彈體鑄造和燜火工藝方面。1941年八路軍開始應用現代冶金技術,將原有的“燜火”,改為美式黑心韌化處理方式,製作無氧處理箱。同時建立一套品質控制體系,通過測量彈殼體積尺寸,對韌化處理進行科學地管理。至於命中後不發火的問題,

主要在於50毫米榴彈彈體過輕,八路軍又將八九式榴彈的引信彈簧改為了板簧。此後在一系列的試驗後發現,能明顯提高50毫米榴彈引信彈力,瞎火問題隨之明顯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燕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的張方,還專門請教了英國物理學家、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班威廉教授。班威廉重新繪製了擲彈筒圖紙,改進了彈道線路,使得八路軍的擲彈筒彈藥威力得到增強。

當時的生產環境

更難能可貴的是,八路軍後方軍工人員對武器彈藥的改進是完全是在惡劣的敵後遊擊戰條件下進行的。日軍的歷次掃蕩,都將我軍的兵工廠作為首要目標。在1942年2月的一次反掃蕩中,就有2000多米的鋼軌和幾乎全部擲彈筒彈殼都被日軍擄走或破壞,而剛剛建立起的200人的生產隊的工人隊伍,也有不小的犧牲和損失。但就是在這樣殘酷和艱苦的環境中,不屈不撓的軍工人還是按時按質將自製的“邊區造武器”源源不斷地送到了部隊,成為打擊日寇的利器之一。

生產的物資和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誠然,那些開赴抗日前線浴血奮戰的戰士是可歌可泣的,值得銘記。但那些處在大後方作出犧牲貢獻的人們,也是民族的英雄,值得我們銘記。銘記歷史,就是要記住這些為民族作出犧牲奉獻的人們,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犧牲奉獻奮鬥精神永遠彪炳史冊,值得傳承!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你還知道哪些大後方的“英雄事蹟”?歡迎留言、分享。

而剛剛建立起的200人的生產隊的工人隊伍,也有不小的犧牲和損失。但就是在這樣殘酷和艱苦的環境中,不屈不撓的軍工人還是按時按質將自製的“邊區造武器”源源不斷地送到了部隊,成為打擊日寇的利器之一。

生產的物資和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誠然,那些開赴抗日前線浴血奮戰的戰士是可歌可泣的,值得銘記。但那些處在大後方作出犧牲貢獻的人們,也是民族的英雄,值得我們銘記。銘記歷史,就是要記住這些為民族作出犧牲奉獻的人們,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犧牲奉獻奮鬥精神永遠彪炳史冊,值得傳承!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你還知道哪些大後方的“英雄事蹟”?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