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買800萬學區房和環遊世界都庸俗?那是因為你們還沒遞過條子

文/金融八卦女主創

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這幾天都被一篇名為《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的文章刷屏了。

這對父母,沒有帶孩子上3萬的早教班、沒有送孩子上8萬的幼稚園,

更無法給孩子800萬的學區房,但他們卻非常勇敢,願意辭去工作,帶孩子一起去“環遊世界”,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讓孩子去感受人生百態,從實踐中完成對孩子的教育。

或許他們這個特立獨行的教育方式,不被大多數家長所認同。

但是我相信,普天之下所有的父母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愛著自己的孩子。

教育制度的特殊限制下,面對稀缺的教育資源,各位家長為了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真是擠破了頭,跑斷了腿。如果你覺得平民百姓如此,那你就錯了。

有錢人又怎樣、名人又能如何?

在面對孩子入學的問題上,都不是你想的那麼輕鬆。

咪蒙曾為兒子入學問題,發文求助粉絲

大名鼎鼎的咪蒙,也曾在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懵逼了!我的兒子失學了。。。》的文章,文章講述了自己兒子唯唐在北京上小學遭遇入學困難的問題,並請求粉絲可以幫忙解決兒子入學問題。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咪蒙帶著兒子從深圳搬到北京,因為沒有北京戶口,所以只能讓兒子去讀私立學校。

咪蒙本以為,私立學校學費貴,競爭就會少。但沒有想到的是,私立小學的入學名額競爭也很激勵。好不容易,唯唐在經過了一輪接著一輪入學考試後拿到了入學名額。

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於咪蒙不知道學校的規矩,給孩子報錯了年級,導致孩子面臨半年的失學,而且要留級一年…

文章的結尾,咪蒙也是大吐苦水,本以為努力賺錢,就能給孩子好的教育。但事實上是,有些事用錢都沒有辦法解決。她說:“別說給多少錢了,讓我下跪都行,只要能讓我兒子上學。比起孩子入學,家長的尊嚴算個屁啊。

好在最後,咪蒙的兒子唯唐的入學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如今,咪蒙也同千千萬萬的家長一樣,面臨要陪孩子寫作業的這個難題。而前天更是在公眾號上發文《買800W學區房算什麼,有本事陪你的孩子寫作業啊》。

李亞鵬為竇靖童轉學,校門口苦等校長三小時

知名藝人李亞鵬也曾坦言,為竇靖童的教育問題花了不少心思。

當年,竇靖童就讀一所國際學校,因為學校的老師和校長的流動性很大,李亞鵬覺得,這樣的環境不適合孩子的成長,於是決定給竇靖童轉入北京一所知名學校。

而這所學校,就是現在竇靖童百度百科資料上顯示的畢業院校——北京四中了。

想進這所知名學校,可真不是那麼容易的。當然,也不會因為你是誰,去接收你。

北京有一句很流行的俗語:進了北京四中,等於半隻腳跨進清華北大。

自1907年,北京四中建校以來,至今畢業的三萬五千多名學生中。成為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企業家的不計其數,包含黨、政、軍以及各行各業的中堅。于丹、李敖、陳凱歌、陳景潤、高曉松等名人都畢業于這個學校。

在見慣這等大世面的北京四中校長眼裡,李亞鵬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學生家長而已。

李亞鵬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為了竇靖童可以進入北京四中上學,他曾親自在校門口苦等校長三小時,後來覺得不好意思,一位老師跑出來告訴李亞鵬,說校長不在,別等了。

池莉拜訪武漢市長,求進外校特批條

當代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聯副主席,武漢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池莉,曾因工作關係,二次爽約泰國公主,但也曾為女兒的升學問題焦慮萬分。

事件還要追溯到2001年。

那一年,武漢市中學教育制度改革。

正巧,那時候池莉的女兒呂亦池正在讀小學六年級。她當時想要報考武漢最好的外校,但是有個問題擺在了池莉的面前,一旦女兒考試失敗,有可能接收她的將是武漢市排名靠後的中學之一。

面對這種情況,池莉擔心萬分。

內心焦慮的池莉,一直盼著能為女兒求得一張升入外校的“護身符”。

後來,為人高傲、不善求人的池莉,通過各種關係見到了武漢市市長,並放下臉面,從市長手中求到了一張“外校特批”的條子。

最終,呂亦池以超過外校錄取線5分的成績,成功拿到錄取通知書,讓池莉手中的市長的外校特批條“失效”。

初中畢業後,呂亦池又憑藉自己的能力重新考取了外校的高中。

高一的時候又憑藉自身擁有的能力和知識,申請到了英國C.C中學的留學機會,最後也是通過自己的能力考取了英國頂尖名校——倫敦大學(本碩連讀)。

而池莉教育女兒的三原則就是:

1.讓女兒盡情與她的小朋友相處和玩耍。

“一個人最需要學習和適應的,就是與人的相處。與人相處的能力包括識別人的慧眼,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這門功課如果成績優異,那麼她的生命就會擁有更多的自如和快樂。這一點,已經由我自己反證出來。”

2.順從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讓她在最開放的狀態中接受自然啟蒙。

“我要請大自然這位老師開啟這個小人兒的感官世界,要她的眼睛、鼻子、耳朵和指尖都開放而敏感,善於感知和接受周圍的事物;激發她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讓她通過自己的感悟獲得豐富的知識,慢慢懂得並且學會愉悅、敬畏、喜愛、同情、憐憫、讚賞與愛。”

3.為孩子講故事和閱讀。

父母,不過是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

世上所有的美景,都需要站在鋼絲繩上眺望。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

而父母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站得更高,他們個個練就了十八般武藝。

如若非要說出他們有什麼不同,只不過是名人、明星,要比普通中產階層,擁有更高一級的資源罷了。

讓孩子讀外校,或者是讀重點中學,只不過是學校層級上的區別。而針對入學這件事來說,對於任何一個父母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名人、明星,也是需要很拼才行。

孩子的起點,由父母建立。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抨擊那些買學區房的家長,也沒有必要去批評那些帶孩子環游世界的父母,更沒有必須嘲笑,為孩子能上學而遞條子的母親,這些的本質是一樣的。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次賽跑,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那個率先沖過終點的人。

身為父母的他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可以給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最後,用龍應台的一句話結尾: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去接收你。

北京有一句很流行的俗語:進了北京四中,等於半隻腳跨進清華北大。

自1907年,北京四中建校以來,至今畢業的三萬五千多名學生中。成為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企業家的不計其數,包含黨、政、軍以及各行各業的中堅。于丹、李敖、陳凱歌、陳景潤、高曉松等名人都畢業于這個學校。

在見慣這等大世面的北京四中校長眼裡,李亞鵬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學生家長而已。

李亞鵬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為了竇靖童可以進入北京四中上學,他曾親自在校門口苦等校長三小時,後來覺得不好意思,一位老師跑出來告訴李亞鵬,說校長不在,別等了。

池莉拜訪武漢市長,求進外校特批條

當代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聯副主席,武漢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池莉,曾因工作關係,二次爽約泰國公主,但也曾為女兒的升學問題焦慮萬分。

事件還要追溯到2001年。

那一年,武漢市中學教育制度改革。

正巧,那時候池莉的女兒呂亦池正在讀小學六年級。她當時想要報考武漢最好的外校,但是有個問題擺在了池莉的面前,一旦女兒考試失敗,有可能接收她的將是武漢市排名靠後的中學之一。

面對這種情況,池莉擔心萬分。

內心焦慮的池莉,一直盼著能為女兒求得一張升入外校的“護身符”。

後來,為人高傲、不善求人的池莉,通過各種關係見到了武漢市市長,並放下臉面,從市長手中求到了一張“外校特批”的條子。

最終,呂亦池以超過外校錄取線5分的成績,成功拿到錄取通知書,讓池莉手中的市長的外校特批條“失效”。

初中畢業後,呂亦池又憑藉自己的能力重新考取了外校的高中。

高一的時候又憑藉自身擁有的能力和知識,申請到了英國C.C中學的留學機會,最後也是通過自己的能力考取了英國頂尖名校——倫敦大學(本碩連讀)。

而池莉教育女兒的三原則就是:

1.讓女兒盡情與她的小朋友相處和玩耍。

“一個人最需要學習和適應的,就是與人的相處。與人相處的能力包括識別人的慧眼,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這門功課如果成績優異,那麼她的生命就會擁有更多的自如和快樂。這一點,已經由我自己反證出來。”

2.順從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讓她在最開放的狀態中接受自然啟蒙。

“我要請大自然這位老師開啟這個小人兒的感官世界,要她的眼睛、鼻子、耳朵和指尖都開放而敏感,善於感知和接受周圍的事物;激發她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讓她通過自己的感悟獲得豐富的知識,慢慢懂得並且學會愉悅、敬畏、喜愛、同情、憐憫、讚賞與愛。”

3.為孩子講故事和閱讀。

父母,不過是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

世上所有的美景,都需要站在鋼絲繩上眺望。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

而父母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站得更高,他們個個練就了十八般武藝。

如若非要說出他們有什麼不同,只不過是名人、明星,要比普通中產階層,擁有更高一級的資源罷了。

讓孩子讀外校,或者是讀重點中學,只不過是學校層級上的區別。而針對入學這件事來說,對於任何一個父母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名人、明星,也是需要很拼才行。

孩子的起點,由父母建立。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抨擊那些買學區房的家長,也沒有必要去批評那些帶孩子環游世界的父母,更沒有必須嘲笑,為孩子能上學而遞條子的母親,這些的本質是一樣的。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次賽跑,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那個率先沖過終點的人。

身為父母的他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可以給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最後,用龍應台的一句話結尾: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