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選擇女士羽絨服?這裡面大有講究

隨著天氣的逐漸變冷,很多小仙女們已經開始準備秋冬季節的衣物了,像有些地方降溫速度比較快,羽絨服都已經拿出來了。當然了,還有很多人打算在冬季來臨前選購羽絨服,

一來要好看,二來要保暖,因此讓很多小仙女有些不知所措。

羽絨服與其他禦寒衣物的最大差別,不僅僅在於它的保暖效果更好,而且它的重量要更輕。一般一件羽絨服的總重量在500~1000克之間,往往是其他禦寒服重量的1/6至1/2。所以給人的感覺非常輕軟舒適。

而且羽絨服的外面面料基本上都是採用的高密度塗層織物,所以防風效果也會更好一些,穿在身上的保暖效果也會更好。

一、羽絨服的由來

大自然裡面最適合用於人類保暖的天然材料並非毛皮,而是羽絨。在我們老祖宗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利用羽絨來保暖了,

中國周代已用人用鳥獸的毛羽製成羽衣,稱為毳衣,可以說是當時的高級時裝了,到了唐代的時候,就有了取鵝毛制衣的工藝。不過這都是原始的羽衣,不能被稱為羽絨服。

真正意義上的羽絨服是德國人加塞爾·漢斯于20世紀初發明,

並且在一戰後開始形成工業化生產,經過洗滌、乾燥、分級等工藝處理以後,這才被製成羽絨服,在之後的近百年的發展裡,羽絨服的製作工藝與製作材質都得到提升,到了今天也就廣為人知了。

二、羽絨服為何比棉服更保暖?

以往的冬季大家都是穿的棉服,

後來羽絨服廣泛被使用後,其實會發現羽絨服的保暖效果比棉服要強很多。那麼為什麼羽絨服比棉服更保暖呢?想要明白這個原因,要從羽絨服本身的材質說起。

在寒冷的環境中保暖主要是通過降低服裝的熱傳導來實現,也就是減少熱量散發。

而服裝層間的熱傳導是由衣料的原料纖維的導熱係數和混在其中的空氣的導熱係數所決定的,那麼在可利用材料中,導熱性最低的物質是空氣。所以在冬季想要保暖,就要穿含有較多空氣的衣服,也就是保持這些空氣。

羽絨是一種含氣性高、透氣性小的材質,而且一般被製作成羽絨服的羽毛都是選擇的鴨或者鵝胸部的羽毛,纖維十分細密,所以具有較高的蓬鬆性和良好的保暖性,再加上羽絨多孔含氣量高的特點,因此導致羽絨服內的空氣層的熱傳導與對流效應得到有效降低,因此也就帶來了較好的保暖效果,而棉衣的含氣量和透氣性都不如羽絨服,所以熱量散發相對容易一些,自然保暖效果會差一些。

三、羽絨服的分類

我們一般在對羽絨服進行去區分的時候,會通過裡面填充的材質進行區分,一般可以分為鵝絨以及鴨絨,更具體一點可以通過顏色來區分,而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羽絨服都是採用的這幾種填充物。

1、白鴨絨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的羽絨服都是採用的白鴨絨,除了白鴨絨十分保暖以外,因此可廣泛用於面料是淺色的羽絨被和羽絨服,普遍會應用到一些高檔羽絨服。可防止羽絨服鑽絨,即使有少量鑽絨也不會很明顯。

2、灰鴨絨

灰鴨絨的保暖效果跟白鴨絨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不過灰鴨絨的價格相對於便宜一些,再加上一些人的心理因素,總感覺白鴨絨比灰鴨絨更高級一些,其實二者本質是一樣的,不過顏色不一樣而已。

3、白鵝絨

鵝絨相對於鴨絨來說要優質一些,因為更大更成熟的禽類所提供的羽絨也會更好。而且鵝絨的保暖效果更好一點,因為鵝絨纖維的體積要大於鴨絨纖維,固定空氣量也大於鴨絨纖維,所以自然比鴨絨保暖。

4、灰鵝絨

灰鵝絨跟鴨絨的區別不大,也是顏色的區別而已,一般都會使用於一些深色的羽絨服或者羽絨用品裡,在選擇的時候,完全可以忽視這種區別的。

四、判斷羽絨服保暖效果的方式

在判斷一件羽絨服是否足夠保暖時,主要看它的絨和羽的部分,絨是由不含毛杆的羽毛,通過羽枝上的絨絲相互交錯形成了穩定的熱保護層,所以絨是保暖的主要材料。羽是鴨或鵝的背部和尾部的帶羽杆的小羽毛,擁有提高羽絨蓬鬆度的效果,但是含量不能過高。因此要判斷羽絨服是否保暖,只要從以下三個資料出發。

1、充絨量

充絨量指一件羽絨服填充的全部羽絨的重量,但是並不代表充絨量越高羽絨服的品質就越好。實際上羽絨服的充絨量會根據目標的不同,一般都在250-450克左右。至於保暖效果要看材質的優劣以及組成。

2、含絨量

含絨量則是比較關鍵的資料,一般來說羽絨服暖不暖和,最重要的就是看羽絨裡面絨的比例,通常會以百分比來顯示,現在比較高檔的羽絨服裡面的含絨量都在90%左右,就是指絨的含量是90%,羽則占到10%。通常含絨量越高越暖和。

3、蓬鬆度

蓬鬆度也是判斷羽絨服保暖程度的重要指標,指在一定的環境下每一盎司(30克)羽絨所占體積立方英寸的數值。像我們經常能看到的蓬鬆度600,是指一盎司的羽絨所占的空間為600立方英寸。一般來說蓬鬆度越高,則說明空氣層體積更大,也就更加保暖。

我們在平時選擇羽絨服的時候,最好根據環境和氣溫進行選擇,像一些溫度較高的地區,完全沒有必要選擇保暖效果太好的羽絨服,穿上去反而會感覺熱,因此在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而且一般被製作成羽絨服的羽毛都是選擇的鴨或者鵝胸部的羽毛,纖維十分細密,所以具有較高的蓬鬆性和良好的保暖性,再加上羽絨多孔含氣量高的特點,因此導致羽絨服內的空氣層的熱傳導與對流效應得到有效降低,因此也就帶來了較好的保暖效果,而棉衣的含氣量和透氣性都不如羽絨服,所以熱量散發相對容易一些,自然保暖效果會差一些。

三、羽絨服的分類

我們一般在對羽絨服進行去區分的時候,會通過裡面填充的材質進行區分,一般可以分為鵝絨以及鴨絨,更具體一點可以通過顏色來區分,而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羽絨服都是採用的這幾種填充物。

1、白鴨絨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的羽絨服都是採用的白鴨絨,除了白鴨絨十分保暖以外,因此可廣泛用於面料是淺色的羽絨被和羽絨服,普遍會應用到一些高檔羽絨服。可防止羽絨服鑽絨,即使有少量鑽絨也不會很明顯。

2、灰鴨絨

灰鴨絨的保暖效果跟白鴨絨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不過灰鴨絨的價格相對於便宜一些,再加上一些人的心理因素,總感覺白鴨絨比灰鴨絨更高級一些,其實二者本質是一樣的,不過顏色不一樣而已。

3、白鵝絨

鵝絨相對於鴨絨來說要優質一些,因為更大更成熟的禽類所提供的羽絨也會更好。而且鵝絨的保暖效果更好一點,因為鵝絨纖維的體積要大於鴨絨纖維,固定空氣量也大於鴨絨纖維,所以自然比鴨絨保暖。

4、灰鵝絨

灰鵝絨跟鴨絨的區別不大,也是顏色的區別而已,一般都會使用於一些深色的羽絨服或者羽絨用品裡,在選擇的時候,完全可以忽視這種區別的。

四、判斷羽絨服保暖效果的方式

在判斷一件羽絨服是否足夠保暖時,主要看它的絨和羽的部分,絨是由不含毛杆的羽毛,通過羽枝上的絨絲相互交錯形成了穩定的熱保護層,所以絨是保暖的主要材料。羽是鴨或鵝的背部和尾部的帶羽杆的小羽毛,擁有提高羽絨蓬鬆度的效果,但是含量不能過高。因此要判斷羽絨服是否保暖,只要從以下三個資料出發。

1、充絨量

充絨量指一件羽絨服填充的全部羽絨的重量,但是並不代表充絨量越高羽絨服的品質就越好。實際上羽絨服的充絨量會根據目標的不同,一般都在250-450克左右。至於保暖效果要看材質的優劣以及組成。

2、含絨量

含絨量則是比較關鍵的資料,一般來說羽絨服暖不暖和,最重要的就是看羽絨裡面絨的比例,通常會以百分比來顯示,現在比較高檔的羽絨服裡面的含絨量都在90%左右,就是指絨的含量是90%,羽則占到10%。通常含絨量越高越暖和。

3、蓬鬆度

蓬鬆度也是判斷羽絨服保暖程度的重要指標,指在一定的環境下每一盎司(30克)羽絨所占體積立方英寸的數值。像我們經常能看到的蓬鬆度600,是指一盎司的羽絨所占的空間為600立方英寸。一般來說蓬鬆度越高,則說明空氣層體積更大,也就更加保暖。

我們在平時選擇羽絨服的時候,最好根據環境和氣溫進行選擇,像一些溫度較高的地區,完全沒有必要選擇保暖效果太好的羽絨服,穿上去反而會感覺熱,因此在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