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戰川軍“死字旗”:我不願為我盡孝,只願你為國盡忠

四川盆地的西北方向,在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中,

在著名的龍門山脈同岷山山脈的過渡地帶,有一個小縣叫北川縣。當初,這個北川縣城的所在地叫曲山鎮。一條涪江的支流從這裡通過,在群山中開拓出一片像狹縫一樣的天地來,曲山鎮便位於這片狹縫中流水彎轉而稍寬一點的地方。

一九三七年的戰場雖然打得硝煙彌漫,日本人進展神速,可是離這裡還遠得很!當初這裡沒有公路,只一條肩挑背扛的小路和外界相連。

不用說當時的戰線還遠在華北、華東一帶,就算日本人真有天大的本事,打到四川來了,佔領了成都,日本人也沒有辦法沿著這條蜿蜒崎嶇的山路,把戰火燃燒到這背靠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嶺裡來。

可是,這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遠離戰火、相對來說還是安寧、祥和而又與世隔絕的地方。

“七七”事變爆發,戰爭打起來了,日本人欺人太甚。曲山鎮沸騰起來,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救亡運動,抗日歌曲此起彼伏。就是鎮上的小學生上課前,每天也必須喊著自己的名字,集體列隊晨呼:“某某某,你忘記了日本鬼子佔領了我國東三省嗎?”

“某某某,你忘記了日本鬼子佔領了我國華北嗎?”

“某某某,你忘記了日本鬼子在屠殺我國同胞嗎?”

“不敢忘,不敢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偏遠山區的黃泥巴腳杆可能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但現在卻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四萬萬五千萬顆跳動著的心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全民族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這鎮上有一王姓人家,其子王建堂,先在鎮上讀私塾,後外出上中學。在抗戰開始時二十五歲,在鎮上教小學或在民眾教育館做事。

王建堂

如火如荼的戰局和節節敗退的戰線燃燒著鎮上一幫年輕人的心。王建堂按捺不住投筆從戎以身許國的決心,在鎮裡鎮外往返奔波,串連組合起百十個具有同樣熱情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百十個人一致推舉王建堂為首,取名“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向安縣,四川提供了近350萬兵源,

占全國同期實征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強!

上了前線的王建堂曾經接到父親的一封信。父親在信中無比欣慰地告訴兒子,四川軍管區給家裡送來一道光榮匾。匾上題字“父義子忠”,上款:義民王者誠送子出征光榮,下款:四川省軍管區司令贈。

王建堂從軍後,被編入二十九集團軍四十四軍,前線作戰七年,參加大小戰役數十次,作戰英勇,擔任過副官、參謀和副營長,受過三次傷,實踐了“傷時拭血”的誓言。

受過三次傷,實踐了“傷時拭血”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