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匆匆一瞥 個性夜上海,繁華背後的樸素和真實

上海是一個從內心裡非常喜歡的城市,也是這些年去過次數最多的城市。喜歡上海城市的自由、奔放,到處顯露著海納百川的胸懷;喜歡上海人的嗲聲嗲氣、骨子裡透露出濃濃的精緻生活韻味;也喜歡上海菜的濃油赤醬、帶著酸甜鹹氣息的香味……

十月末,又一次來到上海,忘記了這是自己第多少次來這個城市了。這次下榻的酒店是威海路的四季;到達酒店已經是晚上快六點了,酒店房間窗外已經是燈光點點,不夜城的繁華和輝煌可能才剛剛拉開序幕。

這次來前和朋友約好了在上海聚一聚,電話裡告知朋友住宿的地點後,朋友就說要請我嘗嘗酒店附近上海最貴的小籠包“鼎泰豐”;因為酒店一帶不是朋友經常活動的地頭,

又是晚上,我們按照手機百度地圖兜兜轉轉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那家店,感覺門面裝修的也一般般,店內的裝飾就跟普通的街邊飯店也沒有兩樣,燈光昏暗,連桌椅都是普通得無法再普通的那種。與其他飯店人滿為患的場景對比起來,這裡稍顯冷清,唯一特別的就是桌位旁邊的牆面上,
畫滿了各種時下明星的頭像,旁邊還有一些簽名;這餐小籠包吃的是真的貴,人均消費了近四百元;讓我對上海的"繁華"認知又到了一個歷史新高度。雖然早就飽了,朋友盛情難卻,只能勉為其難地塞下所有食品。出了店門和朋友道別後,腦海裡一時興起了逛逛華燈下的十裡洋場的念頭。

酒店所在的威海路附近就是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步路行街。南京路是上海市內主要商業中心之一,東起外灘,西抵靜安寺,全長有十裡許,所以這裡過去曾被稱作十裡洋場。

沿著酒店附近的馬路悠悠閑閑地蕩著,

不知不覺走到了老張園所在的弄堂口,抬起頭還能看到老張園廢墟上一大片石庫門式建築,雖然已經殘舊破敗,還是能找到往日的繁華鼎盛的氣息。石庫門建築可以說是上海特有的文化符號。在上海,由於地皮珍貴,石庫門住宅實際上是被壓縮的四合院,是上海人說的“螺絲殼裡作道場。”老張園更具中西合璧的特徵,至今還能看到外挑的陽臺,走到近處還能發現那扇做工精細的小木窗。

華燈初上的十裡洋場,身旁走過的人幾乎都是行色匆匆,這個時候的男男女女們最著急做的一件事就是填飽肚子。

臨近弄堂口的馬路上,一家燈火輝煌的日式料理店人頭湧動,剛結束一天的辛苦工作能吃上可口的熱飯菜是最現實的事,吃飽後在留言板上留下點小心思是文藝女孩最喜歡的;沒有羈絆的青年男女找個燈火昏黃的咖啡廳續上第二攤,天南海北的聊聊彼此的近況;弄堂深處的學生哥,要求的簡單直接,露天的台凳、多年老街坊現包現煮的一碗菜肉大餛飩,經濟實惠、在秋夜裡溫暖又窩心。

匆匆一瞥, 這便是人稱“十裡洋場”,繁華夜上海最真實的場景。除了聞名遐邇的外灘、黃浦江畔,還有那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弄堂。弄堂的一磚一瓦、一人一物,是光陰留給上海的一段五味雜陳的記憶。說不盡種種,理不完的思緒,不陌生卻又漸漸淡忘的記憶,繁華的背後是毫不掩飾、赤裸裸的樸素和真實;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個性上海。

華燈初上的十裡洋場,身旁走過的人幾乎都是行色匆匆,這個時候的男男女女們最著急做的一件事就是填飽肚子。

臨近弄堂口的馬路上,一家燈火輝煌的日式料理店人頭湧動,剛結束一天的辛苦工作能吃上可口的熱飯菜是最現實的事,吃飽後在留言板上留下點小心思是文藝女孩最喜歡的;沒有羈絆的青年男女找個燈火昏黃的咖啡廳續上第二攤,天南海北的聊聊彼此的近況;弄堂深處的學生哥,要求的簡單直接,露天的台凳、多年老街坊現包現煮的一碗菜肉大餛飩,經濟實惠、在秋夜裡溫暖又窩心。

匆匆一瞥, 這便是人稱“十裡洋場”,繁華夜上海最真實的場景。除了聞名遐邇的外灘、黃浦江畔,還有那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弄堂。弄堂的一磚一瓦、一人一物,是光陰留給上海的一段五味雜陳的記憶。說不盡種種,理不完的思緒,不陌生卻又漸漸淡忘的記憶,繁華的背後是毫不掩飾、赤裸裸的樸素和真實;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個性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