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刀劍是越長越好嗎?越長的刀劍在戰鬥時發揮的效果更大?

俗語說: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顯然是認為長兵器是優於短兵器的。那麼作為短兵之祖,百兵之君的劍,是不是越長越好呢?

不得不提下冷兵器的作用:彌補己之不足,使人的攻擊變的更加有效,更加多樣化;提高人的防禦能力,減少人所受到的傷害;節省人在作戰時所花的精力,從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作戰能力。是以人才是整個環節的主要部分。

劍為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而其大小長短,考慮到使用的便捷能動性,

還要看個人體質標準。故遠古時代的劍已然根據個體需要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隨宜而自便焉。鄭鍔更於劍有所詳解,謂“人之形貌大小長短不一也,制劍以供其服,非直以觀美,要使各適其用而已。

劍之莖其長五寸,劍身若五倍長其莖,則三尺也,

重九鏘,則重三斤十二兩也,其長之極,重之至也,故謂上制。唯士之長而有力者,然後能勝之,故上士服之。

劍身四其莖,莖之長則二尺五寸也,重七鏘,則二斤十四兩也,長短輕重得中焉,故謂之中制。

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劍身止三其莖,則二尺耳,重止五鏘,則二斤一兩三分之中耳,輕而且短,故謂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劍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期致遠,

短者輕而不易擊堅,長者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非劍制所宜。意思就是說長短的好處是相對而言的,具體還要看用的是什麼,什麼人用。

長劍也有悲劇的時候~ 《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

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其“劍堅”可能跟鞘緊有關,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劍太長而不可立拔。【雖然拿短劍(匕首)的拽著人家袖子也沒占著什麼便宜 。。

初時,劍長只有二三十釐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釐米左右;戰國晚期,

一些劍超出了70釐米,最長達75、76釐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臺階,超過了80釐米,最長者將近95釐米。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協助工具而居於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釐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漢代鋼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鋼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劍。一面開刃的鋼鐵刀投入戰場,漢代以後劍很少用於戰場,轉而向裝飾佩戴及防身用。漢代短劍全長在50-70cm左右,長件全長在80-110cm左右,超長劍全長在100-140cm左右,有的甚至達到160cm。但以80cm左右的劍最為常用。考慮到使用的靈活性,也不是越長越好。戰場用的刀劍不會開打的時候才去拔,相對佩戴防身的可以長些。

歷代劍制仍多變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長短,重量,形制,開刃方式皆有變化。刀劍長短各有其用,不同開刃方式的功能也不一樣。除了跟工藝、技術的發展、審美有關,跟戰鬥形態變化需求及也有莫大關係。漢劍較其他各朝代的霸氣,與清劍可謂兩個極端。漢劍寬且厚重,適合劈砍。收藏裝飾及武術用的清劍窄而薄,長而輕靈更便於舞動,更注重鋒利度。實用技巧及方法不一樣,不一定哪種越長越厲害。性能還是要看使用者發揮了~

漢代以後劍很少用於戰場,轉而向裝飾佩戴及防身用。漢代短劍全長在50-70cm左右,長件全長在80-110cm左右,超長劍全長在100-140cm左右,有的甚至達到160cm。但以80cm左右的劍最為常用。考慮到使用的靈活性,也不是越長越好。戰場用的刀劍不會開打的時候才去拔,相對佩戴防身的可以長些。

歷代劍制仍多變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長短,重量,形制,開刃方式皆有變化。刀劍長短各有其用,不同開刃方式的功能也不一樣。除了跟工藝、技術的發展、審美有關,跟戰鬥形態變化需求及也有莫大關係。漢劍較其他各朝代的霸氣,與清劍可謂兩個極端。漢劍寬且厚重,適合劈砍。收藏裝飾及武術用的清劍窄而薄,長而輕靈更便於舞動,更注重鋒利度。實用技巧及方法不一樣,不一定哪種越長越厲害。性能還是要看使用者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