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個和我們走過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是旅行,長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個和我們走過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最好的時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見的不同的人,他們各不相同的人性閃爍,

在那個與你交錯的瞬間,改變、點化、充盈著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遠方——孤獨的旅行能讓人有更多的機會單獨面對自己,向內心的更深處出發。總有一天,你會在不經意之間,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那個你,卸下了在都市叢林裡背負的重重鎧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摘自最好的時光在路上

旅行的時候,我經常意識到自己平素活得,是多麼的不完整。

宿霧的碼頭,

性☆禁☆感的柴油味與海的味道,沉重的背包壓住肩膀,天空陰沉,大片烏雲線條柔和,心情平靜,但同時,也讓人充滿期待而不由得興奮莫名。海面上飄過的是陰沉天氣裡,像大提琴一樣微微憂鬱的稀少浮雲,如若不然,則太輕快而失卻的悠遠的調子。

大海,和與她朝夕相處的老舊船隻的氣味,像熟絡又配合默契的一對樂團搭檔。如果沒有暴烈狂放的海浪,強悍粗糲的機器也不會在這裡,

與她糾纏、廝守;如果不是竊竊私語又綿綿不休的海浪,時間那無法抗拒的入骨侵襲,便不會深刻地寫進每一個鏽跡斑斑的柴油引擎。海與船,他們相互成就,又相互折磨的關係,意外驚醒了那些,平素被我淡忘的感官。

好像只有在這種時候,在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海灣邊上,我才會突然意識到,鼻子原本是用來嗅聞各種或刺激或清淡的氣息,包括柴油味兒或者紫薇花香,

而不是用來托住眼鏡的;耳朵原本是用來不加選擇和逃避地聆聽,各種或美妙或嘈雜的聲音,而不是用來夾住那個膽小、遁世的耳機的;除了像永遠不停敲擊無人應答的門環一樣,反復徒勞地敲擊鍵盤,寫出一些用來喂飽碎紙機的東西,手指還可以用來握住一張即刻啟程的,容不得人舉棋不定的船票。

那麼,我們不在旅行的大多數時間裡,我們那些感官的存在,

有什麼意義?

這種“感官幽閉症”發作得最厲害的處所,恐怕是北京的地鐵,那個地方時常會發生,令我到吸一口涼氣的場面。地下的隧道,它的與世隔絕、它的陰森冰冷、它的面無表情,讓乘客內心的掙扎苦悶無所遁形。

我經常看到皮鞋光可鑒人,圍著品味可圈可點的羊絨圍巾,眼神卻絲毫沒有鮮活之氣的男人,把自己沉浸在PSP的血腥搏殺之中。在我還是個男孩的那個時代,

像這般年紀的男人,在我的印象裡,多半長著堂堂正正的國字臉,膚色也是地地道道的古銅色,他們在滾圓肥胖、漆成紅白兩色但是多半已經褪色的緩慢公車裡,他們談的話題也多半是堂堂正正的“國家大事”,談的方式也是大大方方,和今天常見的悉悉索索的對談,大大不同,就好像那些大事真的會因為他們的交談改變一絲一毫。他們堂堂正正地給老年人和孕婦讓座的那副樣子,現在回憶起來更加顯得有點兒不真實,我並不是說那個動作,而是那個表情,仿佛能看到遊魚影子的寺廟裡的水池,能讓陽光都顯得更加溫暖那麼一點兒。那個年代,好像連小孩子對遊戲都不熱衷,有什麼比遊戲更吸引孩子的事情每天在發生著麼?我不記得了,也許那個時候人們有底氣去做“生活”這場遊戲吧?

我記得那個時候我自己的感官也可謂是相當活躍,夏天會聞到雨後土壤和青草發出的陣陣氣息,仿佛是能夠通過氣管攝取活力的濃湯一樣,令人躁動不安,又無比安然。那時候的我,曾經用草編的菜籃,把兩隻雪白的兔子帶到暑假裡長滿荒草的學校操場上,放它們自由地去啃青草,自己則翹起雙腳,頭枕著胳膊仰天躺在草叢中,看巧雲翻卷,讓螞蚱跳上胸膛……現在,似乎永難再找到這種感覺。唯獨在看前蘇聯的老電影的時候,不禁會越俎代庖地替今天的俄羅斯那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想起:那個時候,蘇聯真的像一部潤滑良好、操作規程完善的機器一樣麼?仿佛一切都按部就班,每個人都各就其位,安心地享受生活,放佛飛行員有一條舒服的安全帶。即便是“蘇維埃功勳藝術家”們的想像,他們至少還能這樣想像,此刻中國“藝術家”們想像的,或者說他們想像中觀眾們願意看到的,卻都是妻子背叛丈夫、兇手愚弄員警的情節。那個時代我還是個孩子,所以不知道長輩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只知道,夏天的荒草,還在某個地方盡情生長,但卻不再知道,那裡是哪裡。

從這裡到那裡,真的好遠。

旅行和修行,本是一回事。

我不信教,或者說我明白信仰、心靈的修持和形式上的教條完全是兩回事。我看到宗教對人心的撫慰,會會心微笑,比如那次我在梵蒂岡看到教皇保羅二世在耶誕節的清晨為廣場上成千上萬的信徒做彌撒,那時我想起他曾經說:“人生就像吃一罐沙丁魚罐頭,那是我最大的樂趣。”那個神情,像極了阿甘傻愣愣地對這鏡頭說:“我媽媽告訴我,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每次看到五臺山、雍和宮或者少林寺裡張狂的香火,手腕上帶著誇張、昂貴的大串佛珠的中年男人在廟裡的表情,都會想,他們相信某種宗教,但是他們的靈魂還沒有準備好,相信生命中那些無形的、真正美好的東西,他們甚至沒有檢視過,自己的軀體裡,還有沒有靈魂。

他們的宗教,就像電影院的門票,當他們需要“佛祖”保佑,或者原諒他們生活中的一些,就會花上一些小錢,向廟裡的泥胎偶像申請些什麼,就好像他們需要被巨型音響和巨型怪物震撼一下的時候,就買票進場看個電影一樣。寺廟裡的滿天神佛,對他們來說,就是撲克牌裡的大小王、梅花愛司、方片開一樣,不過是功效不同、大能管小的諸級官員,不苟言笑地等著他們一個個地“打點”。就如同牌桌上,掌握著更多大小王和愛司的,當然有更多的機會贏錢。說這就是他們的“遊戲人生”,也未嘗不可。

這樣的遊戲每天進行,時間一長,人們便成了今天這副樣子,他們能輕易地相信惡與醜的存在,也更輕易地質疑善與美的可能,儘管同樣渴望,但是卻不敢嘗試尋找那個,更好的自己。時間一長,他們便成了空空的軀殼,失卻了自己,失卻了靈魂。

旅行的好處在於,有那麼幾天,你的人際關係被簡化到極致,左近沒有什麼人認識你,不論你過去做過什麼,經歷過什麼,也不管你曾經是怎樣的人,一切都可以在上路的瞬間重新開始。你是清白的,你是陌生的,所以你也可以是完美的,可以恣意地扮演你喜歡的那個自己。有很多人喜歡去西藏、尼泊爾或者佛教盛行的緬甸,喜歡那裡的原因除了佛塔和雪山,當然也有人們無塵的微笑和明亮的眼眸。那些,比美景更不可或缺,比陽光曬亮皮膚的感覺更銷魂,比山谷裡迴響的,學童們甜夢般的笑聲更令人難忘。也最是這些瞬間,能讓人明白,究竟是什麼最能讓軀殼深深處,那個沉睡的“自己”最最快樂。是清晨第一縷帶著草香味的,微風,是瞬間閃過車窗外那個赤腳的小孩揮舞的,雙手,是船舷邊跳起的灰色海豚模糊的,身影,更是給那個流著鼻涕的小孩送出彩色鉛筆的時候,覺得自己還不錯的那個瞬間。

我說過,旅行能幫助你,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好的旅行應該是孤獨的,孤獨的旅行能讓人有更多的機會,單獨面對自己,向更遠的遠方,也向自己內心的更深處出發。總有一天,你會在不經意之間,在印度街角那個門口站著白牛的小吃店,或者在約旦深谷裡那個趕著山羊的老婦面前,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那個你,卸下了在都市叢林裡背負的重重鎧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內心深處的遠遊,即刻上路,尋找那個更可愛的、或者曾經是那麼可愛過的你,便是神跡一般的勇敢。

——摘自《最好的時光在路上》

人的一生無非就是不斷的去努力工作,然後才能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從人生的一開始,咿呀孩童到最後的終點,一生的時間對有的人來說很長,對有的人來說過的很快,在這一生中,何不找一個機會去放空一下自己,過一下自己有可能一直期望的,或者謀個時間點突發奇想的,找一個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或者一直想去的地,他們有可能在世界某一個角落,暫時放下,去往那裡,過一下自己想要的,或者自己一直想要看到的,這樣多好。。。。。。

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在這途中,找到自己,然而之後回想一下,自己曾經最好的時光,有可能在這路上。

現在回憶起來更加顯得有點兒不真實,我並不是說那個動作,而是那個表情,仿佛能看到遊魚影子的寺廟裡的水池,能讓陽光都顯得更加溫暖那麼一點兒。那個年代,好像連小孩子對遊戲都不熱衷,有什麼比遊戲更吸引孩子的事情每天在發生著麼?我不記得了,也許那個時候人們有底氣去做“生活”這場遊戲吧?

我記得那個時候我自己的感官也可謂是相當活躍,夏天會聞到雨後土壤和青草發出的陣陣氣息,仿佛是能夠通過氣管攝取活力的濃湯一樣,令人躁動不安,又無比安然。那時候的我,曾經用草編的菜籃,把兩隻雪白的兔子帶到暑假裡長滿荒草的學校操場上,放它們自由地去啃青草,自己則翹起雙腳,頭枕著胳膊仰天躺在草叢中,看巧雲翻卷,讓螞蚱跳上胸膛……現在,似乎永難再找到這種感覺。唯獨在看前蘇聯的老電影的時候,不禁會越俎代庖地替今天的俄羅斯那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想起:那個時候,蘇聯真的像一部潤滑良好、操作規程完善的機器一樣麼?仿佛一切都按部就班,每個人都各就其位,安心地享受生活,放佛飛行員有一條舒服的安全帶。即便是“蘇維埃功勳藝術家”們的想像,他們至少還能這樣想像,此刻中國“藝術家”們想像的,或者說他們想像中觀眾們願意看到的,卻都是妻子背叛丈夫、兇手愚弄員警的情節。那個時代我還是個孩子,所以不知道長輩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只知道,夏天的荒草,還在某個地方盡情生長,但卻不再知道,那裡是哪裡。

從這裡到那裡,真的好遠。

旅行和修行,本是一回事。

我不信教,或者說我明白信仰、心靈的修持和形式上的教條完全是兩回事。我看到宗教對人心的撫慰,會會心微笑,比如那次我在梵蒂岡看到教皇保羅二世在耶誕節的清晨為廣場上成千上萬的信徒做彌撒,那時我想起他曾經說:“人生就像吃一罐沙丁魚罐頭,那是我最大的樂趣。”那個神情,像極了阿甘傻愣愣地對這鏡頭說:“我媽媽告訴我,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每次看到五臺山、雍和宮或者少林寺裡張狂的香火,手腕上帶著誇張、昂貴的大串佛珠的中年男人在廟裡的表情,都會想,他們相信某種宗教,但是他們的靈魂還沒有準備好,相信生命中那些無形的、真正美好的東西,他們甚至沒有檢視過,自己的軀體裡,還有沒有靈魂。

他們的宗教,就像電影院的門票,當他們需要“佛祖”保佑,或者原諒他們生活中的一些,就會花上一些小錢,向廟裡的泥胎偶像申請些什麼,就好像他們需要被巨型音響和巨型怪物震撼一下的時候,就買票進場看個電影一樣。寺廟裡的滿天神佛,對他們來說,就是撲克牌裡的大小王、梅花愛司、方片開一樣,不過是功效不同、大能管小的諸級官員,不苟言笑地等著他們一個個地“打點”。就如同牌桌上,掌握著更多大小王和愛司的,當然有更多的機會贏錢。說這就是他們的“遊戲人生”,也未嘗不可。

這樣的遊戲每天進行,時間一長,人們便成了今天這副樣子,他們能輕易地相信惡與醜的存在,也更輕易地質疑善與美的可能,儘管同樣渴望,但是卻不敢嘗試尋找那個,更好的自己。時間一長,他們便成了空空的軀殼,失卻了自己,失卻了靈魂。

旅行的好處在於,有那麼幾天,你的人際關係被簡化到極致,左近沒有什麼人認識你,不論你過去做過什麼,經歷過什麼,也不管你曾經是怎樣的人,一切都可以在上路的瞬間重新開始。你是清白的,你是陌生的,所以你也可以是完美的,可以恣意地扮演你喜歡的那個自己。有很多人喜歡去西藏、尼泊爾或者佛教盛行的緬甸,喜歡那裡的原因除了佛塔和雪山,當然也有人們無塵的微笑和明亮的眼眸。那些,比美景更不可或缺,比陽光曬亮皮膚的感覺更銷魂,比山谷裡迴響的,學童們甜夢般的笑聲更令人難忘。也最是這些瞬間,能讓人明白,究竟是什麼最能讓軀殼深深處,那個沉睡的“自己”最最快樂。是清晨第一縷帶著草香味的,微風,是瞬間閃過車窗外那個赤腳的小孩揮舞的,雙手,是船舷邊跳起的灰色海豚模糊的,身影,更是給那個流著鼻涕的小孩送出彩色鉛筆的時候,覺得自己還不錯的那個瞬間。

我說過,旅行能幫助你,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好的旅行應該是孤獨的,孤獨的旅行能讓人有更多的機會,單獨面對自己,向更遠的遠方,也向自己內心的更深處出發。總有一天,你會在不經意之間,在印度街角那個門口站著白牛的小吃店,或者在約旦深谷裡那個趕著山羊的老婦面前,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那個你,卸下了在都市叢林裡背負的重重鎧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內心深處的遠遊,即刻上路,尋找那個更可愛的、或者曾經是那麼可愛過的你,便是神跡一般的勇敢。

——摘自《最好的時光在路上》

人的一生無非就是不斷的去努力工作,然後才能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從人生的一開始,咿呀孩童到最後的終點,一生的時間對有的人來說很長,對有的人來說過的很快,在這一生中,何不找一個機會去放空一下自己,過一下自己有可能一直期望的,或者謀個時間點突發奇想的,找一個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或者一直想去的地,他們有可能在世界某一個角落,暫時放下,去往那裡,過一下自己想要的,或者自己一直想要看到的,這樣多好。。。。。。

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在這途中,找到自己,然而之後回想一下,自己曾經最好的時光,有可能在這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