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介之推是被誰燒死的?為什麼說寒食節和感恩節一樣,都是忘恩負義紀念日?

今天是寒食節,很多人把寒食節(不是清明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通用的說法是:晉文公論功行賞卻忘了燒死了忠臣介之推,等他想起來的時候,介之推已經隱居起來了,為了逼介之推出來,

放火燒山,結果介之推被燒死了——晉文公整一個健忘症加神經病啊——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以後每到這一天,全國不准動火,只能吃冷飯冷菜,所以叫寒食節。

但有關介之推被遺忘然後隱居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這一段文字還被收入《古文觀止》之中,

題為《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如下: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

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其後,在《史記·晉世家》也提及此事(《史記》作「介子推」),但多出很多文字,比如介之推的隨從寫大字報為介之推鳴不平這類情節,

但大致內容還是,當晉文公想起介之推的時候,發現介之推已經去世,追悔莫及,追封一番。原文如下: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

推曰:「獻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

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開之,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曰是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祿。」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隱,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此乎?與女偕隱。」至死不復見。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

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此外,在《韓詩外傳》裡,提及晉文公當年斷糧時,介之推曾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晉文公吃。這樣的人晉文公都沒及時封賞,這不是忘恩負義嗎?當然,這段文字的重點不在介之推,而是裡鳧須當年偷走了重耳的餘糧,等重耳發達了又去討賞的事,說辭說我這個大仇人你都封賞,其他不小心得罪過你的人一定都會安心了。這段故事頗有劉邦咬牙封雍齒的味道。原文如下:

晉文公重耳亡,過曹,裡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後能行。及重耳反國,國中多不附重耳者,於是裡鳧須造見,曰:「臣能安晉國。」文公使人應之曰:「子尚何面目來見寡人!欲安晉國也!」裡鳧須曰:「君沐邪?」使者曰:「否。」鳧須曰:「臣聞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聞,文公見之。裡鳧須仰首曰:「離國久,臣民多過君;君反國,而民皆自危。裡鳧須又襲竭君之資,避于深山,而君以餒,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聞,臣之為賊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責,然君誠赦之罪,與驂乘,游于國中,百姓見之,必知不念舊惡,人自安矣。」於是文公大悅,從其計,使驂乘于國中,百姓見之,皆曰:「夫裡鳧須且不誅而驂乘,吾何懼也?」是以晉國大寧。故書雲:「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若裡鳧須罪無赦者也。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有罪于晉文公的裡鳧須得了封賞,有恩于晉文公的介之推卻被晉文公遺忘了,兩廂聯繫,晉文公的確不公。或許正是這個故事的激發,最後演繹出晉文公忽然想到介之推,然後不小心把介之推燒死的故事。同樣是《韓詩外傳》,在另一個篇章中,曾引用孔子之言(未辨真假)的話說介之推被燒死了:

子推何為登山而燔?

而在《莊子·盜蹠》中,開始煞有介事地介紹介之推被燒死的一些細節: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同時代的屈原,則在其《九章·惜往日》聲情並茂地哀歎介之推的遭遇: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漢初東方朔更在《瑣語》一文中,將木屐的起源歸於這一故事,還說“足下”的源頭就在這裡,是不是下次聽到別人尊稱你為“足下”的時候,背後寒風凜凜?對應原文如下:

木屐起於晉文公時,介子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公撫木哀歎,遂以為屐。每懷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自此始也。

這個故事,流傳到最後,就成了《晉史乘》(未詳年代)所說的:

文公返國,酌士大夫酒,召舅犯而將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萬。介之推奉觴而起曰: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為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

介之推不求功名利祿,歸隱山林,應該確有其事;晉文公為了安定團結,封賞了仇人裡鳧須,也可能是真事。介之推可以不討賞,但晉文公不該忘恩負義,是不是?所以眾人在忿忿不平之餘,就把介之推的故事越編越離譜,最後就變成了晉文公下令燒山導致介之推被燒死。最後的推演或許荒唐,但故事的邏輯還是通的,雖說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最終將介之推「燒死」,但其中的首惡,必然還是晉文公。如果說寒食節的起源的故事是真實的,那麼晉文公等於自己犯病卻要求眾人吃藥。或者說,這寒食節與西方的感恩節一樣,都是一個忘恩負義的紀念日。嗚呼!

這段文字的重點不在介之推,而是裡鳧須當年偷走了重耳的餘糧,等重耳發達了又去討賞的事,說辭說我這個大仇人你都封賞,其他不小心得罪過你的人一定都會安心了。這段故事頗有劉邦咬牙封雍齒的味道。原文如下:

晉文公重耳亡,過曹,裡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後能行。及重耳反國,國中多不附重耳者,於是裡鳧須造見,曰:「臣能安晉國。」文公使人應之曰:「子尚何面目來見寡人!欲安晉國也!」裡鳧須曰:「君沐邪?」使者曰:「否。」鳧須曰:「臣聞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聞,文公見之。裡鳧須仰首曰:「離國久,臣民多過君;君反國,而民皆自危。裡鳧須又襲竭君之資,避于深山,而君以餒,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聞,臣之為賊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責,然君誠赦之罪,與驂乘,游于國中,百姓見之,必知不念舊惡,人自安矣。」於是文公大悅,從其計,使驂乘于國中,百姓見之,皆曰:「夫裡鳧須且不誅而驂乘,吾何懼也?」是以晉國大寧。故書雲:「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若裡鳧須罪無赦者也。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有罪于晉文公的裡鳧須得了封賞,有恩于晉文公的介之推卻被晉文公遺忘了,兩廂聯繫,晉文公的確不公。或許正是這個故事的激發,最後演繹出晉文公忽然想到介之推,然後不小心把介之推燒死的故事。同樣是《韓詩外傳》,在另一個篇章中,曾引用孔子之言(未辨真假)的話說介之推被燒死了:

子推何為登山而燔?

而在《莊子·盜蹠》中,開始煞有介事地介紹介之推被燒死的一些細節: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同時代的屈原,則在其《九章·惜往日》聲情並茂地哀歎介之推的遭遇: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漢初東方朔更在《瑣語》一文中,將木屐的起源歸於這一故事,還說“足下”的源頭就在這裡,是不是下次聽到別人尊稱你為“足下”的時候,背後寒風凜凜?對應原文如下:

木屐起於晉文公時,介子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公撫木哀歎,遂以為屐。每懷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自此始也。

這個故事,流傳到最後,就成了《晉史乘》(未詳年代)所說的:

文公返國,酌士大夫酒,召舅犯而將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萬。介之推奉觴而起曰: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為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

介之推不求功名利祿,歸隱山林,應該確有其事;晉文公為了安定團結,封賞了仇人裡鳧須,也可能是真事。介之推可以不討賞,但晉文公不該忘恩負義,是不是?所以眾人在忿忿不平之餘,就把介之推的故事越編越離譜,最後就變成了晉文公下令燒山導致介之推被燒死。最後的推演或許荒唐,但故事的邏輯還是通的,雖說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最終將介之推「燒死」,但其中的首惡,必然還是晉文公。如果說寒食節的起源的故事是真實的,那麼晉文公等於自己犯病卻要求眾人吃藥。或者說,這寒食節與西方的感恩節一樣,都是一個忘恩負義的紀念日。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