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這些詩詞名句,你都理解正確了嗎?

有些詩歌名句

我們自小便口耳相傳,

自以為爛熟於心、理解透徹。

殊不知,其實它們

歷經千百年的流傳,

許多意思早已被錯誤理解。

看看這些名句,

是否也被你誤解許久?

橫眉冷對千夫指

誤解:橫眉冷對敵人的指責與攻擊。

魯迅《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此詩作於1932年10月。1931年2月4日,魯迅《致李秉中》裡說:

今幸無事,可釋遠念。

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

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這是說流言猛於虎。而當時魯迅景況窘迫,“運交華蓋”“、破帽遮顏”,其實這裡的“千夫”應該理解為“群眾”。

《漢書。王嘉傳》:“裡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裡的“千人”就是“群眾”的意思。

貧賤夫妻百事哀

誤解:生活貧賤的夫妻,事事不稱心。

元稹悼亡詩《遣悲懷》有三首,都為名篇。

其一: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貧困生活固然有諸多不順心,然而,從詩中所說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可以看出詩人重在敘衷腸而不是說道理。

夫妻死別人所不免,但回想當年貧賤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謂一事一悲淒,百事皆哀感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誤解:時間穿越回秦朝。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極具跳躍性,

因此,很多讀者未能領會作者獨具的匠心。

著名的詩評家沈德潛認為“詩中互文”,即詞句可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這種解釋很有見地,但僅僅停留於詞語的表層意思。

事實上,“明月”和“關”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樂府詩裡常見的詞語,在這兩個詞語前加上“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

頓使詩歌顯得新鮮奇妙。

這樣落筆於千年以前、萬里以外,一種雄渾蒼茫的意境油然而現;而且“人未還”的“人”所指也不僅僅指當時的人們了,而是指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誤解:對“失吞吳”理解混亂。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蘭溪八卦村——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

杜甫《八陣圖》詩的下聯“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出句寫八卦石陣與諸葛亮英名不會被江水所淘盡沖走,必將永留人間,一語雙關。

對句突接“遺恨”,不知是說諸葛亮之憾恨,還是詩人之憾恨,“失吞吳”,不知是指諸葛亮生前沒有把吳國吞掉,還是指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

其實按當時的歷史狀況,“遺恨失吞吳”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以至於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誤解:船,不是船隻,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了當時八位著名的詩人,其中一段專門寫李白的醉態。

據說,唐玄宗想召見詩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氣的高人派頭。

所謂“不上船”,並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扣子都不系。

《康熙字典》裡明確記載:“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誤解:“紅酥手”並非僅僅是紅潤的手指,

還可解釋為一種點心。

陸遊著名的詞作《釵頭鳳》,寫給表妹唐婉。詞中以“紅酥”形容紅梅蓓蕾之色,是個令人陶醉的字眼兒。

陸遊用“紅酥”來形容膚色,便寓有愛憐之意。另有一說是點心,“紅酥手、黃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飲品糕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誤解:“落霞”,不是雲霞的意思

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要瞭解這句話的意義,當時當地的風物不可不曉。對此,宋代吳曾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

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于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由此看來,“霞”不是雲霞,而是一種飛蛾。

另外,“落霞”之“落”並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

而最近從日本的藏本來看,孤鶩的“鶩”是“霧”,是由於讀音相同而被誤寫的。

依據日藏唐本,一些專家認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霧”而不是“孤鶩”。

因為,落霞、秋水、長天等都是自然景觀,冒出來動物“孤鶩”一詞,不那麼對仗。

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華》本以來,兩宋、明、清,歷代官、坊諸本均作“孤鶩”,惟見此日藏唐本作“孤霧”。霧、鶩音近,正偽難分。

日藏古本寫于唐景龍元年(西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閣詩序》面世不足32年,應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誤解:屋漏,不是屋子漏雨。

而是一個方位名詞——屋西北角。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其中“屋漏”二字歷來被解釋為屋子漏雨。

“屋漏”其實是一個名詞,它是屋內西北角的特定名稱。

《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

編輯:馬明

其實按當時的歷史狀況,“遺恨失吞吳”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以至於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誤解:船,不是船隻,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了當時八位著名的詩人,其中一段專門寫李白的醉態。

據說,唐玄宗想召見詩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氣的高人派頭。

所謂“不上船”,並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扣子都不系。

《康熙字典》裡明確記載:“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誤解:“紅酥手”並非僅僅是紅潤的手指,

還可解釋為一種點心。

陸遊著名的詞作《釵頭鳳》,寫給表妹唐婉。詞中以“紅酥”形容紅梅蓓蕾之色,是個令人陶醉的字眼兒。

陸遊用“紅酥”來形容膚色,便寓有愛憐之意。另有一說是點心,“紅酥手、黃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飲品糕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誤解:“落霞”,不是雲霞的意思

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要瞭解這句話的意義,當時當地的風物不可不曉。對此,宋代吳曾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

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于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由此看來,“霞”不是雲霞,而是一種飛蛾。

另外,“落霞”之“落”並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

而最近從日本的藏本來看,孤鶩的“鶩”是“霧”,是由於讀音相同而被誤寫的。

依據日藏唐本,一些專家認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霧”而不是“孤鶩”。

因為,落霞、秋水、長天等都是自然景觀,冒出來動物“孤鶩”一詞,不那麼對仗。

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華》本以來,兩宋、明、清,歷代官、坊諸本均作“孤鶩”,惟見此日藏唐本作“孤霧”。霧、鶩音近,正偽難分。

日藏古本寫于唐景龍元年(西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閣詩序》面世不足32年,應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誤解:屋漏,不是屋子漏雨。

而是一個方位名詞——屋西北角。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其中“屋漏”二字歷來被解釋為屋子漏雨。

“屋漏”其實是一個名詞,它是屋內西北角的特定名稱。

《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

編輯: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