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題研究|CNNIC20年資料分析:互聯網時代女性真的崛起了嗎?

作者:李文璿 宋雅詩

性別比例,作為線民畫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觀照互聯網發展過程的一個獨特切入點。從1997年到2017年,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我國線民由男性佔據絕大多數,

逐漸走向了性別比例的平衡。女性線民的增加,顯著地改變了網路社會的樣貌,同時也引發了我們關於網路性別平等的思考:互聯網究竟是消解了現實中的性別差異,還是強化了權力不平衡的現狀?

性別比例變化情況:越普及,越平衡

在被稱為互聯網元年的1997年,

人民網進入國際互聯網路,瀛海威全國大網開通,全國資訊化工作會議召開,互聯網不再為科研機構所獨有,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當時,中國線民用戶呈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1997年,男性在線民中的比重為87.7%,一年後,這一比例上升至92.8%。

之所以男性在線民中佔據了絕大部分比重,是因為在互聯網最初開始普及的年歲裡,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水準尚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

網路首先應用于行政機關和社會機構的公共網路,而我國的公共主流崗位是男性佔據絕對優勢。此外,那時互聯網的操作還比較複雜,對使用者文化水準的要求較高,而在我國,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男性低。這客觀上導致當時上網的用戶大都是可接觸到互聯網的男性精英。

2001年12月,由資訊產業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科技部、文化部主辦的“家庭上網工程”正式啟動,

將互聯網推廣到千家萬戶,被正式提上國家日程。2002年,便捷、經濟的ADSL技術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光纖價格也大幅下降,上網的成本降低、速度增快,線民的數量急劇上升,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開始使用寬頻上網。

注:國家統計局僅有2002年到2015年的人口統計資料,

故這裡只給出這些年份的對照。

自此,互聯網在中國逐漸發展成熟,並向更多的領域延伸,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也正與更多的傳統行業相連,並滲透入更多的階層、更廣泛的人群。相應地,女性線民的比例也在持續增加。2001到2006年,線民的男女性別比基本穩定在1.4至1.6的範圍內,而在2007到2017年這十年間,這一比例則始終穩定在1.1至1.25的範圍內,總體上呈現出向人口性別比靠近的趨勢。

但另一方面,線民性別比又始終高於人口性別比。即便如今網路操作越發便捷,網路成本越發低廉,這種性別差異也並沒有完全消除。

這說明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依然任重道遠。其實直至今天,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也不過54.6%,與歐美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雖然可以預見,未來的互聯網必將深入各行各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在我國還需要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也只有到那時,線民性別比才能與人口性別比達到真正的一致。

性別比的變化幅度:由動盪到平穩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中國,線民性別比漲跌幅度最大的是1997-1999年這段時間。

1997至1998年,性別比增長幅度達到了5.67,男性線民比例大幅增加。與之相應地,互聯網開始在公共領域普及,並首先應用於男性較多的科研機構、黨政團體、廠礦企業等崗位。1998到1999年,女性線民占比增加,由7.2%增長到15%,女性比例的首次增加,顯著影響到了性別比的增幅。

2000至2001年,性別比增長幅度絕對值大於0.5小於2,中國線民性別比例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互聯網在經過市場寒冬後開始復蘇,並向家庭中推廣。

在2002年之後,性別比的增幅絕對值大部分在0.1以內,少數超過0.1但是小於0.2,男女互聯網用戶幾乎同比例增加,並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著性別比例的穩定。互聯網則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愈加緊密,各類應用層出不窮,並逐漸細分化。

如果說增幅反映了線民性別比總體的變化情況,那麼增長率反映的就是性別比相對前一年的變化程度。

由上圖可知,性別比增長率絕對值最大的依舊是1998和1999年。1998年相對1997年的增長率達到了80.7%,1999年則相對於1998年下降了52.37%。線民性別比的動盪,反映出互聯網發展早期不平衡、不穩定的狀態。

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出,即便在中國線民性別比趨於穩定的階段,其增長率依舊會出現小峰值,比如2002年1月和2008年1月。這說明由於互聯網應用的發展,在某個時間段可能出現了針對男性或者女性的功能,短暫時間內導致了男女性比的較大波動。

而近年來,有別於早期的無序生長,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較為有序的態勢,在業界甚至出現了壟斷的情形。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線民性別比基本穩定的狀態。

女性線民more and more,改變網路社會的樣貌

從時間變化來看,網路普及率的提高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漸進的過程。經濟社會越接近發達階段,網路普及率越高,網路適宜的人群越多。

線民的性別結構,正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成熟逐漸走向平衡的。這一方面是由於互聯網的發展助益了教育的普及:教育資源在開放的網路空間得到了相對公平的共用和分配;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之外,遠端教育、線上諮詢、公共的慕課平臺等教育形式紛紛出現,人們受教育的途徑大大增加了,教育體系也更加完善。再加上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推行和社會觀念潛移默化的轉變,相比二十年前,女性與男性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已經大大縮小。

但更重要的是,隨著技術的不斷更迭,接入互聯網的成本以及使用互聯網的門檻越來越低,互聯網走入了每個普通人的生活;而各式各樣的網路應用的出現,使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可以在網路中實現,互聯網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也愈加緊密。當互聯網成為生活本身,它所呈現出的性別比例上的差異自然便不再明顯。

20年來,女性線民比例的上升,影響著網路空間的樣貌。新聞資訊方面,娛樂八卦的關注度甚至超過重大社會事件。影視文化方面,無論是當初的偶像劇、家庭劇,還是現在紅火的大女主戲,都以女性為目標受眾。女性對於購物的熱愛和需求,使得淘寶、聚美優品,蘑菇街等購物APP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女性對時尚美容的關注,則直接促成了美妝博主、up主、直播主等新職業的興起。此外,互聯網使個體擁有了獲得平等話語權的機會,助益了女性自主意識的崛起,這使得女權主義在網路的輿論空間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網路性別平等遠未到來

如今,線民性別比已與人口性別比達到基本一致。但是僅僅線民男女性別比例的平衡,是否就能說明女性在網路社會中擁有了和男性平等的地位?這仍然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網路社會在給予女性群體更多關注度的同時,似乎也在強化人們關於女性的刻板印象,並有意引導女性的價值觀。人們對女性的評價標準沒有根本改變,很多時候,女性仍然是被利用的消費者和被觀賞的審美客體。

而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網際網路本身的構建哲學與隱蔽的趨勢其實仍然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在教育方面,家長和教師假定男生的電腦學習能力更強;在職業方面,電腦行業被認為是男性更擅長的工作。這些固有印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性對自己的認知,使現實呈現出與預設相符的情況:無論是在電腦專業還是行業中,男性都佔據著大多數。

當這些男性從業者設計程式時,他們會很自然地從自身角度出發,設計與男性興趣更相符的軟體。典型的例子是網路遊戲。近年最為熱門的網遊,無論是移動端的王者榮耀、英雄聯盟,還是PC端的絕地求生,儘管設計者並沒有規劃特定的受眾,卻顯然更為迎合男性的喜好。雖然如今應用市場出現了細分化的趨勢,但這種情況依然存在,並降低了女性對互聯網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

互聯網並沒有帶來性別平等的烏托邦,而更像是現實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複製了線下世界的性別觀念和兩性關係,形成了性別的“數字鴻溝”。如何營造一個更加性別平等的互聯網呢?恐怕不是技術和代碼本身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更有賴於背後的設計者和使用者的意願與努力。

參考文獻:

[1] Cooper J. The digital divide: the special case of gender[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6. 22: p320-p334

[2] 李楠方:資訊時代社會時空變化對網路人群性別差異的影響研究——以我國女性網站為例.河北師範大學

指導老師:章玉萍

總監:方亞東 秦博昱

編輯:崔樂

排版:宋雅詩

運營:木麗麗

狐說,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網路傳播系師生的專業學習互動平臺。2014年11月成立,2015年6月第二次改版,並在荊楚網東湖社區同步上線。關注海內外新媒體,用獨家翻譯和原創評析打造兼具深度和趣味的知識社區。

也只有到那時,線民性別比才能與人口性別比達到真正的一致。

性別比的變化幅度:由動盪到平穩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中國,線民性別比漲跌幅度最大的是1997-1999年這段時間。

1997至1998年,性別比增長幅度達到了5.67,男性線民比例大幅增加。與之相應地,互聯網開始在公共領域普及,並首先應用於男性較多的科研機構、黨政團體、廠礦企業等崗位。1998到1999年,女性線民占比增加,由7.2%增長到15%,女性比例的首次增加,顯著影響到了性別比的增幅。

2000至2001年,性別比增長幅度絕對值大於0.5小於2,中國線民性別比例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互聯網在經過市場寒冬後開始復蘇,並向家庭中推廣。

在2002年之後,性別比的增幅絕對值大部分在0.1以內,少數超過0.1但是小於0.2,男女互聯網用戶幾乎同比例增加,並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著性別比例的穩定。互聯網則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愈加緊密,各類應用層出不窮,並逐漸細分化。

如果說增幅反映了線民性別比總體的變化情況,那麼增長率反映的就是性別比相對前一年的變化程度。

由上圖可知,性別比增長率絕對值最大的依舊是1998和1999年。1998年相對1997年的增長率達到了80.7%,1999年則相對於1998年下降了52.37%。線民性別比的動盪,反映出互聯網發展早期不平衡、不穩定的狀態。

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出,即便在中國線民性別比趨於穩定的階段,其增長率依舊會出現小峰值,比如2002年1月和2008年1月。這說明由於互聯網應用的發展,在某個時間段可能出現了針對男性或者女性的功能,短暫時間內導致了男女性比的較大波動。

而近年來,有別於早期的無序生長,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較為有序的態勢,在業界甚至出現了壟斷的情形。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線民性別比基本穩定的狀態。

女性線民more and more,改變網路社會的樣貌

從時間變化來看,網路普及率的提高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漸進的過程。經濟社會越接近發達階段,網路普及率越高,網路適宜的人群越多。

線民的性別結構,正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成熟逐漸走向平衡的。這一方面是由於互聯網的發展助益了教育的普及:教育資源在開放的網路空間得到了相對公平的共用和分配;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之外,遠端教育、線上諮詢、公共的慕課平臺等教育形式紛紛出現,人們受教育的途徑大大增加了,教育體系也更加完善。再加上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推行和社會觀念潛移默化的轉變,相比二十年前,女性與男性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已經大大縮小。

但更重要的是,隨著技術的不斷更迭,接入互聯網的成本以及使用互聯網的門檻越來越低,互聯網走入了每個普通人的生活;而各式各樣的網路應用的出現,使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可以在網路中實現,互聯網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也愈加緊密。當互聯網成為生活本身,它所呈現出的性別比例上的差異自然便不再明顯。

20年來,女性線民比例的上升,影響著網路空間的樣貌。新聞資訊方面,娛樂八卦的關注度甚至超過重大社會事件。影視文化方面,無論是當初的偶像劇、家庭劇,還是現在紅火的大女主戲,都以女性為目標受眾。女性對於購物的熱愛和需求,使得淘寶、聚美優品,蘑菇街等購物APP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女性對時尚美容的關注,則直接促成了美妝博主、up主、直播主等新職業的興起。此外,互聯網使個體擁有了獲得平等話語權的機會,助益了女性自主意識的崛起,這使得女權主義在網路的輿論空間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網路性別平等遠未到來

如今,線民性別比已與人口性別比達到基本一致。但是僅僅線民男女性別比例的平衡,是否就能說明女性在網路社會中擁有了和男性平等的地位?這仍然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網路社會在給予女性群體更多關注度的同時,似乎也在強化人們關於女性的刻板印象,並有意引導女性的價值觀。人們對女性的評價標準沒有根本改變,很多時候,女性仍然是被利用的消費者和被觀賞的審美客體。

而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網際網路本身的構建哲學與隱蔽的趨勢其實仍然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在教育方面,家長和教師假定男生的電腦學習能力更強;在職業方面,電腦行業被認為是男性更擅長的工作。這些固有印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性對自己的認知,使現實呈現出與預設相符的情況:無論是在電腦專業還是行業中,男性都佔據著大多數。

當這些男性從業者設計程式時,他們會很自然地從自身角度出發,設計與男性興趣更相符的軟體。典型的例子是網路遊戲。近年最為熱門的網遊,無論是移動端的王者榮耀、英雄聯盟,還是PC端的絕地求生,儘管設計者並沒有規劃特定的受眾,卻顯然更為迎合男性的喜好。雖然如今應用市場出現了細分化的趨勢,但這種情況依然存在,並降低了女性對互聯網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

互聯網並沒有帶來性別平等的烏托邦,而更像是現實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複製了線下世界的性別觀念和兩性關係,形成了性別的“數字鴻溝”。如何營造一個更加性別平等的互聯網呢?恐怕不是技術和代碼本身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更有賴於背後的設計者和使用者的意願與努力。

參考文獻:

[1] Cooper J. The digital divide: the special case of gender[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6. 22: p320-p334

[2] 李楠方:資訊時代社會時空變化對網路人群性別差異的影響研究——以我國女性網站為例.河北師範大學

指導老師:章玉萍

總監:方亞東 秦博昱

編輯:崔樂

排版:宋雅詩

運營:木麗麗

狐說,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網路傳播系師生的專業學習互動平臺。2014年11月成立,2015年6月第二次改版,並在荊楚網東湖社區同步上線。關注海內外新媒體,用獨家翻譯和原創評析打造兼具深度和趣味的知識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