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話說馬上鄉潭頭村

馬上鄉潭頭村在內黃縣城西北七裡處,據考隋朝就有此村,因村東有一大水潭,水深數丈,經年不斷,故而得名潭頭,有時也被寫作譚頭。

相傳,村南有王伯當墓,但現無遺存。王伯當原名為王勇,因排行第三,又驍勇好勝,被時人冠以“勇三郎”的綽號。伯當是王勇的字,後因《隋唐演義》等小說演繹下多以王伯當稱呼,原名反倒被人遺忘。內黃鄉間相傳“七裡潭頭王伯當”,意思是說王伯當老家在內黃縣城西北七裡的潭頭村。村裡還傳說以前有一位姓鄭的民間英雄,

綽號“鄭大漢”,身高丈二,力大無窮,能倒拔楊柳,天神一般,每逢上陣禦敵從不帶兵器,都是現場拔大樹一棵,用以抵擋刀槍,所以每每取勝。還有一位傳奇人物“陳四郎”,在山東當過響馬,殺富濟貧,從不傷害窮苦百姓,他把自己比作老虎,口號是“虎去山還在,山在虎還來”,如今在山東還有其留下的掌故。

潭頭村南是城關鎮的北楊莊,村北是善宜店,村東是七裡井,村西和翟野羊相望,全村以王姓、鄭姓、陳姓居多,還有徐、牛等小姓。近幾年,隨著內黃縣城向北發展,潭頭也融入了新城區的範圍,新修成的繁陽一路從村南不遠處經過,繁陽三路位於村北,二道防洪溝從村南通向硝河,交通便利,位置優越,

利於整村發展。

全村有耕地1384畝,1998年以前,和全鄉一樣沿襲著一麥一秋的種植模式,秋季玉米、棉花、花生和小雜糧。1998年,現代化種植模式全鄉普及,建起塑膠大棚,春種甜瓜、秋種蔬菜,一年兩收效益倍增,大棚生產給村民們帶來豐厚的收入。村裡從1987年開始,引入養殖業飼料肉雞,

開始有二十多戶,但因技術不易掌握,如今堅持的只有幾戶人家。1998年,村北路東建起了金譚加油站,因地處交通要道,收入穩定。此外,起重車輛維修和建築車輛維修也是村裡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而且隨著技術的嫺熟,規模越來越大,部分村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生意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強,在豫北一帶也是小有名氣,村民從農民變成“企業人”、“生意人”,生意做到大城市甚至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