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產大飛機、天宮、天眼……這些被十九大點贊的“國之重器”都有“金普製造”

今年十九大報告點贊了天宮、天眼、蛟龍、悟空、墨子號、大飛機等一批上天入地的“大國重器”,讓國人不禁要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飛躍歡呼叫好。其實,這些舉國關注、驚豔世界的重大技術成果的問世,

也離不開咱們新區企業的努力。

日前,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C919 大型客機總裝車間裡,100 多架919 大飛機剛剛完成了整機噴漆工作,正在為年底首飛做最後衝刺。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在這批即將翱翔藍天的國產大飛機上配套的後防火牆隔熱毯、卡箍等部件,

正是出自咱們新區企業大連長之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這家成立於2005 年的民營企業,主要致力於研發和生產航空管路、線束固定支撐、連接等航空零部件,而且是目前大連地區唯一一家具備軍用、民用航空研製生產全部資質的高新技術企業。就在今年5 月5 日,由該公司研發的後防火牆隔熱毯就成功搭上了在上海成功首飛的中國國產大型客機C919。

據瞭解,該公司研發的後防火牆隔熱毯,專門用於隔絕飛機尾椎部位,可隔離因APU 工作造成的430 多攝氏度高溫,從而確保飛機上相關元件能夠不受高溫影響正常工作。要隔絕430℃高溫,這技術難度可想而知,那這家小小的民營企業到底憑啥得到了如此難得機遇呢?

其實,該部件的配套最初是交由一家外國知名企業提供,然而在C919 的研發過程中,該廠商卻因為工期、價格等問題,

與研發生產C919 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多次發生矛盾。為了確保國產大飛機順利起飛,長之琳才臨危受命,從2008 年開始,著手參與國產大飛機專案。

經過7 年漫長曲折的技術攻堅,長之琳通過新材料的研發試驗,最終實現了對進口產品的成功替代,並於2015 年正式成為中國商飛的“合格供應商”。而在憑藉後防火牆隔熱毯搶搭上C919的“頭班飛機”後,該公司研發的卡箍、高支撐座等標準件也隨著正在進行批量生產的國產大飛機,

準備再次大顯身手。

除了國產大飛機烙上了“新區印”,讓國人引以為傲的“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得以成功上天,也正是得益于東北特鋼集團提供的多種關鍵材料和核心部件。

據瞭解,儘管東北特鋼集團當前面臨著嚴峻的債務危機,

但其技術實力、產品優勢在行業內居於前列,在國內特鋼領域具有重要地位。集團旗下擁有軸承鋼、汽車鋼、彈簧鋼為核心的高合金鋼和合金鋼冶煉專業化生產線;有世界一流水準的高精度棒線材連軋機生產線,大圓材連軋生產線、模具扁鋼、鍛材生產線以及光亮材精整深加工、鋼絲深加工生產線等,形成了從冶煉、成材到深加工一整套完整的特殊鋼精品生產體系。

作為我國國防建設材料行業的領軍者,近年來,東北特鋼集團與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等多家重要企業,在特殊鋼材料研發生產方面展開了廣泛的合作,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上不斷取得新突破。除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外,在東北特鋼集團的功勞簿上,國家重大航空航太專案如“神舟”系列飛船、“長征”系列火箭、“嫦娥”探月工程,以及上文中的國產大飛機C919 等一個個響噹噹的“國字型大小”名頭也都赫然在列。東北特鋼集團旗下的大連特殊鋼絲公司提供的多種型號高強度不鏽彈簧鋼絲、合金冷鐓鋼絲、合金彈簧鋼絲、不鏽冷鐓鋼絲;大連精密合金有限公司為運載火箭提供的特種不銹鋼帶、軟磁合金鋼帶等,都成為“新區製造”助力實現中國航空航太夢的重要動力。

其實,讓新區人引以為傲的“新區製造”還遠不止這些,經過多年發展,依靠科技的創新,在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大國重器的成功研發中,新區企業都功不可沒。

就在不久前,“中國天眼發現兩顆脈衝新星”的新聞刷屏國內外媒體。天眼能夠“睜眼”,其“眼球肌肉”——天眼索驅動系統工程的研發設計者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功不可沒。更值得一提的是,天眼索驅動系統成為“中國天眼”三大自主創新系統之一,6根長幾百米的鋼索牽引重達30噸的饋源艙,如眼球肌肉一般進行多角度、大範圍、高精度進行空間定位運動,快速靈活地捕捉電磁信號,實現饋源艙的準確指向跟蹤,最大拉力40 噸,收放精度不超過2毫米。

不僅如此,作為國內核電設備研發領域的領軍企業,大連寶原核設備有限公司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發成功的乏燃料格架、人員閘門和堆內構件吊具等產品,均武裝在了國家重大核電專案“華龍一號”身上;大友陶瓷成功研發國內首個第四代核反應爐——高溫氣冷堆的專用陶瓷軸承,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也使大友陶瓷成為國內唯一進入核電領域的軸承企業……類似的技術創新不勝枚舉,充分展示了新區在高端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資訊化等方面的創新成果。而隨著越來越多享譽業界的技術成果從新區誕生,這一曲國家級新區科技創新發力,托起大國重器的樂章也更加鏗鏘有力。

記者:孫豔萍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王亞楠

作為我國國防建設材料行業的領軍者,近年來,東北特鋼集團與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等多家重要企業,在特殊鋼材料研發生產方面展開了廣泛的合作,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上不斷取得新突破。除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外,在東北特鋼集團的功勞簿上,國家重大航空航太專案如“神舟”系列飛船、“長征”系列火箭、“嫦娥”探月工程,以及上文中的國產大飛機C919 等一個個響噹噹的“國字型大小”名頭也都赫然在列。東北特鋼集團旗下的大連特殊鋼絲公司提供的多種型號高強度不鏽彈簧鋼絲、合金冷鐓鋼絲、合金彈簧鋼絲、不鏽冷鐓鋼絲;大連精密合金有限公司為運載火箭提供的特種不銹鋼帶、軟磁合金鋼帶等,都成為“新區製造”助力實現中國航空航太夢的重要動力。

其實,讓新區人引以為傲的“新區製造”還遠不止這些,經過多年發展,依靠科技的創新,在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大國重器的成功研發中,新區企業都功不可沒。

就在不久前,“中國天眼發現兩顆脈衝新星”的新聞刷屏國內外媒體。天眼能夠“睜眼”,其“眼球肌肉”——天眼索驅動系統工程的研發設計者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功不可沒。更值得一提的是,天眼索驅動系統成為“中國天眼”三大自主創新系統之一,6根長幾百米的鋼索牽引重達30噸的饋源艙,如眼球肌肉一般進行多角度、大範圍、高精度進行空間定位運動,快速靈活地捕捉電磁信號,實現饋源艙的準確指向跟蹤,最大拉力40 噸,收放精度不超過2毫米。

不僅如此,作為國內核電設備研發領域的領軍企業,大連寶原核設備有限公司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發成功的乏燃料格架、人員閘門和堆內構件吊具等產品,均武裝在了國家重大核電專案“華龍一號”身上;大友陶瓷成功研發國內首個第四代核反應爐——高溫氣冷堆的專用陶瓷軸承,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也使大友陶瓷成為國內唯一進入核電領域的軸承企業……類似的技術創新不勝枚舉,充分展示了新區在高端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資訊化等方面的創新成果。而隨著越來越多享譽業界的技術成果從新區誕生,這一曲國家級新區科技創新發力,托起大國重器的樂章也更加鏗鏘有力。

記者:孫豔萍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