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點贊!貴州省122個自然保護區為瀕危野生動植物撐起保護傘!

記者:周婷

10月26日,記者在“貴州湖南兩省部門間CITES履約執法工作協調小組聯席會暨業務培訓會”上獲悉,目前貴州省已建立122個自然保護區,85%的物種和90%的生態類型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對珍稀瀕危動植物種群、數量的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貴州 湖南兩省部門間CITES履約執法工作協調小組聯席會暨業務培訓會”現場

貴州省地處長江和珠江的上游,是兩江的生態屏障。複雜的地貌和良好的生境,為植物的演化和和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貴州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總量居全國第四位,是我國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據瞭解,貴州分佈的野生脊椎動物有1053種,其中黔金絲猴、黑葉猴、林麝、黑頸鶴、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等18種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獼猴、穿山甲、小靈貓、紅腹錦雞、白冠長層難、細痔疣螈等8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貴州都有分佈。此外,全省有維管束植物近8490多種,其中有銀杉、琪桐、紅豆杉、掌葉木、紅豆杉、香果樹、傘花木、馬尾樹、桫欏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87種。

據貴州省林業廳副廳長孟廣芹介紹,貴州省非常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目前,全省已建立122個自然保護區,其中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個,省級自然保護區7處。這使貴州省85%的物種和90%的生態類型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對珍稀瀕危動植物種群、數量的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為做好CITES履約執法工作,貴州省檢驗檢疫局對轄區內兩個機場口岸,

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和遵義新舟國際機場口岸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梳理,根據口岸實際需要增設了截留物初篩培養室,配備了體視顯微鏡等技術設施,實現了工作現場智慧化監控全覆蓋。2016年,檢驗檢疫進境動物及產品3批,植物及其產品26批,包括鯨、海獅、牛精、本質品和海草等;截獲種子種苗13批次,其中來自臺灣8批次、印尼1批次、韓國3批次、香港1批次;合計重量18.5公斤;涉及豆、未知植物根莖、辣椒、仙人掌、珊瑚、地瓜、南非葉、櫻花、黃花醉漿草、金錢草共計11種。

CITES公約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英文縮寫,該公約于1975年於華盛頓簽署,1975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我國於1980年12月25日加入CITES,1981年4月8日對我國正式生效。CITES是國際上管理瀕危物種國際貿易的公約,它通過即時評估野生動植物種的瀕危狀況及其發展趨勢和國際貿易對瀕危物種野生種群的生存所產生的影響,

按照不同的控制標準對其國際貿易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