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日神劇”在向姜文《鬼子來了》學習?這是一個天大的玩笑

“抗日神劇”在與社交媒體以及眾多網友的集體圍剿下,已經勢衰。但如果留意一下相關新聞,會發現時常還有“抗日神劇”被立項、拍攝、製作和播出,比如向《舉起手來》致敬的《鬼子進村》,

還有《放下武器》等等。

“抗日神劇”的批量出現,是從它與喜劇沾上關係開始。抗日是嚴肅題材,怎麼可以拍成喜劇?姜文的《鬼子來了》的確有那麼一點點喜劇色彩,

但多是用來表現人性複雜一面的,嚴格來說壓根和喜劇無關。但後來不少拍“抗日神劇”的人,都在說向姜文學習。

早些年“抗日神劇”受歡迎,是因為它們嘗試了“抗日+喜劇”這個組合後,得到了不少甜頭,觀眾愛看,票房高,收視率也不錯,傻子才不去拍。結果,先拍的成了既得利益者,後拍的真成了傻子。“抗日神劇”真是傻子也能拍的劇。

現在給人的感覺是“抗日神劇”越來越被人反感,那是因為被“抗日神劇”歌頌的一方,也明顯感到不悅了,用“手撕鬼子”的方式贏得勝利,這樣的勝利不要也罷。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批評“抗日神劇”的網友,多是在社交媒體上很活躍、思想很開明的網友。至於那些守在電視機面前收看“抗日神劇”的人,

他們很少上網,更不關心網上怎麼討論“抗日神劇”,反正,只要有“手撕鬼子”這樣的情節,依舊有不少觀眾會看得津津有味。——這就是為什麼“抗日神劇”生命力如此頑強的主要原因。

只要有市場,只要有購片方和觀眾群,“抗日神劇”就不會消失,

除非主管部門下死命令,讓所有“抗日神劇”都胎死腹中,但這個想法執行起來非常難,一刀切更難,因為製作方總是能找到所謂“正能量”、“主旋律”的理由過關。

最終“抗日神劇”的消失,還要依賴觀眾日益增長的智商,以及市場的自然淘汰。好劇多了,優質劇教育觀眾的能力強大了,無聊無趣無味的“抗日神劇”自然會徹底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