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受到習主席接見的火箭軍某部營長劉國龍談基層人才流失問題

劉國龍(左)在工作中。

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的火箭軍某部營長劉國龍——

期待關注基層人才流失問題

12日晚些時候,我打電話給營裡,將習主席在出席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傳達給了官兵們,他們聽了都感到很振奮、很自豪!對於我們基層官兵來說,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以“強軍有我”的主人翁意識,把全部智慧和力量貢獻到單位戰鬥力建設的點點滴滴之中。

為戰鬥力建設貢獻力量離不開人才,

這也是我一直琢磨的一件事情。來京開會前,我去旅政治部組織科報到,接待我的正好是兩年前我帶的排長。以前懵懵懂懂的學員排長,如今已是個成熟穩重的機關幹部。我為他的成長進步感到高興,可一想到營裡“流失”了這樣一名得力幹將,心裡又有些不舍。

近幾年營隊人才的流失確實讓我費神。我們工程部隊性質特殊,都是營、連各自為戰,一個連隊涉及十幾個專業,

由於技術要求高,沒有三四年的施工經驗很難獨當一面,人才的培養和保留一直是制約施工品質的難題。

特別是每年老兵退伍後,新老骨幹更替,專業人才對接總有一段真空期。前年年底,工區搞掘進光爆示範段,老兵走後營裡缺台車操作手,只有一名老士官白班夜班盯在作業面。我於心不忍就安排了新徒弟頂上去,結果光爆示範段最後竟成了掘進施工的反面教材。

私下交談中,別的營長也都反映,專業性較強的幾個崗位都存在青黃不接的現象。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才就是部隊建設的“米”,這碗“米”越有營養,部隊建設這頓“大餐”才越有味道。這兩年,我們也為人才的培養和保留做了些功課,不走“重使用、輕培養”的老路,實用型、打仗型人才的培養成為主流。

隨著高素質人才的不斷湧入,希望下一步軍隊制訂更完善的人才隊伍建設措施,

建立更科學的人才培養保留機制,能夠人盡其才、才有所用,也治治我這“惜人才離隊,恐幹將跳槽”的心病。

(吳天喜、李明日整理)

【基層連線】

火箭軍某旅一營為官兵搭建成才舞臺

施工任務重,營領導為啥還放骨幹出去“充電”?

中國軍網電 楊健、特約記者吳天喜報道:3月初,火箭軍某旅一營2名四級軍士長高興地接過教導員馬方園遞來的培訓通知,踏上了外出培訓的列車。

他們樂呵呵地說:“施工任務這麼重,營領導還下決心讓我們出去再‘充電’,沒想到啊!”

雖說與施工台車打交道十幾年,但他們參加這樣系統培訓的機會卻不多。馬教導員送別他們時也說:“要擱以前,我還真不敢放你們兩位老操作手出去。”以往,工程部隊的台車操作手“一個蘿蔔一個坑”,牢牢被“拴”在崗位上,更別說參加長時間培訓了。營裡也很想讓其它專業崗位號手現學現用,但施工效率和品質難以保證。近年施工任務不斷,台車操作手更是連軸轉。

該營黨委調查研究後認為,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弊端主要在於重使用輕培養、培養模式單一、培養週期太短。針對這一棘手難題,他們廣集兵智,根據營隊專業崗位情況和擔負任務性質,科學籌畫了4類18個專業崗位的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制定了專業崗位人才培養、使用和保留機制。以台車操作手為例,營裡通過師徒幫帶、定崗增人等方式,明確1個老號手同時帶2至4名徒弟,邊施工邊傳授,邊學習邊提高,邊實踐邊考核,通過2輪以上的施工週期,使這些徒弟基本可以放手使用。

中士鄭天端、楊付龍學習台車5年多,操作技術一直排名靠前,經過一周的跟崗作業、連續考核,專業能力得到驗證。馬教導員說:“你們培訓結束把成果帶回來,用到施工實踐和師徒幫帶上,營裡人才‘滾雪球’,我這個營長也就更安心。”

但施工效率和品質難以保證。近年施工任務不斷,台車操作手更是連軸轉。

該營黨委調查研究後認為,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弊端主要在於重使用輕培養、培養模式單一、培養週期太短。針對這一棘手難題,他們廣集兵智,根據營隊專業崗位情況和擔負任務性質,科學籌畫了4類18個專業崗位的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制定了專業崗位人才培養、使用和保留機制。以台車操作手為例,營裡通過師徒幫帶、定崗增人等方式,明確1個老號手同時帶2至4名徒弟,邊施工邊傳授,邊學習邊提高,邊實踐邊考核,通過2輪以上的施工週期,使這些徒弟基本可以放手使用。

中士鄭天端、楊付龍學習台車5年多,操作技術一直排名靠前,經過一周的跟崗作業、連續考核,專業能力得到驗證。馬教導員說:“你們培訓結束把成果帶回來,用到施工實踐和師徒幫帶上,營裡人才‘滾雪球’,我這個營長也就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