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兄終弟及 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

孫策字伯符,曾為討回父親孫堅的舊部而屈事袁術,後來四處征伐統一江東,自領會稽太守,被朝廷任命為討逆將軍,封吳侯。西元200年,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彌留之際,孫策把孫權叫到跟前囑咐:“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意思打天下你不如我,守天下我不如你。把江東基業交給孫權而沒有讓兒子孫紹繼承。
並向張昭等老臣托孤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

孫策死時已有一子孫紹,史載出生年不詳,有人考證說孫策死時,孫紹年僅四歲。在江東初平,官渡之戰前夕,傳位給幼小兒子後患無窮,自取滅亡,
外面北邊曹操,西邊劉表等外敵虎視眈眈,內則有賢名在外的弟弟們,立幼子上位,被取而代之幾乎眼前可見。再者,平江東雖說是孫策的功勞,但將士們是以父親孫堅原班人馬起家,兄終弟及也合情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孫權接位時18歲,據說比較好學,
他說自己“少時曆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傳位長弟而非稚子,有利聚人心守基業,更能保全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