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座意外炸開的臺灣古墓,洗清了清朝扣給鄭成功的300年大黑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豔

1662年,收復臺灣不久,39歲的鄭成功就病倒了,

因為噩耗紛紛而來:父親鄭芝龍被剛剛登基的康熙砍頭,還揚言要挖掉鄭氏祖墳;大明的希望——永曆帝已然被清軍俘虜;而自己的兒子鄭經又幹下不倫之事......內外交困下,鄭成功病勢愈重。五月初八,鄭成功喊出“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呼,天呼,何使孤臣至於此極?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的悲憤遺言後,抓破臉面而亡。

死前已感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的鄭成功,

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又背上一個黑鍋——殺死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對此,清修《明史》是這麼記載的:“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朱)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鄭)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這記載言之鑿鑿,由不得你不信,民族英雄轉眼就成了弑君的罪臣。鄭成功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大聲疾呼:“這鍋我不背!”可這位民族英雄還是背了三百年的黑鍋。鄭成功與朱以海到底怎麼回事,

還要從大明滅亡時說起。

自打崇禎帝在煤山吊死,大明就在歷史的層層迷霧中漸行漸遠,但大明的臣民不甘就這樣被異族統治,反清複明運動轟轟烈烈,更是先後擁護大明宗室成立朝廷,這段時期歷史上稱為南明,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永曆政權等,其中還有一個不太起眼的魯王監國。

這位魯王名叫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的十世孫,封地在山東兗州。1642年,清軍入關劫掠攻破兗州,哥哥魯安王自縊而亡,朱以海躲在死人堆裡才總算逃過一劫。1644年,他承襲魯王之位,南逃到浙江。

當時,浙東地區反清運動情緒高漲,一些大明遺老有意擁立一位宗室出任監國,放眼望去,發現在浙江的王爺們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

只還有這麼一位魯王,於是便恭恭敬敬地把魯王迎到紹興。1645年7月,朱以海正式出任監國,也就是代理皇帝。

就任監國後的第一大難題,不是抗清,反而是宗室內部的爭權奪利。朱以海出任監國之前,明太祖另一位子孫朱聿鍵已經在福建稱帝,即隆武帝。兩人同是太祖子孫,卻各自為政,誰也不服誰,鬧到互斬來使,勢同水火。不久後,朱聿鍵被清軍俘虜絕食而亡,而朱以海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之下,

南逃到福建,受到原隆武帝臣子的擁護,一時勢力大漲。

在相對有利的形勢下,朱以海一心要收復江南,重振大明,而且戰績不錯,一年就收復了福建多地,形勢一片大好之時,小朝廷內訌開始,內訌最致命的結果就是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此時,清軍還在不斷派精銳部隊南下福建,朱以海孤立無援,有軍隊實力的鄭成功卻不聽朱以海的調遣——他是隆武帝的死忠粉,根本不鳥監國。

大明中興的大好機會就這麼斷送了,想必朱以海內心對鄭成功是頗為憤恨的,而鄭成功對於魯王也相當不滿——大敵當前還跟隆武帝爭權!由此,兩人心生嫌隙。

此後,朱以海的勢力便漸趨滑落,先是逃到浙江臨海縣的健跳所城,後又佔據舟山群島以望再振明室,然而大勢已去,日躲夜躲,還是沒能躲過清軍的不斷攻擊,最終失去最後的一塊地盤——舟山,1651年,萬不得的已朱以海跑到廈門投靠了鄭成功。

雖然對魯王沒好感,但終究是明朝的宗室,鄭成功還是收留朱以海,以禮相待將之安排在金門,兩人也算盡釋前嫌化干戈為玉帛了。然而,歷史在這裡開了個玩笑——此後史料上便沒了朱以海的蹤跡,他神秘失蹤了,這讓滿清腦洞大開,在編撰《明史》時勾勒了一個暗黑結局——“成功使人沉之海中”,給鄭成功扣上一頂黑鍋。

時光流轉,300年過去。1959年,金門島上一位農民為取條石炸山時,意外炸開了一座古墓,也炸開了一段沉封的往事。經考古專家的鑒定,這座古墓雖然規格很低,小到僅容下一具棺槨,也啥值錢的陪葬品,但墓中一塊長方形石碑卻揭秘了墓主人的身份——乃大明根正苗紅的宗室,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

墓碑上的壙志,明明白白記載著:“......魯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原來,朱以海一直有哮喘病,這才是他的真正死因,而且他死於1662年11月,此時,鄭成功已逝半年,何來“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之說呢?不用想,就明瞭這是清朝栽贓嫁禍的誣衊之詞,給鄭成功扣上的一頂大黑鍋,意在挑撥鄭成功與南明其他抗清組織的關係,瓦解抗清勢力。

不過,幸而歷史給出了千真萬確的證據,讓真相大白,洗刷了民族英雄鄭成功300年的冤屈。

根本不鳥監國。

大明中興的大好機會就這麼斷送了,想必朱以海內心對鄭成功是頗為憤恨的,而鄭成功對於魯王也相當不滿——大敵當前還跟隆武帝爭權!由此,兩人心生嫌隙。

此後,朱以海的勢力便漸趨滑落,先是逃到浙江臨海縣的健跳所城,後又佔據舟山群島以望再振明室,然而大勢已去,日躲夜躲,還是沒能躲過清軍的不斷攻擊,最終失去最後的一塊地盤——舟山,1651年,萬不得的已朱以海跑到廈門投靠了鄭成功。

雖然對魯王沒好感,但終究是明朝的宗室,鄭成功還是收留朱以海,以禮相待將之安排在金門,兩人也算盡釋前嫌化干戈為玉帛了。然而,歷史在這裡開了個玩笑——此後史料上便沒了朱以海的蹤跡,他神秘失蹤了,這讓滿清腦洞大開,在編撰《明史》時勾勒了一個暗黑結局——“成功使人沉之海中”,給鄭成功扣上一頂黑鍋。

時光流轉,300年過去。1959年,金門島上一位農民為取條石炸山時,意外炸開了一座古墓,也炸開了一段沉封的往事。經考古專家的鑒定,這座古墓雖然規格很低,小到僅容下一具棺槨,也啥值錢的陪葬品,但墓中一塊長方形石碑卻揭秘了墓主人的身份——乃大明根正苗紅的宗室,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

墓碑上的壙志,明明白白記載著:“......魯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原來,朱以海一直有哮喘病,這才是他的真正死因,而且他死於1662年11月,此時,鄭成功已逝半年,何來“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之說呢?不用想,就明瞭這是清朝栽贓嫁禍的誣衊之詞,給鄭成功扣上的一頂大黑鍋,意在挑撥鄭成功與南明其他抗清組織的關係,瓦解抗清勢力。

不過,幸而歷史給出了千真萬確的證據,讓真相大白,洗刷了民族英雄鄭成功300年的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