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先生的愛情文字,究竟如何說?

“魯郭茅,巴老曹”,六大文豪之間,我相對熟悉魯迅。然而有人說,

“魯迅是個刻薄、尖酸,睚眥必報的人”。

我在任何地方提及魯迅的時候,都以“先生”稱呼。我實在不知道先生的為人,只是他的文字,他敢言的精神,總讓我五體投地。無論哪個社會,“敢言者”,都是讓人欽佩的。而我所以熟悉了先生的文字,便也沾染了一點“敢”氣。

只是我的根基淺薄,不能深藏心底的憤懣與不快。總被別人輕鬆看穿我的一點掩飾,所以博客被封也是很自然的事。

於是,我痛定思痛,更加勤勉地研讀先生的文字,我想在花一般的紅星之下,勾留可以讓人挖掘的悖謬。

昨天看《傷逝》,通讀了兩遍。這是先生唯一談及愛情的文字,然而我汗出如漿,我真不能揣摩別人已經領悟的,文字蘊含的真諦。別人的悟性極高,娓娓道來,原來先生夭逝的愛情,是黑暗社會的必然結局。我殫精竭慮,甚至沒有完成習慣的日記,我依舊沒有領悟。我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卻仿佛會褻瀆先生,只是不吐不快。

涓生與子君的同居,其實就是現代版的私奔。子君之所以迷戀了涓生,無非是仰慕他的文采吧。據我想像,被文學才華勾引得方寸大亂的,不外乎富於幻想,懵懂的女孩而已。

我不否認愛情,可愛情終究衍生於物質基礎。沒有物質保障,愛情便是空中樓閣。子君的愛情呢?

子君決然棄家而出,源於一份癡迷,對物質要求並不高。她一點攀比小官太太的虛榮心可以有,終究是小女孩,如何沒有一點作祟的心態?當涓生被炒魷魚之後,入不敷出了,愛情被困苦沖淡了,人便回歸了現實。子君哪裡還有心情構思風花雪月、談吐高雅之詞呢?可是,“不再安靜”的子君何曾見棄涓生?不得不說,涓生是小了一點心眼,

疑神疑鬼,總認為自己落魄的窘境被子君嗤笑。於是給自己找一個,“讓子君活得快樂”的高尚的理由,驅逐了子君。

我是為子君不值的。一個女孩,因為愛屋及烏的愛情,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捨棄一切。那是何等的毅力,何等的決絕?卻在不久,便被遺棄,即便理由再冠冕堂皇、再高大上,讓她如何自處?如何面對世人的冷嘲熱諷?如何目睹家人的嫌棄厭惡?涓生的作為,

讓人不齒。

這僅僅是一個敏感過度的男人,自艾自憐的敗筆故事而已。有沒有愛情,我不敢說。我卻敢言,先生如此寫的初衷,是一種記憶與懷念,與社會的黑暗何干?通篇文字,可以牽強附會社會逼迫的,無非是被炒魷魚而已。為何被炒魷魚?或許是“敢言”,也或者是“放浪形骸”,誰知道呢。然而,人的一生,誰沒有被拒絕過的歷史?因為一次被拒絕,便孱弱得大動干戈?難道不是笑話?

“然而子君死了”,子君因何而死?先生沒有描述,也許涓生並不清晰子君死去的緣故。相愛過的人活得不盡人意,便在內心糾結,總相當自戀的認為,那是因為自己放棄她的緣故,所以別人便會憔悴,所以別人心死得自此沒有了愛情的歡愉,所以自己應該有點愧疚。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子君敢於衝破封建枷鎖的堅韌,你能相信她林黛玉般因情憔悴而亡?無論是誰,都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涓生無疑也入了魔道,把子君之死,歸結於涓生似乎無辜的薄情,試圖煽情起一個悲情的結局,實在是自作多情!

可是,別人如何輕易發掘出,先生抨擊黑暗的內在深意呢?一個人的文字,著落於某個領域既久。偶爾涉獵到其他田地,看的人卻根深蒂固地撥亂反正,總能尋找到一絲似是而非痕跡,誰說不是呢?

“然而子君死了”,子君因何而死?先生沒有描述,也許涓生並不清晰子君死去的緣故。相愛過的人活得不盡人意,便在內心糾結,總相當自戀的認為,那是因為自己放棄她的緣故,所以別人便會憔悴,所以別人心死得自此沒有了愛情的歡愉,所以自己應該有點愧疚。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子君敢於衝破封建枷鎖的堅韌,你能相信她林黛玉般因情憔悴而亡?無論是誰,都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涓生無疑也入了魔道,把子君之死,歸結於涓生似乎無辜的薄情,試圖煽情起一個悲情的結局,實在是自作多情!

可是,別人如何輕易發掘出,先生抨擊黑暗的內在深意呢?一個人的文字,著落於某個領域既久。偶爾涉獵到其他田地,看的人卻根深蒂固地撥亂反正,總能尋找到一絲似是而非痕跡,誰說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