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波:我國正在組建國家級智慧網聯汽車創新發展平臺

在技術進步、政策利好等多重驅動下,產業化進程是自動駕駛發展的關鍵,硬體、軟體、資料哪個才是快速推進產業化的密碼?值得深入探討。2017年 10月27日,由清華大學蘇州研究院指導,

清新汽車、清研車聯聯合主辦的“自動駕駛快速產業化的密碼”主題沙龍在蘇州舉辦。

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成波圍繞《中國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機遇》為主題做了發言。針對現有企業爭論,L3階段到底要不要,他表示:“原來主機廠都是堅持要循序漸進,富豪前段時間發佈說L3我們跨過去了,從L2直接到L4,是有這些說法的。不過我感覺這個很難跨過去,從2到4這個鴻溝是非常大的。

”另外,他還表示我國正在組建國家級智慧網聯汽車創新發展平臺。以下為成波院長演講實錄:

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成波:

今天我們是第一次以沙龍的形式一塊兒來分享一些話題。作為沙龍活動,我認為還應該再輕鬆一些,和學術報告會不太一樣,

這個主題也是我們做各一個嘗試,因為我們在智慧網聯汽車研究上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年,在國內、在國際上我們也是做了一些前瞻性的技術,包括場景方面也有一些建樹。不過這些東西一定是大家聯合來做,不管是做技術的,包括做產業的,也包括用車的,這些大家一塊兒參與,我們實際上跟汽車工程學會有一次大型的年會,一年一次年度會議還不夠,
所以我們有一個設想,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沙龍的,比較寬鬆的,比較靈活的方式,包括技術的研究人員,包括教育的人才,包括投資者各方一塊兒來探討,這是智輪行沙龍一個基本的初衷。

智輪行沙龍以全國巡迴方式,組織月度技術專題沙龍。期間,將發佈行業研究報告,由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通過研究團結與清新汽車團隊完成。另外,通過行業熱點事件討論,搭建圍繞汽車、交通、互聯網、通信等多領域的交流平臺。

在此,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也聘用清新汽車總編劉雄為產業研究總監,加快與研究院內部產業研究團隊深度互動,通過清新汽車的媒體優勢,將智慧網聯汽車產業技術發展的聲量放大,促進產業正向發展。

今天是開局,所以各位能夠來捧場,首先我代表研究院向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大家。

我想後面還有幾個專家講技術更專業一些,

我這講的輕鬆一些,從一些基本面來談起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很多是探討性的,也不是一個學術觀點,只是我個人的一個看法,我們可以一塊兒來討論。

目前智慧汽車非常火,不光是我們做汽車的,做IT的、做車聯網的,包括媒體、包括用車人,對這塊都是非常關注的。在媒體做的各方面調查來講,包括中國、美國、歐洲,現在中國受訪的人員對於智慧汽車的關注度是最高的,超過90%,大家都感興趣。對於未來使用的預測,也是出奇的高,所以中國人對於新東西的接受還是非常熱的,這個對於新技術的推動和發展是一個利好。

今天我們討論這個話題,屬於智慧網聯汽車,未來一定是改變人類的,不光是改變汽車這個產品,而是它已經逐步擺脫硬體產品這麼一個範疇,它會改變我們出行的模式,改變整個社會的結構。交通大家知道,是和我們整個社會的結構和城市的規劃緊密相關的,一個城市大概三分之一的面積是用來做交通的。人類的四大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大家回頭想一想,衣、食、住,有史以來的變化實際上不是太大,真正改變的是出行這塊才是最根本的,出行的方式要做重大的變化,到底是一個什麼事情呢?

今天在座的可能有些不是做汽車專業的,現在這個概念比較多,跟大家一塊兒梳理一下,還有現在關於智慧網聯汽車的幾個基本問題,不是學術觀點拿出來大家一塊兒討論討論,最後再分析一下有什麼樣的機遇。

一個說為什麼叫智慧網聯汽車,原來智慧和車多一些,後來加上網聯,這個也跟美國這個有些關係,美國的定義,原來我們說智慧汽車,更多的還是自動駕駛,這個它是通過車載的感測器來感知、決策然後控制。網聯的定義裡面不需要智慧,你只要聯網就可以了,兩個合起來就是智慧網聯汽車,這是一個概念的出處。

這是美國的SAE汽車工程學會,它對智慧化的程度做了一個定義,從L1到L5,無人駕駛,那個無人駕駛是無所不能的,從結構化到非結構化的。第一級是單功能的預測,前面有障礙,來幫助你緊急刹車,或者幫助你打方向盤規避,或者給你預警。第二級是集成,第三級一部分實現車輛自動駕駛,第四級是一般的結構化道路上都可以不要人來駕駛了。

美國只是對智慧化作出一個精准的定義,對於網聯這個定義,這是去年的技術路線圖裡面,把它這個定義分成三級,一等就是通過網聯對汽車駕駛進行輔助,比如提供資訊,說前面彎路的時候人看不見,來提供資訊。第二是對它進行感知,第三是決策與控制,這個就構成了我們對智慧網聯的一些基本概念。

還有一些概念,一個是智慧汽車大家知道,智慧交通大家知道,還有車聯網,智慧網聯汽車就是在中間,它們都相關,又有各自比較精准的定義。

另外一個就是智慧汽車它是跨界融合的,光是汽車行業做不好智慧網聯汽車,另外汽車沒有交通的環境,做的再好也沒有用。這個是表現了它的整個生態系統,智慧網聯汽車車輛本身需要感知、決策、控制,要能自主的導航,要能跟人進行交互,這是它本身的功能。不過它產業本身和生態環境都需要大家的融合,這裡面有定位、地圖,有V2X,車和車要進行聯絡,車和人要進行聯絡,車和基礎設施要進行聯絡,還有資訊通訊,還有汽車共用服務,還有大資料,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這個構成我們整個產業的生態。我們說一旦出行就有事故,就有責任,無人駕駛的車撞了人了怎麼辦?誰來承擔責任?無人駕駛的車能不能上路,這個路權誰來定義?尤其是現在不成熟的產品,誰敢把它放到路上去?所以這裡面有法律的體系,有規範的問題,標準的問題,有保險的問題,還有道德的問題。

什麼道德呢?大家可能都聽說無人駕駛車是由工程師編程式控制的,這個程式遇到危險以後是選擇撞誰,是撞牆還是撞人?對於乘車人和外面的人,這個設計是利他還是利己?買一個車說一般來講出事故了首先不能撞別人,自己撞牆也不能撞人。那好,一遇到事情說我開了個車它都去撞牆撞樹,這個也有問題,所以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道德問題。

這個是整個生態更詳細的圖譜,一個涉及到上游的軟硬體問題,處理器、儲存器,還有駕駛的,硬體、軟體、商業應用,包括技術的解決方案,也包括傳統整車製造,整個生態中原來我們的汽車製造企業只占那麼一角。

現在做的預期,在這裡面未來盈利最大的可能是移動服務的提供商,在整個價值鏈裡面可能是占位最高的。還有平臺的服務商和終端軟體的設備。而對於其他的硬體,在這裡面不佔優勢。

對於智慧網聯汽車大概的概念,剛剛說的就這麼多,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去發展?這個一直是有爭論的,或者大家在選擇一些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路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都是在探索,智慧網聯汽車未來是一個什麼畫像,實際上現在也沒畫的太清楚,剛剛說的分五級、分六級,這個也都是我們一個理想的狀態。從現在參與到整個行業裡面的,一個是傳統的汽車廠,包括它的零部件。還有一些新興的互聯網、ICT還有一些服務的企業。在發展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路徑,對於傳統的主機廠肯定是漸進式的,它因為轉型的包袱太重,他不可能把現在所有的車扔掉了,一步跨到無人駕駛,這是不可能的。另外它的一些小兄弟,這些它的供應商必須帶著一塊兒走,一個是商業上的利益共用的機制,另外一個主機廠的核心技術不在他手上,他是需要大家一塊兒來做的。

另外互聯網的企業,它選擇的是直接從高度的自動駕駛這兒來做的,因為製造不是他的強項。你看現在互聯網造車的這些企業,它的生產都是委託現有的OEM在進行生產,所以這個是兩個不同的路徑。

實現的時間表,各個國家大概說在2020年會有一個爆發性的增長,這個級別是從2、3、4越來越高,像Google在這兒說我感覺有點吹牛,到2020年就要實現這個圖不知道是誰畫的。現在優步也要做L4的,這倒有可能,在局部區域。給大家參考,首先一個資訊,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而且在這個節點上至少在L4以下都會不斷的有樣車,有小批量的應用。

這裡面大家要注意的就是,我們說多少級,實際上現在認真弄下來,不需要分那麼多級,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可以做成一個等級,1和2實際上也可以做成一個等級,3也許是一個過渡,實際上分3級就夠了。因為到第3級以後,前面1級、2級駕駛員是100%的責任,無論用不用他的駕駛輔助系統,出了事故責任都是人的。到了3,車的控制權可以發生轉移,我這個指令或者說系統要求,系統可以接管汽車的駕駛。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它發生的事故可能這個責任要重新劃分。

另外對系統技術的要求,更多的是它的可靠性的問題,Fail safe就是系統出故障了它要保證它安全,首先我要把車停下來,靠邊停下或者緊急刹車。到車輛責任完全由系統來控制,這段時間,這個時空他是完全負責的。在這個時候出現故障以後,車還得人駕駛,還得行駛,行駛速度可能下來。飛機現在到空中都是無人駕駛,它一定要系統是多套的,這個對於整個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遠遠超出我們現在想像的要求。

現在也有企業在爭論,L3要不要,原來主機廠都是堅持要循序漸進,富豪前段時間發佈說L3我們跨過去了,從L2直接到L4了,是有這麼些說法的。不過我感覺這個很難跨過去,從2到4這個鴻溝是非常大的。

第二個對於智慧網聯的汽車,怎麼個造法,這個是特斯拉的,特斯拉現在的智慧化水準實際上是2的水準,它現在基本不依賴基礎設施,更多的是用它車載的感測器來實現自動駕駛。這個是Google的,它一開始就是依託于高精度地圖,它到一個城市要用三維的雷射雷達把所有的模型造好了,這個車實際上是跑在數字地圖上,它才能夠對照進行精准定位,來對車進行控制。現在普遍接受的也是穀歌這種多一些,歐洲、北美都在大量的採用道路資料。像特斯拉做的這個可能也有它的理由,我要等著基礎設施完善了,車不知道什麼時候能上路,在有限的條件下首先車能跑起來,這還是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說智慧網聯汽車是一個顛覆性的產品,所謂的顛覆不光是從使用,實際上我們在整車的架構方面,一些核心技術上,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需要突破的,這裡列了十個,我們說傳統車上沒有的,作為支撐現在智慧網聯汽車平臺性的技術,不是單一的技術。感知、決策,電子電器架構原來是有的,不過在智慧駕駛情況下,電子電器架構要重新定義。還有車載的終端,現在我們都是單向的,只是播放資訊,以後它是雙向交互,以後語音的交互,還有一些視覺的交互,它會有很多,包括資訊的交互。

還有車載的計算平臺,現在我們都是用微型的計算ECU來,未來在車載需要大量的進行資料的處理,進行判斷,所以這個計算平臺一定要有。高精度的地圖、大資料、雲控,還有資訊安全、人工智慧,這些都是未來不可或缺的。而這裡面現在的積累從全球來講,還是比較單薄的。

在這裡面提到人工智慧,之所以說智慧汽車這麼快的發展,尤其最近開始加速,人工智慧在這裡面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從人工智慧來講,目前我們能看得到得有些出色表現的,AlphaGo大家知道,把冠軍棋手全打敗了,它在計算上,在局部遊戲這方面做到極致了。有一天有個朋友跟我說,說用電腦來做這些棋類,牌類都能勝,但是中國的麻將它勝不了。中國的麻將組合的太多了。到下一步感知智慧,一個是聽,一個是看,現在從資料上來講、性能上來講都超過或者趕上人了,而且未來肯定會比人更強。認知這塊它就要理解,現在在車用上沒有,在一些醫療上有,第二輪的人工智慧爆發的時候就是60年代的時候,也是醫療專家系統,它的識別精度就比人要高的多。

除了在感知這塊,在行為決策、直接控制這塊它也能發揮作用。不過目前來講,還是在感知這塊現在有比較明確的一些結果。而對於增強學習和遷移學習這塊,現在還是英偉達做樣車在進行嘗試,它在高速公路上跑了10公里,還是處於特別初級的階段。

我們回過頭簡單說一下自動駕駛,它基本的任務我們認為一個是環境感知,一個是駕駛的決策,一個是車輛的控制,車輛控制這塊實際上傳統的車裡面基本上已經解決了。一個是感知,一個是決策,這個是需要新增的。感知這裡面它有環境的識別,有情景的理解,決策就有行為決策還有路徑規劃,這是細分來講。

在這裡面做這個事情也有兩類方法,一類是我們說傳統的,它是基於規則的,把一些複雜的道路環境識別把它分成一個一個獨立的問題,然後一個一個去解決,這是我們解決複雜問題的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把這個複雜問題給它分解、簡單化。不過我記得幾十年前就有提出來,複雜的問題並不一定要通過這種結果的方式去解決,不過那時候他提的理論實用性不強。現在我們說端到端的進行機器深度學習的,它可能沒有嚴密的邏輯或者說數學邏輯,所謂端到端就是我有一個輸入圖像,我既可以識別這個道路上的這些障礙物,同時我還可以直接延伸到來產生我操作的一些指令,這就是端到端。

這裡兩種方法它各有優劣,我們說現在端到端這塊的識別,精度確實非常高,不過它有它的一些致命的弱點,一個是它的可解釋性太差,就是這個黑匣子,這個結果到底是合理不合理,說不清楚,為什麼是這個結果,它也說不清楚,是因為什麼產生的,產生的理由、依據也搞不明白。這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我們汽車製造商,出了問題以後我要迅速的把這個問題找到而且要替換它。如果我們整個控制系統以後是學習的,說出了問題了,這個故障你怎麼去找?那是沒法找的,所以這個可解釋性就成了未來品質追溯的一個重大的難關。

另外還帶來一個問題,以後是線上學習了,說我車賣你的時候是一個樣,你每天開的那個地方,你常年開上海這個街道和常年開蘇州街道學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你在北京練出來的車,到紐約不一定跑的好。美國車肯定訓練完了到中國寸步難行,類似這些東西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它的好處就是對於演算法,對於複雜度非常高,人不用寫代碼了,你有個基本的架構我來進行一些適應性的訓練,這個是受到大家追捧的。

這是說到環境感知,我們再分解一下,跟大家再科普的專業一點,環境感知實際上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識別,路上有車還是有人、有樹。第二個是情景的理解,有這些東西了,它是一個什麼東西,前面那個車是在我正前方還是要右轉,還是要掉頭,這個情景的理解需要。第三個對於其他物體的預測,行人也好,車輛也好,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說感知感覺,知是感知,知覺,認知。然後這些解決了以後才是決策,才是控制,才到車輛。現在我們大部分工作在這塊。

這是資訊獲取,現在百度通過一些競賽,說信號燈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3個9,行人檢測已經超過95%了,還有其他的一些指標,包括車輛識別可能精度也是非常高的,這個比我們傳統做環境識別的演算法都要高得多,未來他們在挑戰行人的識別率也要達到幾個9。

語義理解,這是情景理解力的一部分,因為車是在路上跑的,哪些地方是我能跑的,一個是在路上,另外一個是沒有障礙物,現在沒有,將來我到的時候也沒有,這是預測。還有邊上站的一些人他的行為要進行預測,通過不同顏色來進行區分,再進行聚集以後它可以把這個區域輪廓畫出來,為決策提供非常便利的條件。這些通過深度學習都可以解決。

對於行為決策更難一些,這是傳統的,這是美國SAE弄的一個分層的結構,每一個實際上還要細分,所以這個東西要解決還是挺難的。

端到端這個時間不長,1989年還是在校園裡,後面的也是最近幾年,隨著人工智慧的一些演算法提升以後。現在就是英偉達在做實車的測試,其他的到控制端的還少。

簡單介紹一下未來我們存在的一些機會,因為我們剛剛說的一些技術路線的選擇,因為一個產品要推出社會,尤其要和人發生交互,它整個生態鏈包括社會體系必須具備。各個國家的政府高度重視,而且都是把它列為國家戰略,國外對於一個產品它很難都列為國家戰略,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圍繞著交通,把智慧交通和智慧汽車,持續這二三十年一直在做,美國、德國、日本基本上都是按一個節奏在走。東京2020冬奧會就要推出自動駕駛服務車輛,我們國家現在定的目標是在2022的冬季奧運會也會有自動駕駛車輛。

中國現在提出目標了,L3以下的到2020年裝車率是50%,這個是非常高的,能不能實現這個真是不好說,現在也就3年了。2025到80%,2030是新車標配,而且汽車聯網要100%,這還是可以預期的,我們先不管說實現路徑怎麼樣,作為一個國家,尤其中國政府是說話算數的,所以大家有的是機會。

目前我感覺機遇還是有的,圍繞現在定義的概念,自動駕駛沒有大規模的應用,這塊留給了我們一定的時間。第二個,現在的發展都是國家引領,產業協同這麼一個國家戰略,凡是說抱團打群架的,中國一定是強的,因為政府的號召力強,政府還有錢,所以這塊只要方向不錯,我們說核心技術可以等一等再攻破,就跟高鐵一樣,我先把路給你跑上,把車給你跑起來,我能把這個東西傳起來。後面還有一些,一個是我們汽車市場多,任何車廠都可以到我們這兒來賣。第二個我們場景複雜,場景複雜有一個什麼好處呢?我這兒訓練的車到別的地方都不能跑。你像歐洲、美國訓練出來的到中國跑不了。第三個,我們現在做統一的平臺,尤其資訊安全這是未來一個名正言順的壁壘,所有的車到中國跑必須入網,資料必須交出來,必須按我們的規矩來,所以這些我感覺是有機會的。另外中國現在的智慧城市還是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重點。

最新的一個動態,現在發改委正在發力了,工信部在技術創新這塊推動比較大,發改委現在是要在產業這方面,現在已經在啟動要建立國家級的智慧汽車創新發展平臺。

另外車廠也在動起來,這個我感覺是有機會的。

最後一點,我們說技術,為什麼這麼熱?因為對我們的出行,不光是產業的問題,影響是巨大的。有幾個趨勢,跟大家分享、討論,一個是駕駛逐步的去人化,從上個世紀我們說智慧汽車、智慧交通,就是通過智慧化讓人少參與汽車的駕駛,或者不參與汽車的駕駛。因為我們說汽車發生事故,10%是車本身的故障產生的,歐美這些車可能5%都不到,道路環境大概30%,有的地方可能多一點。人的原因是90%,所以讓人盡可能的少開車或者不開車,這是解決交通安全事故的重點,現在一年交通事故傷亡120萬到130萬,這個是巨大的。

另外提高效率,只要不是人開車,他就沒有脾氣,車會按統一的路徑來走。低成本。

第二個肯定是逐步走向共用,中國這麼大的人口基數,我們按照國外的人均汽車擁有量那絕對是走不通的,出行的需要又是一個剛需,所以通過共用,現在共用在國內推動的還是比較快的。所以共用以後品牌的價值會降低,客戶是買服務不是買品牌了,另外出行因為方便了,大家出行也沒有任何顧慮了,估計短途的、長途的都會增加。

第三個,產業生態化,現在主機廠都在說我要從產品轉移到服務,我們都認為這裡面有它轉型的障礙,在現有的土壤上要成長出一批新的主機廠來替代。未來應該是由服務來引領創新,而不是技術來驅動創新。電動汽車可能會找到它更好的發展機會。

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

超過90%,大家都感興趣。對於未來使用的預測,也是出奇的高,所以中國人對於新東西的接受還是非常熱的,這個對於新技術的推動和發展是一個利好。

今天我們討論這個話題,屬於智慧網聯汽車,未來一定是改變人類的,不光是改變汽車這個產品,而是它已經逐步擺脫硬體產品這麼一個範疇,它會改變我們出行的模式,改變整個社會的結構。交通大家知道,是和我們整個社會的結構和城市的規劃緊密相關的,一個城市大概三分之一的面積是用來做交通的。人類的四大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大家回頭想一想,衣、食、住,有史以來的變化實際上不是太大,真正改變的是出行這塊才是最根本的,出行的方式要做重大的變化,到底是一個什麼事情呢?

今天在座的可能有些不是做汽車專業的,現在這個概念比較多,跟大家一塊兒梳理一下,還有現在關於智慧網聯汽車的幾個基本問題,不是學術觀點拿出來大家一塊兒討論討論,最後再分析一下有什麼樣的機遇。

一個說為什麼叫智慧網聯汽車,原來智慧和車多一些,後來加上網聯,這個也跟美國這個有些關係,美國的定義,原來我們說智慧汽車,更多的還是自動駕駛,這個它是通過車載的感測器來感知、決策然後控制。網聯的定義裡面不需要智慧,你只要聯網就可以了,兩個合起來就是智慧網聯汽車,這是一個概念的出處。

這是美國的SAE汽車工程學會,它對智慧化的程度做了一個定義,從L1到L5,無人駕駛,那個無人駕駛是無所不能的,從結構化到非結構化的。第一級是單功能的預測,前面有障礙,來幫助你緊急刹車,或者幫助你打方向盤規避,或者給你預警。第二級是集成,第三級一部分實現車輛自動駕駛,第四級是一般的結構化道路上都可以不要人來駕駛了。

美國只是對智慧化作出一個精准的定義,對於網聯這個定義,這是去年的技術路線圖裡面,把它這個定義分成三級,一等就是通過網聯對汽車駕駛進行輔助,比如提供資訊,說前面彎路的時候人看不見,來提供資訊。第二是對它進行感知,第三是決策與控制,這個就構成了我們對智慧網聯的一些基本概念。

還有一些概念,一個是智慧汽車大家知道,智慧交通大家知道,還有車聯網,智慧網聯汽車就是在中間,它們都相關,又有各自比較精准的定義。

另外一個就是智慧汽車它是跨界融合的,光是汽車行業做不好智慧網聯汽車,另外汽車沒有交通的環境,做的再好也沒有用。這個是表現了它的整個生態系統,智慧網聯汽車車輛本身需要感知、決策、控制,要能自主的導航,要能跟人進行交互,這是它本身的功能。不過它產業本身和生態環境都需要大家的融合,這裡面有定位、地圖,有V2X,車和車要進行聯絡,車和人要進行聯絡,車和基礎設施要進行聯絡,還有資訊通訊,還有汽車共用服務,還有大資料,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這個構成我們整個產業的生態。我們說一旦出行就有事故,就有責任,無人駕駛的車撞了人了怎麼辦?誰來承擔責任?無人駕駛的車能不能上路,這個路權誰來定義?尤其是現在不成熟的產品,誰敢把它放到路上去?所以這裡面有法律的體系,有規範的問題,標準的問題,有保險的問題,還有道德的問題。

什麼道德呢?大家可能都聽說無人駕駛車是由工程師編程式控制的,這個程式遇到危險以後是選擇撞誰,是撞牆還是撞人?對於乘車人和外面的人,這個設計是利他還是利己?買一個車說一般來講出事故了首先不能撞別人,自己撞牆也不能撞人。那好,一遇到事情說我開了個車它都去撞牆撞樹,這個也有問題,所以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道德問題。

這個是整個生態更詳細的圖譜,一個涉及到上游的軟硬體問題,處理器、儲存器,還有駕駛的,硬體、軟體、商業應用,包括技術的解決方案,也包括傳統整車製造,整個生態中原來我們的汽車製造企業只占那麼一角。

現在做的預期,在這裡面未來盈利最大的可能是移動服務的提供商,在整個價值鏈裡面可能是占位最高的。還有平臺的服務商和終端軟體的設備。而對於其他的硬體,在這裡面不佔優勢。

對於智慧網聯汽車大概的概念,剛剛說的就這麼多,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去發展?這個一直是有爭論的,或者大家在選擇一些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路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都是在探索,智慧網聯汽車未來是一個什麼畫像,實際上現在也沒畫的太清楚,剛剛說的分五級、分六級,這個也都是我們一個理想的狀態。從現在參與到整個行業裡面的,一個是傳統的汽車廠,包括它的零部件。還有一些新興的互聯網、ICT還有一些服務的企業。在發展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路徑,對於傳統的主機廠肯定是漸進式的,它因為轉型的包袱太重,他不可能把現在所有的車扔掉了,一步跨到無人駕駛,這是不可能的。另外它的一些小兄弟,這些它的供應商必須帶著一塊兒走,一個是商業上的利益共用的機制,另外一個主機廠的核心技術不在他手上,他是需要大家一塊兒來做的。

另外互聯網的企業,它選擇的是直接從高度的自動駕駛這兒來做的,因為製造不是他的強項。你看現在互聯網造車的這些企業,它的生產都是委託現有的OEM在進行生產,所以這個是兩個不同的路徑。

實現的時間表,各個國家大概說在2020年會有一個爆發性的增長,這個級別是從2、3、4越來越高,像Google在這兒說我感覺有點吹牛,到2020年就要實現這個圖不知道是誰畫的。現在優步也要做L4的,這倒有可能,在局部區域。給大家參考,首先一個資訊,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而且在這個節點上至少在L4以下都會不斷的有樣車,有小批量的應用。

這裡面大家要注意的就是,我們說多少級,實際上現在認真弄下來,不需要分那麼多級,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可以做成一個等級,1和2實際上也可以做成一個等級,3也許是一個過渡,實際上分3級就夠了。因為到第3級以後,前面1級、2級駕駛員是100%的責任,無論用不用他的駕駛輔助系統,出了事故責任都是人的。到了3,車的控制權可以發生轉移,我這個指令或者說系統要求,系統可以接管汽車的駕駛。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它發生的事故可能這個責任要重新劃分。

另外對系統技術的要求,更多的是它的可靠性的問題,Fail safe就是系統出故障了它要保證它安全,首先我要把車停下來,靠邊停下或者緊急刹車。到車輛責任完全由系統來控制,這段時間,這個時空他是完全負責的。在這個時候出現故障以後,車還得人駕駛,還得行駛,行駛速度可能下來。飛機現在到空中都是無人駕駛,它一定要系統是多套的,這個對於整個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遠遠超出我們現在想像的要求。

現在也有企業在爭論,L3要不要,原來主機廠都是堅持要循序漸進,富豪前段時間發佈說L3我們跨過去了,從L2直接到L4了,是有這麼些說法的。不過我感覺這個很難跨過去,從2到4這個鴻溝是非常大的。

第二個對於智慧網聯的汽車,怎麼個造法,這個是特斯拉的,特斯拉現在的智慧化水準實際上是2的水準,它現在基本不依賴基礎設施,更多的是用它車載的感測器來實現自動駕駛。這個是Google的,它一開始就是依託于高精度地圖,它到一個城市要用三維的雷射雷達把所有的模型造好了,這個車實際上是跑在數字地圖上,它才能夠對照進行精准定位,來對車進行控制。現在普遍接受的也是穀歌這種多一些,歐洲、北美都在大量的採用道路資料。像特斯拉做的這個可能也有它的理由,我要等著基礎設施完善了,車不知道什麼時候能上路,在有限的條件下首先車能跑起來,這還是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說智慧網聯汽車是一個顛覆性的產品,所謂的顛覆不光是從使用,實際上我們在整車的架構方面,一些核心技術上,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需要突破的,這裡列了十個,我們說傳統車上沒有的,作為支撐現在智慧網聯汽車平臺性的技術,不是單一的技術。感知、決策,電子電器架構原來是有的,不過在智慧駕駛情況下,電子電器架構要重新定義。還有車載的終端,現在我們都是單向的,只是播放資訊,以後它是雙向交互,以後語音的交互,還有一些視覺的交互,它會有很多,包括資訊的交互。

還有車載的計算平臺,現在我們都是用微型的計算ECU來,未來在車載需要大量的進行資料的處理,進行判斷,所以這個計算平臺一定要有。高精度的地圖、大資料、雲控,還有資訊安全、人工智慧,這些都是未來不可或缺的。而這裡面現在的積累從全球來講,還是比較單薄的。

在這裡面提到人工智慧,之所以說智慧汽車這麼快的發展,尤其最近開始加速,人工智慧在這裡面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從人工智慧來講,目前我們能看得到得有些出色表現的,AlphaGo大家知道,把冠軍棋手全打敗了,它在計算上,在局部遊戲這方面做到極致了。有一天有個朋友跟我說,說用電腦來做這些棋類,牌類都能勝,但是中國的麻將它勝不了。中國的麻將組合的太多了。到下一步感知智慧,一個是聽,一個是看,現在從資料上來講、性能上來講都超過或者趕上人了,而且未來肯定會比人更強。認知這塊它就要理解,現在在車用上沒有,在一些醫療上有,第二輪的人工智慧爆發的時候就是60年代的時候,也是醫療專家系統,它的識別精度就比人要高的多。

除了在感知這塊,在行為決策、直接控制這塊它也能發揮作用。不過目前來講,還是在感知這塊現在有比較明確的一些結果。而對於增強學習和遷移學習這塊,現在還是英偉達做樣車在進行嘗試,它在高速公路上跑了10公里,還是處於特別初級的階段。

我們回過頭簡單說一下自動駕駛,它基本的任務我們認為一個是環境感知,一個是駕駛的決策,一個是車輛的控制,車輛控制這塊實際上傳統的車裡面基本上已經解決了。一個是感知,一個是決策,這個是需要新增的。感知這裡面它有環境的識別,有情景的理解,決策就有行為決策還有路徑規劃,這是細分來講。

在這裡面做這個事情也有兩類方法,一類是我們說傳統的,它是基於規則的,把一些複雜的道路環境識別把它分成一個一個獨立的問題,然後一個一個去解決,這是我們解決複雜問題的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把這個複雜問題給它分解、簡單化。不過我記得幾十年前就有提出來,複雜的問題並不一定要通過這種結果的方式去解決,不過那時候他提的理論實用性不強。現在我們說端到端的進行機器深度學習的,它可能沒有嚴密的邏輯或者說數學邏輯,所謂端到端就是我有一個輸入圖像,我既可以識別這個道路上的這些障礙物,同時我還可以直接延伸到來產生我操作的一些指令,這就是端到端。

這裡兩種方法它各有優劣,我們說現在端到端這塊的識別,精度確實非常高,不過它有它的一些致命的弱點,一個是它的可解釋性太差,就是這個黑匣子,這個結果到底是合理不合理,說不清楚,為什麼是這個結果,它也說不清楚,是因為什麼產生的,產生的理由、依據也搞不明白。這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我們汽車製造商,出了問題以後我要迅速的把這個問題找到而且要替換它。如果我們整個控制系統以後是學習的,說出了問題了,這個故障你怎麼去找?那是沒法找的,所以這個可解釋性就成了未來品質追溯的一個重大的難關。

另外還帶來一個問題,以後是線上學習了,說我車賣你的時候是一個樣,你每天開的那個地方,你常年開上海這個街道和常年開蘇州街道學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你在北京練出來的車,到紐約不一定跑的好。美國車肯定訓練完了到中國寸步難行,類似這些東西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它的好處就是對於演算法,對於複雜度非常高,人不用寫代碼了,你有個基本的架構我來進行一些適應性的訓練,這個是受到大家追捧的。

這是說到環境感知,我們再分解一下,跟大家再科普的專業一點,環境感知實際上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識別,路上有車還是有人、有樹。第二個是情景的理解,有這些東西了,它是一個什麼東西,前面那個車是在我正前方還是要右轉,還是要掉頭,這個情景的理解需要。第三個對於其他物體的預測,行人也好,車輛也好,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說感知感覺,知是感知,知覺,認知。然後這些解決了以後才是決策,才是控制,才到車輛。現在我們大部分工作在這塊。

這是資訊獲取,現在百度通過一些競賽,說信號燈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3個9,行人檢測已經超過95%了,還有其他的一些指標,包括車輛識別可能精度也是非常高的,這個比我們傳統做環境識別的演算法都要高得多,未來他們在挑戰行人的識別率也要達到幾個9。

語義理解,這是情景理解力的一部分,因為車是在路上跑的,哪些地方是我能跑的,一個是在路上,另外一個是沒有障礙物,現在沒有,將來我到的時候也沒有,這是預測。還有邊上站的一些人他的行為要進行預測,通過不同顏色來進行區分,再進行聚集以後它可以把這個區域輪廓畫出來,為決策提供非常便利的條件。這些通過深度學習都可以解決。

對於行為決策更難一些,這是傳統的,這是美國SAE弄的一個分層的結構,每一個實際上還要細分,所以這個東西要解決還是挺難的。

端到端這個時間不長,1989年還是在校園裡,後面的也是最近幾年,隨著人工智慧的一些演算法提升以後。現在就是英偉達在做實車的測試,其他的到控制端的還少。

簡單介紹一下未來我們存在的一些機會,因為我們剛剛說的一些技術路線的選擇,因為一個產品要推出社會,尤其要和人發生交互,它整個生態鏈包括社會體系必須具備。各個國家的政府高度重視,而且都是把它列為國家戰略,國外對於一個產品它很難都列為國家戰略,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圍繞著交通,把智慧交通和智慧汽車,持續這二三十年一直在做,美國、德國、日本基本上都是按一個節奏在走。東京2020冬奧會就要推出自動駕駛服務車輛,我們國家現在定的目標是在2022的冬季奧運會也會有自動駕駛車輛。

中國現在提出目標了,L3以下的到2020年裝車率是50%,這個是非常高的,能不能實現這個真是不好說,現在也就3年了。2025到80%,2030是新車標配,而且汽車聯網要100%,這還是可以預期的,我們先不管說實現路徑怎麼樣,作為一個國家,尤其中國政府是說話算數的,所以大家有的是機會。

目前我感覺機遇還是有的,圍繞現在定義的概念,自動駕駛沒有大規模的應用,這塊留給了我們一定的時間。第二個,現在的發展都是國家引領,產業協同這麼一個國家戰略,凡是說抱團打群架的,中國一定是強的,因為政府的號召力強,政府還有錢,所以這塊只要方向不錯,我們說核心技術可以等一等再攻破,就跟高鐵一樣,我先把路給你跑上,把車給你跑起來,我能把這個東西傳起來。後面還有一些,一個是我們汽車市場多,任何車廠都可以到我們這兒來賣。第二個我們場景複雜,場景複雜有一個什麼好處呢?我這兒訓練的車到別的地方都不能跑。你像歐洲、美國訓練出來的到中國跑不了。第三個,我們現在做統一的平臺,尤其資訊安全這是未來一個名正言順的壁壘,所有的車到中國跑必須入網,資料必須交出來,必須按我們的規矩來,所以這些我感覺是有機會的。另外中國現在的智慧城市還是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重點。

最新的一個動態,現在發改委正在發力了,工信部在技術創新這塊推動比較大,發改委現在是要在產業這方面,現在已經在啟動要建立國家級的智慧汽車創新發展平臺。

另外車廠也在動起來,這個我感覺是有機會的。

最後一點,我們說技術,為什麼這麼熱?因為對我們的出行,不光是產業的問題,影響是巨大的。有幾個趨勢,跟大家分享、討論,一個是駕駛逐步的去人化,從上個世紀我們說智慧汽車、智慧交通,就是通過智慧化讓人少參與汽車的駕駛,或者不參與汽車的駕駛。因為我們說汽車發生事故,10%是車本身的故障產生的,歐美這些車可能5%都不到,道路環境大概30%,有的地方可能多一點。人的原因是90%,所以讓人盡可能的少開車或者不開車,這是解決交通安全事故的重點,現在一年交通事故傷亡120萬到130萬,這個是巨大的。

另外提高效率,只要不是人開車,他就沒有脾氣,車會按統一的路徑來走。低成本。

第二個肯定是逐步走向共用,中國這麼大的人口基數,我們按照國外的人均汽車擁有量那絕對是走不通的,出行的需要又是一個剛需,所以通過共用,現在共用在國內推動的還是比較快的。所以共用以後品牌的價值會降低,客戶是買服務不是買品牌了,另外出行因為方便了,大家出行也沒有任何顧慮了,估計短途的、長途的都會增加。

第三個,產業生態化,現在主機廠都在說我要從產品轉移到服務,我們都認為這裡面有它轉型的障礙,在現有的土壤上要成長出一批新的主機廠來替代。未來應該是由服務來引領創新,而不是技術來驅動創新。電動汽車可能會找到它更好的發展機會。

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