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追憶魯冠球,尋找改革開放第一代企業家成功的內在密碼|新京報快評

魯冠球這一代企業家的共性是:他們能夠將群體發展目標和個人財富目標結合起來,能夠將政策調整與企業戰略結合起來,有鮮明的實幹家氣質和與時代同向的使命感。

文 | 徐立凡

10月25日,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企業家魯冠球去世,享年72歲。

從1969年帶領6位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廠房面積84平米的“蕭山寧圍公社農機修理廠”算起,到現在發展成控股四家上市企業、在美英德等十國擁有22家公司、海外員工超萬人、年營收超千億的“萬向系”,

魯冠球在48年的創業史裡創造了諸多輝煌——

最早在鄉鎮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把一個小作坊發展為中國首家上市的鄉鎮企業;國內第一個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廠商,開創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登上《時代週刊》封面等等。

他也因此被冠以“企業家中的不倒翁”、浙商群體中的“教父級”人物、民營企業家中的“常青樹”等稱號。

魯冠球的財富故事早已廣為人知。

但最值得記取的,除了他的諸多商戰傳奇、第一,更是他在每一個重要的企業發展節點,都能“踩對點”,實現與時代節拍的共舞。

與他同期的那些過早凋零的風雲人物相比較,完整經歷計劃經濟鐵桶陣、有條件引入市場經濟因數和建立市場經濟三個階段的魯冠球,面對不同時期的政策調整,面對從短缺經濟到過剩經濟的不同市場風險,總是能做出最優選擇,

這本身就是比財富故事更吸引人的傳奇。

擁有多少財富,當然是一個企業家是否成功的標準,但長遠看,擁有對形勢的判斷力則是一個更核心的標準。這對老一代的中國企業家適用,對新生代的中國企業家同樣適用。

魯冠球創富為什麼總能“踩對點”?

1.“捆住雙手,獲得自由”

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賦予企業經營的自主權,但在現代企業制度遠未建立起來的時候,企業性質都是集體或國有性質的,

企業家要得到經營自主權勢必遭遇與體制的碰撞。

魯冠球在處理與體制碰撞環節做得極其明智。

這可以從萬向的三次制度變革中看出來。1983年,魯冠球以自家自留地裡的苗木為抵押,承包了工廠。所有資產的50%歸企業所有,50%歸鄉政府所有,鄉政府不參加企業利潤分配,企業以銷售額的20%作為管理費上繳給鄉政府,並作為銷售費用計入成本。

這樣,避免了承包企業可能引發的體制變動,

同時實現了對企業的控制。

1984年,魯冠球以企業名義打報告,要求實行股份制,沒批准,他就土法上馬,搞內部職工入股。在保證員工積極性的同時再次避免了陷入政策灰色地帶。

1992年新一輪改革大潮湧動,魯冠球把“總廠制”結構變為“集團式”結構,通過資產清晰的方式剪斷了企業同當地鎮政府模糊不清的產權關係。

萬向從此輕裝上陣。“捆住雙手,獲得自由”,是那個時代成功的企業家主動適應、改善外部環境的重要手段。這個素質,同時期的成功企業家同樣具備。

2.做“思維上的紅頂商人”

魯冠球有一個堅持了數十年的習慣,就是看黨報、看新聞聯播。

每天,萬向集團辦公室都要給魯冠球準備3萬多字的閱讀材料。在今天來看這或許老派。但魯冠球保持這個習慣的目的不是要接近權力,而是接近政治,保持對政策乃至政策表述的高敏感度。

正如他自己所說:“企業要遠離政治權力,但不能沒有政治覺悟”。這一說法聽起來有點像莫衷一是,但確實是他的親身體會——魯冠球和萬向之所以選定汽車零配件為主業,就來源於《人民日報》的一篇報導。

魯冠球。新京報記者鄭道森攝

實際上,除非天真的沙龍派,無論是處在哪種市場形態下的企業家,都會承認,政治引領市場引領企業,是企業生長的現實土壤。對企業家來說,依據現實制訂、調整企業發展策略,比沙龍裡的思想爭論更重要。

與熱衷於當“紅頂商人”的企業經營者相比,魯冠球更像是“思維上的紅頂商人”。他志在將企業經營策略與政治走向相匹配。這就保證了企業面對宏觀政策轉向時能夠理性決策,面對權力的誘惑、干擾時守住邊界,建立起相對清晰的政商關係。

魯冠球的這個素質,在宣導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今天,對新一代企業家也不無啟示。

3.當最能堅持的“扁頭”

外地人常稱浙江人為“扁頭”,意為能鑽營。這不是個貶義詞。今天,魯冠球和萬向被稱為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全球領袖”,市占率全球領先,就是因為在汽車零部件領域,他們是最能堅持的“扁頭”。

為此,他們已經堅持了37年。不做超過企業能力的事,不把事業做到企業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地步,這是魯冠球的商業哲學。看似簡單,但能做到這一點很難。

特別是,在萬向進入資本市場,控股、參股二十多家上市公司後,有平均利潤率更高的行業可以進入,有更快的錢可能掙,但魯冠球堅持把汽車零部件和電動車整車製造作為企業主業。

電動車製造,魯冠球從1999年開始就燒錢,迄今燒了18年,仍看不到回報前景,甚至影響上市公司財報,但魯冠球初心不改,並把電動車整車製造的使命傳給了下一代。在企業講求“財技”的時代,這種做法大概稱得上“傻”,但“傻”的背後,是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的穩定,是與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的契合。

新一代企業家,同樣需要這種“扁頭”精神和“傻”。

激蕩歲月裡,魯冠球總能“踩對點”的事例還很多,體現出的特質也還有很多。總的來看,以魯冠球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企業家,之所以成為常青樹,源於他們具有這麼幾個共性:

能夠將群體發展目標和個人財富目標結合起來,能夠將政策調整與企業戰略結合起來,有鮮明的實幹家氣質和與時代同向的使命感。

這些特質,讓他們能夠規避政策和市場風險,能夠成為推動中國企業、中國經濟變革的實踐者。

今天,我們追憶魯冠球,同時也是希望尋找到他們之所以成功的內在密碼,尋找到中國當代企業家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積累起來的經驗。

對於新轉型時代的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來說,激蕩歲月還沒有過去;魯冠球等先行者們的人生故事和價值尺度,也遠沒有過期。

編輯:與歸 實習生:純潔 大雄 校對:王心

獲得自由”,是那個時代成功的企業家主動適應、改善外部環境的重要手段。這個素質,同時期的成功企業家同樣具備。

2.做“思維上的紅頂商人”

魯冠球有一個堅持了數十年的習慣,就是看黨報、看新聞聯播。

每天,萬向集團辦公室都要給魯冠球準備3萬多字的閱讀材料。在今天來看這或許老派。但魯冠球保持這個習慣的目的不是要接近權力,而是接近政治,保持對政策乃至政策表述的高敏感度。

正如他自己所說:“企業要遠離政治權力,但不能沒有政治覺悟”。這一說法聽起來有點像莫衷一是,但確實是他的親身體會——魯冠球和萬向之所以選定汽車零配件為主業,就來源於《人民日報》的一篇報導。

魯冠球。新京報記者鄭道森攝

實際上,除非天真的沙龍派,無論是處在哪種市場形態下的企業家,都會承認,政治引領市場引領企業,是企業生長的現實土壤。對企業家來說,依據現實制訂、調整企業發展策略,比沙龍裡的思想爭論更重要。

與熱衷於當“紅頂商人”的企業經營者相比,魯冠球更像是“思維上的紅頂商人”。他志在將企業經營策略與政治走向相匹配。這就保證了企業面對宏觀政策轉向時能夠理性決策,面對權力的誘惑、干擾時守住邊界,建立起相對清晰的政商關係。

魯冠球的這個素質,在宣導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今天,對新一代企業家也不無啟示。

3.當最能堅持的“扁頭”

外地人常稱浙江人為“扁頭”,意為能鑽營。這不是個貶義詞。今天,魯冠球和萬向被稱為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全球領袖”,市占率全球領先,就是因為在汽車零部件領域,他們是最能堅持的“扁頭”。

為此,他們已經堅持了37年。不做超過企業能力的事,不把事業做到企業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地步,這是魯冠球的商業哲學。看似簡單,但能做到這一點很難。

特別是,在萬向進入資本市場,控股、參股二十多家上市公司後,有平均利潤率更高的行業可以進入,有更快的錢可能掙,但魯冠球堅持把汽車零部件和電動車整車製造作為企業主業。

電動車製造,魯冠球從1999年開始就燒錢,迄今燒了18年,仍看不到回報前景,甚至影響上市公司財報,但魯冠球初心不改,並把電動車整車製造的使命傳給了下一代。在企業講求“財技”的時代,這種做法大概稱得上“傻”,但“傻”的背後,是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的穩定,是與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的契合。

新一代企業家,同樣需要這種“扁頭”精神和“傻”。

激蕩歲月裡,魯冠球總能“踩對點”的事例還很多,體現出的特質也還有很多。總的來看,以魯冠球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企業家,之所以成為常青樹,源於他們具有這麼幾個共性:

能夠將群體發展目標和個人財富目標結合起來,能夠將政策調整與企業戰略結合起來,有鮮明的實幹家氣質和與時代同向的使命感。

這些特質,讓他們能夠規避政策和市場風險,能夠成為推動中國企業、中國經濟變革的實踐者。

今天,我們追憶魯冠球,同時也是希望尋找到他們之所以成功的內在密碼,尋找到中國當代企業家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積累起來的經驗。

對於新轉型時代的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來說,激蕩歲月還沒有過去;魯冠球等先行者們的人生故事和價值尺度,也遠沒有過期。

編輯:與歸 實習生:純潔 大雄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