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是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在日常生活中或電視情節裡,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發問:“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一個?”你我都是“苦命人”,“苦命人”何苦為難“苦命人”?你到底想要做什麼?

每當我們聽到“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balabala…”的時候,通常只要對方一開口,我們就能感覺到陣陣寒意,甚至可以順著血管流遍全身,至於後面是什麼話題,往往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尤其是當這句話是出自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人或一位醫生(2333…)的時候。

而且這句話之後經常會跟著另外一個問題: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有一項研究說,大多數人(消息接收者)可能都會選擇先聽壞消息。但同時也發現,如果決定權留給消息提供者,情況就不一定了,消息提供者在傳遞“好壞”消息的時候往往沒有傾向性。

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心理學家安吉拉·萊格(Angela Legg)和凱特·斯威尼(Kate Sweeny)決定回答這個古老的問題,看看消息提供者通常是想先公佈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最後,他們發現消息的公佈順序,也就是“先好後壞”還是“先壞後好”,可能也會改變消息接收者對消息的感覺。他們的這項研究被發佈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公報》(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

科學家讓121名大學生成對進入實驗室參與研究。由研究人員為每對隨機分配消息發佈者和消息接收者,每個人在之前都不知道他的夥伴是誰。在研究開始之前,研究人員對每個學生進行了性格測試,

旨在評估每個人的大五類人格特徵(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嚴謹性、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與神經質人格特質。測試結束幾分鐘之後,一位實驗者進來,告訴學生們他們的測試結果得分已經出來了,而對於這個結果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例如,某位學生可能在測試中表現出很強的領導能力,但是這個人同時也很自私。

而實際上,對於這個測試,研究人員並沒有進行評分,學生根本就得不到真正所謂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他們只是必須從虛構的好消息和壞消息中進行選擇。對於消息接收者,研究人員會詢問他們首先想要接收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以及為什麼,對於消息接收者,研究中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接收消息。對於消息提供者,研究人員會告訴他們需要告訴給接收者的性格測試的結果,同時會詢問他們首先要告訴消息接收者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以及為什麼。

研究結果證實,我們真的很喜歡先得到壞消息。在測試中,有78%的消息接收者表示首先想要聽到壞消息,這與之前的研究一致。然後並不是你想先聽到壞消息就能從消息提供者那裡得到壞消息:54~68%的消息提供者喜歡先說好消息。而當消息提供者被提示要對接收者表示同情的話,比如“你要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立場上”,那麼消息傳遞者首先說出壞消息的可能性就會增大,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大(雖然表現出統計顯著性),情況往往是消息接收者想首先知道壞消息,而消息傳遞者並不打算這樣做。

然而,先聽到壞消息會有什麼影響嗎?Legg和Sweeney又做了第三組實驗,沒有對消息的傳遞順序進行干預,第三組學生中,有的學生首先得到的是好消息,有的首先得到的是壞消息。這樣,在所有學生得到消息之後,對其擔心程度進行評估。實驗結果就是,所有參與者都表現出過多的擔心,與傳遞消息的順序無關。而事實則證明,苦盡甘來:接收壞消息的學生比那些先收到好消息的學生在最後不那麼容易表現出過度的擔心。

所以說,也許在有很多消息要通知別人的時候,先把壞消息說出來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這也要看是什麼樣的壞消息,畢竟,做性格測試實驗中測試到了自私衝動的性格僅僅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消息,而如果說壞消息是癌症,那就要另當別論了,有些類型的壞消息的影響可以完全超出控制。

當然,Legg和Sweeney在做實驗的時候,雖然說學生都是成對進行分組的,但是他們之前並不認識彼此,而這個因素也可能會影響到他們提供或接收資訊的方式。如果我們是從一個我們認識的人或我們信任的人那裡接收消息,我們可能就會有其他方式的選擇了。畢竟對於陌生人,我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戒備心,先知曉壞消息,我們更可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建設。

所以,壞消息當先:更多人在聽取消息的時候,首先要得到壞消息,起碼周圍78%的人更傾向於先得到壞消息,當然這個結果也不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消息,只是對大部分日常資訊而言。作為一個好奇心不怕殺死貓的年輕人,小編其實很想知道為什麼我們都想先知道壞消息,只是簡單的,這人啊,就是容易“jian”嗎?而對於這個問題,Legg和Sweeney的研究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結果,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大(雖然表現出統計顯著性),情況往往是消息接收者想首先知道壞消息,而消息傳遞者並不打算這樣做。

然而,先聽到壞消息會有什麼影響嗎?Legg和Sweeney又做了第三組實驗,沒有對消息的傳遞順序進行干預,第三組學生中,有的學生首先得到的是好消息,有的首先得到的是壞消息。這樣,在所有學生得到消息之後,對其擔心程度進行評估。實驗結果就是,所有參與者都表現出過多的擔心,與傳遞消息的順序無關。而事實則證明,苦盡甘來:接收壞消息的學生比那些先收到好消息的學生在最後不那麼容易表現出過度的擔心。

所以說,也許在有很多消息要通知別人的時候,先把壞消息說出來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這也要看是什麼樣的壞消息,畢竟,做性格測試實驗中測試到了自私衝動的性格僅僅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消息,而如果說壞消息是癌症,那就要另當別論了,有些類型的壞消息的影響可以完全超出控制。

當然,Legg和Sweeney在做實驗的時候,雖然說學生都是成對進行分組的,但是他們之前並不認識彼此,而這個因素也可能會影響到他們提供或接收資訊的方式。如果我們是從一個我們認識的人或我們信任的人那裡接收消息,我們可能就會有其他方式的選擇了。畢竟對於陌生人,我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戒備心,先知曉壞消息,我們更可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建設。

所以,壞消息當先:更多人在聽取消息的時候,首先要得到壞消息,起碼周圍78%的人更傾向於先得到壞消息,當然這個結果也不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消息,只是對大部分日常資訊而言。作為一個好奇心不怕殺死貓的年輕人,小編其實很想知道為什麼我們都想先知道壞消息,只是簡單的,這人啊,就是容易“jian”嗎?而對於這個問題,Legg和Sweeney的研究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結果,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