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公務員熱的真問題:有多少人進來,又有多少人離開?

公務員熱的真問題華說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小滿暖洋洋,

鋤麥種雜糧”、“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四季往替,田間的勞作也應著時令而變化,年復一年輪回不已。農事如此,人事其實亦如此。如同春種秋收一般,社會的輿論,也有自己的“四季歌”,時間一到,那些當令的話題便會準時准點地在人們面前展開。譬如說,一年一度的“國考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新一季的公務員考試已然啟動,應時應景,無疑是談論這一話題的最佳“時間視窗”。

此刻的現在,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3年度公務員招考網上報名已經結束。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公告,截至10月24日18:00,共有138.3萬人通過資格審查,還有14.3萬人正由招錄機關進行資格審查。兩者相加,意味著參與本次公務員考試報名的人數首次突破了150萬。據稱,最搶手的職位招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411:1!“國考熱”之熱度,令人歎為觀止。

在此次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刷新歷史紀錄的前幾天,

發生於哈爾濱的一樁新聞,對輿論神經的刺激,比之“國考熱有過之而無不及。該市環衛系統前些日子面向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員工,按照計畫,招錄人數為457人,分別是307名汽車駕駛員、30名汽車維修員和120名清潔員。主事者最初的期望值,是報名者在1000人左右。然而大大出乎人們意料,報名者竟然達到了11539人,最終資格審核通過並繳費亦高達7186人。
報名者中,近半數為本科學歷,而且還有29名碩士。

有了哈爾濱環衛崗位萬人爭搶這一碗酒墊底,公務員熱顯然根本不值得一驚一乍了。因為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借用通行的大白話說,“掃馬路的”都有這麼多人來競爭,更何況是“坐辦公室的”?“鐵飯碗”都有這麼多人來爭奪,更何況是“金飯碗”?

不錯,本年度公務員招錄的崗位,與往年相比更為艱苦一些:一半崗位都標明“常年出差”或者“職位需要常值夜班”、“條件艱苦,

適合男性”,以及“能夠堅持節假日加班”等類似附加條件。譬如說,在歷次國考中招錄人數較多的國稅系統相關職位中,“國家級貧困縣”、“欠發達地區”、“不提供宿舍”、“本單位最低服務期五年”等備註比比皆是。也因為如此,網友戲謔地將其稱之為“史上最苦的金飯碗”。但即便是加了“史上最苦”這個首碼,它終究還是“金飯碗”!,相比於“鐵飯碗”、“泥飯碗”,
其擁有的強大的“萬有引力”,非後者所能望其項背也。

公務員何以是“金飯碗”?簡而言之,這飯碗的“含金量”源自兩個層面。其一是公務員是“官家人”。人所皆知,“學而優則仕”,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官,居於社會階層金字塔的頂端,在“士農工商”之上。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們,雖然最初只是一個基層的工作人員,但終究是整個官僚體系中的一分子,在一般百姓心目中,就是“做官的”。 其社會地位、職業聲望等非金錢收入的“含金量”,相比其他職業要高;其二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和待遇。公務員職業穩定,除了較高的薪金收入之外,還有大量的包括住房、養老、醫療在內的眾多豐厚福利,其“含金量”遠優於其他的職業。

如是之情形下,指責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沒有理想和追求、缺乏闖勁,倘非“迂闊而不知事情”,便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一份是穩定,待遇福利高,且具有社會地位的職業,一份是辛苦但收入和前途未蔔的職業,你選哪一個?傻子都知道,當然是前者。這是“經濟人”的本性使然。倘若真想讓“國考熱”降溫,所要做的,不是批評年輕人趨於安穩和保守,缺乏拼搏開拓精神,而是應當著力于降低公務員這一 “金飯碗”的“含金量”或者說成色。當這“金飯碗”的“含金量”大幅消減之後,當下趨之若鶩的一幕自然會隨風而去。自然,這取決於改革者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明乎此,便不難明白,當下公務員熱的問題,在彼而不在此: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再多,終究只是一小部分,最終能夠成為公務員的更是少之又少,他們也並不能代表中國青年的全部。因為“國考熱”而憤慨于當代青年精神之不振,並憂慮于中國之未來和前途,無疑是過於的多愁善感和憂國憂民了。那麼,當下公務員熱的真正問題又在哪裡?在這裡:我們只見每年有大量新公務員進入,卻無從得知每年離開公務員隊伍的人數。

從每年的公務員招考公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年來公務員的招考數量在不斷增長:從2003年的 5400人起步,一路增長,到2013年達到了20873人,招考人數增長了將近4倍。而這,僅僅只是“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招錄的公務員!如果加上各個省、市、自治區政府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每年招錄的公務員,再加上通過其他途徑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員,則每年公務員隊伍的新增數量,顯然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問題是,每年因為正常的離退休、辭職、跳槽以及不正常的開除而離開公務員隊伍的人數是多少?沒有公開的政府公告和新聞報導,人們無從得知。而這,恰恰是利益攸關的大問題:因為倘若公務員所進大於所出,則分明地顯示著政府規模在不斷膨脹。而“大政府”的出現,一方面意味著維持政府運作需要更多的稅收,也就意味著每一個納稅人需要繳納更多的稅收;另一方面也表明著政府插手了太多的事務,管了它太多不該管的事情,所以總覺得人手不夠。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理論和事實都說得清楚不過,其對經濟發展和運作的不利影響,“後果很嚴重”。

什麼時候,像每年發佈的公務員招考公告一樣,能夠有一份公開發表的統計公務員離職人數的報告?

2012/10/30

附錄

2003年-2012年的報考及錄用人數,

年份 招考職位 招錄人數 審核通過 參考人數 最終比例

2012 10486 17941 130萬 96萬 53:1

2011 9763 15290 141.5萬 90.2萬 59∶1

2010 9275 15526 144.3萬 92.7萬 59∶1

2009 7556 13566 105.2萬 77.5萬 58∶1

2008 6691 13787 80萬 64萬 46∶1

2007 6361 12724 74萬 53.5萬 42∶1

2006 6053 10282 54萬 50萬 48.6:1

2005 5456 8271 31萬 29萬 35∶1

2004 4036 7572 18.2萬 12萬 15∶1

2003 5400 5475 12.5萬 87609 16∶1

來源 :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就是“做官的”。 其社會地位、職業聲望等非金錢收入的“含金量”,相比其他職業要高;其二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和待遇。公務員職業穩定,除了較高的薪金收入之外,還有大量的包括住房、養老、醫療在內的眾多豐厚福利,其“含金量”遠優於其他的職業。

如是之情形下,指責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沒有理想和追求、缺乏闖勁,倘非“迂闊而不知事情”,便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一份是穩定,待遇福利高,且具有社會地位的職業,一份是辛苦但收入和前途未蔔的職業,你選哪一個?傻子都知道,當然是前者。這是“經濟人”的本性使然。倘若真想讓“國考熱”降溫,所要做的,不是批評年輕人趨於安穩和保守,缺乏拼搏開拓精神,而是應當著力于降低公務員這一 “金飯碗”的“含金量”或者說成色。當這“金飯碗”的“含金量”大幅消減之後,當下趨之若鶩的一幕自然會隨風而去。自然,這取決於改革者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明乎此,便不難明白,當下公務員熱的問題,在彼而不在此: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再多,終究只是一小部分,最終能夠成為公務員的更是少之又少,他們也並不能代表中國青年的全部。因為“國考熱”而憤慨于當代青年精神之不振,並憂慮于中國之未來和前途,無疑是過於的多愁善感和憂國憂民了。那麼,當下公務員熱的真正問題又在哪裡?在這裡:我們只見每年有大量新公務員進入,卻無從得知每年離開公務員隊伍的人數。

從每年的公務員招考公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年來公務員的招考數量在不斷增長:從2003年的 5400人起步,一路增長,到2013年達到了20873人,招考人數增長了將近4倍。而這,僅僅只是“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招錄的公務員!如果加上各個省、市、自治區政府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每年招錄的公務員,再加上通過其他途徑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員,則每年公務員隊伍的新增數量,顯然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問題是,每年因為正常的離退休、辭職、跳槽以及不正常的開除而離開公務員隊伍的人數是多少?沒有公開的政府公告和新聞報導,人們無從得知。而這,恰恰是利益攸關的大問題:因為倘若公務員所進大於所出,則分明地顯示著政府規模在不斷膨脹。而“大政府”的出現,一方面意味著維持政府運作需要更多的稅收,也就意味著每一個納稅人需要繳納更多的稅收;另一方面也表明著政府插手了太多的事務,管了它太多不該管的事情,所以總覺得人手不夠。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理論和事實都說得清楚不過,其對經濟發展和運作的不利影響,“後果很嚴重”。

什麼時候,像每年發佈的公務員招考公告一樣,能夠有一份公開發表的統計公務員離職人數的報告?

2012/10/30

附錄

2003年-2012年的報考及錄用人數,

年份 招考職位 招錄人數 審核通過 參考人數 最終比例

2012 10486 17941 130萬 96萬 53:1

2011 9763 15290 141.5萬 90.2萬 59∶1

2010 9275 15526 144.3萬 92.7萬 59∶1

2009 7556 13566 105.2萬 77.5萬 58∶1

2008 6691 13787 80萬 64萬 46∶1

2007 6361 12724 74萬 53.5萬 42∶1

2006 6053 10282 54萬 50萬 48.6:1

2005 5456 8271 31萬 29萬 35∶1

2004 4036 7572 18.2萬 12萬 15∶1

2003 5400 5475 12.5萬 87609 16∶1

來源 :國家公務員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