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教會孩子說這個字,孩子長大後會吃虧

不懂得說不的孩子,是不快樂的,家長們都會擔心,這樣都孩子長大後還很有可能會吃虧。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學會說不呢?

不會拒絕的孩子,會將那份本應不該自己來承受的情緒變成自己的心理的負擔,

而這種負擔會不斷發酵,成為日後各種問題的溫床。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把教會孩子說不, 還要把說不的權利交還給孩子。

為什麼我家寶寶不會拒絕?

越是小的寶寶,越是沒有拒絕別人的經驗和技巧。

其次,在日常教育中,

很多家長過分在乎禮貌與美德,不會刻意教孩子如何拒絕,最後發現孩子乖巧又懂事,卻連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無法開口拒絕。

比如說你是姐姐,要讓著點弟弟,在這樣的話語環境裡,心理就有了道德負擔。

另外,大一點的寶寶,可能會害怕因為拒絕失去玩伴而落單。

還有的時候,真遇到衝突性場合,拒絕的話又常常由爸媽代為說出口了,缺少了鍛煉的機會。

久而久之,再去教孩子要勇敢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

孩子最後也會以我不敢、我不會、媽媽你幫我說、沒事兒,我覺得沒什麼等等藉口搪塞而不去做。

如何教會孩子說不?

1. 讓孩子發現自己的真實感受

拒絕別人的第一步往往是要教會孩子發現自己的真實感受。

例如,有的孩子總是會被「借」東西,而孩子自己心裡介意卻不敢說出口,這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肯定情緒—澄清感受—尋找方法—積極嘗試—鼓勵肯定。

肯定情緒

今天又有小朋友問你借鉛筆,你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是嗎?

嗯,我有點害怕。

澄清感受

嗯,媽媽看出來你有點害怕,但我也看出來你不希望自己心愛的鉛筆再離開自己了,對嗎?

是的,我不想我的鉛筆再被他拿走了,這是我最喜歡的鉛筆!

尋找方法

那媽媽告訴你一個方法來幫你解決問題好嗎?

好的,但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害怕。

積極嘗試

沒關係,媽媽知道你會害怕,你只需要明天試試這樣做……

如果你害怕不敢說了,也可以不說,然後找到老師,把這些話告訴老師,好嗎?

最後在孩子行動後,給予肯定

進階挑戰,如果爸媽可以再多肯定一點他的品質,或者告訴他這樣就是很合理或得體的拒絕別人的話,

相信孩子會更快的學會如何得體恰當的拒絕別人。

適時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尋求外界幫助來處理情緒上的不適應,比如讓老師幫忙。

重點在於首先攻克情緒的不適感。

如果,你的孩子是因為缺乏拒絕別人的技巧,爸媽則可以:肯定情緒——澄清感受—積極尋找方法—家庭演練。

針對于缺乏技巧的孩子,您還可以在家裡和孩子進行情境的模擬,讓孩子能夠掌握這一個拒絕技巧或者是話術。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演的過程中一定要記住你需要重演的是對技巧的演練,而不是逼真地重演那種情緒環境。

2. 與其婉約不如直接

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不能借給你。

上次我借給你的東西都玩壞了,這次我不想再借給你了。

有時,有些孩子臉皮薄,不願意或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時,不如教孩子直接說出拒絕的理由。

當然,通常這種情景是雙方都能認可的原因,但要告訴寶寶,直接的回絕並不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地說一些傷人的話。

3. 學會商量,能化解很多問題

我現在還沒有玩好,再過半個小時可以嗎?

教孩子學會商量著解決問題,用商量的口吻去拒絕。

4. 學會延遲答應別人的請求

我再考慮考慮。

再等我看看。

我能不能想想看後再告訴你?

現在還不可以,能不能改天呢?

別人的請求不一定要馬上答應。

實際上,寶寶從推遲答應別人要求的過程中,也能學會理解他人意圖,間接培養了寶寶的情商。

5. 讓孩子自己完成說不的動作

很多孩子其實已具備能夠獨立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所以父母沒有必要再幫助孩子包辦代替,替孩子去解決問題。

即便是孩子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向家長來尋求幫助,家長也應該是以引導為主,幫助為輔,鼓勵孩子獨立完成。

學會拒絕

能幫孩子更好地認知自我

每一次說不,實際上都是孩子對自己邊界感的一次描繪與界定。

說不,孩子能夠樹立自尊,甚至幫他們學會自我保護。

對於 1~2 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正通過玩具是我的、這個地方是我的這樣的聲明建立起自己對物品、空間的所有權界限。

對於年齡更大的一點的孩子來說,學會拒絕能幫助孩子建立起來對自我的感受,寶寶可以通過自己做主來學會自尊自愛。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界限感,這是擁有健康自尊的前提。

學會說 不 ,能讓孩子不會粗暴地認為所有自己喜歡的都得歸自己所有,也不會卑微地認為自己的所有東西都應該被拿出來分享,既不會去強求別人要做到全部,也不會委屈自己要答應所有。

而這一切最初都源于孩子學會拒絕後,建立起的邊界清晰的自我感。

不止是孩子,很多人在成年後都不知如何開口去拒絕一件事。

所以,倒不如現在就慢慢教孩子學會拒絕,讓寶寶樹立自尊,更快樂地度過童年。

針對于缺乏技巧的孩子,您還可以在家裡和孩子進行情境的模擬,讓孩子能夠掌握這一個拒絕技巧或者是話術。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演的過程中一定要記住你需要重演的是對技巧的演練,而不是逼真地重演那種情緒環境。

2. 與其婉約不如直接

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不能借給你。

上次我借給你的東西都玩壞了,這次我不想再借給你了。

有時,有些孩子臉皮薄,不願意或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時,不如教孩子直接說出拒絕的理由。

當然,通常這種情景是雙方都能認可的原因,但要告訴寶寶,直接的回絕並不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地說一些傷人的話。

3. 學會商量,能化解很多問題

我現在還沒有玩好,再過半個小時可以嗎?

教孩子學會商量著解決問題,用商量的口吻去拒絕。

4. 學會延遲答應別人的請求

我再考慮考慮。

再等我看看。

我能不能想想看後再告訴你?

現在還不可以,能不能改天呢?

別人的請求不一定要馬上答應。

實際上,寶寶從推遲答應別人要求的過程中,也能學會理解他人意圖,間接培養了寶寶的情商。

5. 讓孩子自己完成說不的動作

很多孩子其實已具備能夠獨立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所以父母沒有必要再幫助孩子包辦代替,替孩子去解決問題。

即便是孩子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向家長來尋求幫助,家長也應該是以引導為主,幫助為輔,鼓勵孩子獨立完成。

學會拒絕

能幫孩子更好地認知自我

每一次說不,實際上都是孩子對自己邊界感的一次描繪與界定。

說不,孩子能夠樹立自尊,甚至幫他們學會自我保護。

對於 1~2 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正通過玩具是我的、這個地方是我的這樣的聲明建立起自己對物品、空間的所有權界限。

對於年齡更大的一點的孩子來說,學會拒絕能幫助孩子建立起來對自我的感受,寶寶可以通過自己做主來學會自尊自愛。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界限感,這是擁有健康自尊的前提。

學會說 不 ,能讓孩子不會粗暴地認為所有自己喜歡的都得歸自己所有,也不會卑微地認為自己的所有東西都應該被拿出來分享,既不會去強求別人要做到全部,也不會委屈自己要答應所有。

而這一切最初都源于孩子學會拒絕後,建立起的邊界清晰的自我感。

不止是孩子,很多人在成年後都不知如何開口去拒絕一件事。

所以,倒不如現在就慢慢教孩子學會拒絕,讓寶寶樹立自尊,更快樂地度過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