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瘋牛病的流行情況及臨床症狀

瘋牛病,又稱“牛海綿狀腦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危害牛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以潛伏期長,病情逐漸加重,主要表現行為反常、運動失調、輕癱、體重減輕、腦灰質海綿狀水腫和神經元空泡形成為特徵,

終歸死亡。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和《進境動物檢疫疫病名錄》分別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和一類動物檢疫疫病。

本病首次發現於蘇格蘭(1985年),

後波及世界很多國家,如法國、愛爾蘭、加拿大、丹麥、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國。目前公認的是牛食用了污染綿羊癢病或瘋牛病的骨肉粉(高蛋白補充飼料)而發病的。同時,還發現了一些懷疑由於食入了病牛的肉奶產品而被感染的人海綿狀腦病(新型克-雅氏病)患者,人感染後其典型臨床症狀是出現癡呆或神經錯亂、視覺模糊、平衡障礙、肌肉收縮等,患者最終因精神錯亂而死亡,
因而引發了一場震動世界的軒然大波。醫學界還不能在患者活著時確診克雅氏症,主要辦法是在患者死後進行組織解剖,分析患者大腦中是否存在朊病毒。歐盟及美洲、亞洲、非洲等包括我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已先後禁止進口英國的牛及其產品。

流行病學:無論自然感染還是實驗室感染其宿主範圍均較廣。BSE可傳至家貓和虎、豹、獅等多種野生動物,也可傳染給人。患癢病的綿羊、BSE種牛以及帶毒牛是本病的傳染源。動物主要是由於攝入混有患癢病的病羊或患BSE的病牛屍體加工成的骨肉粉而經消化道感染。

BSE一般與性別、品種及遺傳因素無關,但從病例上顯示奶牛發病數高,且以黑白花奶牛病例最多。BSE的平均潛伏期約為5年,

發病牛齡為3-11歲,但多集中在4-6歲青壯年牛,2歲以下和10歲以上的牛很少發生。

臨診症狀:病程一般為14-180d,其臨診症狀不盡相同,多數病例表現出中樞神經系統的臨診症狀。常見病牛煩躁不安,行為反常,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病牛常由於恐懼、狂躁而表現出攻擊性,

共濟失調,步態不穩,常亂踢亂蹬以致摔倒,磨牙,低頭伸頸呈癡呆狀,故俗稱瘋牛病。少數病牛可見頭部和肩部肌肉顫抖和抽搐。發病初期無上述症狀,後期出現強直性痙攣,泌乳減少。耳對稱性活動困難,常一隻伸向前,另一隻向後或保持正常。病牛食欲正常,糞便堅硬,體溫偏高,心搏緩慢(平均50次/分),呼吸頻率增加,體重下降,最後常因極度消瘦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