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途跡|「瀨戶內海漂流記」・波點愛好者的朝聖

日本的三年藝術展,最有名的兩個,一個是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另一個就是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一個在山林田野,一個在海上孤島,都是以自然為背景,跟一般的城市展大不同。

以瀨戶內海島嶼群為舞臺所舉辦的當代國際藝術節,已成為直島每隔三年遊客數大漲的關鍵原因,2013年那一屆更是突破了70萬,最近5年,即便是沒有藝術節的年份,遊客數量也會在40萬人以上。但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抵達直島的海上交通運輸仍然無法充分應對如此數量的客流,有限的運送方式至少保障了一件事:“讓直島的餐廳、商店、民宿都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營運的水準上”,
這似乎是日本各地發展專案機構的共識——沒有那麼躍進,或許才是剛剛好。

去過淑女般安靜的豐島,第二天,我們不敢賴床,迎著早間的小雨,向直島出發。仍然從宇野港乘船,也就二十分鐘的時長。仍舊是大而穩的慢船,但不同的,是船身竟然佈滿大小不一的紅色波點裝飾。

我們一家人站在碼頭上愣愣地看著紅波點大船慢慢駛出港口,向遠方海面漸行漸遠。“媽咪你看,

大瓢蟲!”還沒回過神來,就聽見小朋友的驚呼。回過頭,便撞見那顆久違的紅色黑波點南瓜,說是久違,因為它曾出現在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官方指南書封面上。這顆草間彌生創作的大南瓜,四周留有大小不一的孔洞,可以探頭望見南瓜內裡的世界,黑色閃爍著彩色光點的小宇宙,它真的仿佛一隻巨大瓢蟲,飛落在直島的港口碼頭上,為直島乃至香川縣吸引著海外遊客,
也創造著諸多有趣的藝術話題。

因為小雨,我們從碼頭遊客中心借了把兒童用傘給小朋友,那是小小的一支透明傘,卻佈滿了明黃色的圓點點。小孩子開心地舉著,去看一輛停泊在碼頭邊、經改造過的大眾復古風小貨車。然而短短半個小時,我們看到不同角落、不同底色的汽車車身上都有被附加的圓點裝飾,

就連碼頭客運站接送乘客去往各處的島上公共巴士,也周身滿是黃藍相間的圓點,點滴趣妙間,也一下子打破了陰雨天沉悶的氣氛。

老爺爺擔當司機的島上小巴士,每一次停靠間的開門與關門,都有篤定的月臺介紹,若遇見遠處跑來的乘客,也無疑是沉默與堅定的等待,一切都不慌張、不追趕。路邊飛逝的風景,多是好看有設計感的建築,偶爾車子穿梭在窄路上,也看得到古樸風味的老宅子,經了歲月的木色民居,掛著花色圖案考究的一簾簾布幔。

車子還未到站,就遠遠看到“赤南瓜”的指引牌字樣,我們下了車,空曠的花園沙灘上,四下無人。在海天之間,這個帶有草間彌生典型設計風格——大小不一黑色圓點組合的大型黃色南瓜靜靜坐在伸向海面的碼頭棧橋上。關於直島上這顆南瓜,有人談論著:“你知道嗎?這個南瓜曾被颱風吹走過。後來還是當地漁民發現它漂在海上,把它救了回來。如今,只要是颱風天,島上的人就會把它運走藏好,等天晴再放回來。”

坐在海邊的赤南瓜旁,一邊看烏雲翻滾一邊思考人生,是什麼樣的感受呢?樂此不疲地來到自己曾經翻看過的畫片裡,我們因此也變成了風景。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過程中,究竟找到了什麼,是人云亦云的目的地景觀,還是不斷求索的自己?我們激動地拍下這顆南瓜由遠及近地樣子,拍下它的線條輪廓,也恨不得拍下它每一個大小不一的波點分佈。它更像是一個鈴鐺,我們尋找、抵達、觸摸、膜拜,最終在心中敲響它,聲音漸漸熄滅的時候,這個念想就熄滅了,它便是wish list上的一個紅色的對勾。我們享受旅行,不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享受著自己設定的“已完成”。

在距離赤南瓜不遠的小山坡上,是一間藝術品商店兼café,我們走進去取暖,順便選有趣的波點伴手禮。忽然小朋友從身後拉著我很緊張地說:“爸爸媽媽,我發現那邊有一個怪奶奶……”跟著她走到書架盡頭的拐角處,看到厚厚一個大開本,封面是紅頭髮的草間彌生,安靜的環境裡,還是不能笑出聲!

這間藝術品店連接著大名鼎鼎的當代藝術美術館Benesse House,那也是提供住宿的酒店。和我們同搭飛機的女孩子說,為了能訂到這間酒店,已經等了一年多的時間。它不定期地在直島推出各種企劃展覽,那場名為“Out of Bonds”的展覽具有旗幟意義,它邀請藝術家走出美術館,在戶外展出裝置並留存下來。再後來,安藤忠雄設計了橢圓形概念地Benesse House Oval,這是個為了適應更多住宿需求,包含6間海景房的酒店新館,也只針對投宿客人開放。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意識到當天正是週一,是島上所有美術館都閉館的日子……。

一家人慢慢走過滿是藝術家趣味雕塑的花園,雨絲滴滴答敲在傘布上,遠處的海浪聲清清淺淺,坐在小車站的老屋簷下面,忽而看到島上巴士從面前悠悠開過,駛向山的深處。隨著車身慢慢遠去的還有我們計畫表上的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ANDO美術館……。

無言中,想起一位朋友談論其在地中美術館的觀展經歷:“我進入那個open sky的空間,一個巨大的天井,只有純白、深灰兩種顏色,我仿佛身處於白色煙囪的底部。抬頭仰望井口,白雲極為緩慢地從頭頂飄過,必須要死死盯住它才能感知其移動。星球靜謐,光線清澈明亮,然而目力所及之處僅有窄窄的一方天空。奇怪的是,這個天井雖然空如囚室,一旦坐下卻再也不想起身,時間的流速減緩,令人神思恍惚癡癡傻傻。我猜,這裡是存放靈魂之地。生前死後,路過此處,靜坐等待另一個世界的班車。”

靜坐等待另一個世界的班車,不正是我們此刻的狀態嗎!眼看著雨停了,我們站起身,沿著海岸線慢慢走,看到有停下來的接客巴士,便跳上去,也管不了它究竟開往哪裡。想起我們所住的民宿主理人YUKI也在直島上經營一間咖啡店,問了巴士上的老爺爺司機,他引導我們在我提供的卡片位址附近下車,就這樣,我們來到一條滿是咖啡色宅院的街道。尋到店面,掀開花布門簾,雖然YUKI不在,我們卻在這裡瞭解到了直島“家· 項目”——直島是一座居民不足4000人的小島,也曾經一度衰落,正因如此,一些古民居年久失修,隨著居民減少逐漸變成空屋,當地政府也沒有什麼保護歷史建築的條例與規範。“家·項目”就是在這段時間誕生的想法。方案並不複雜,Benesse集團出面買下那些廢舊古民居,然後將它們改造成展示藝術品的空間。日本當代藝術家宮島達男改造完成了第一個“家·項目”——角屋,它原本是兩百多年前的一幢老房子,上漆、房瓦、板牆都用了島上傳統的技法,一些島民也參與了這個專案的重建。隨後安藤忠雄設計了第二個“家·專案”——在位於居住區南部的寺廟遺跡上重建一座南寺,如今它成為島上另一個頗有特色的藝術展示空間。緊接著,攝影師杉本博司也參與進來,他設計重修了島上的“護王神社”——與此前的專案不同,這是當地居民主動要求重建的專案。如今僅在直島,“家·項目”就有7處,作為一個與當地居民友好共生的藝術專案,這個模式也複製到了瀨戶內海另一座島嶼犬島上。

走出店鋪,拐出巷子,是一方豁然開朗的碼頭,有大叔靠著灰色水泥長牆抽煙釣魚,順著泊船碼頭小小的售票視窗望過去,是一幢大泡泡建築物,泡泡層層疊疊的,仿佛還在不斷變換衍生開來。小朋友再次歡呼起來:“哇,爸爸媽媽,那個大泡泡會被風吹滅的……”。心裡正竊喜著遇見了一方藝術系空間,走進去“探秘”才發現那是一間駐車場,附帶有一方長凳的小小隱蔽房間,是為了讓乘船的客人避風歇腳。我們一家人繞著大泡泡奔跑了三圈,讚歎於它的奇妙,在海天之間,它仿佛比草間彌生的赤南瓜更實用、更有趣、更神秘、更值得多看幾眼,多琢磨幾個回合。

日落之前,來到啟程的碼頭等回程的船,給小朋友買一支北海道霜淇淋,便望見那架“直島小提琴”,藤本壯介的裝置作品,在山腳下、在老式民居前、在海的那邊。白色金屬網片拼接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這件作品一個個外立面,通過中間的鏤空,拍攝裡面穿梭的人,透露時光凝結的外太空氣質。每當夜晚降臨的時候,它也變身,在周圍燈光的照耀下仿若一顆大鑽石。

這一系列的意外之外,讓我們得以忘記自己的旅行計畫表,深入民間街巷,來一場local travel,不複製的旅途才有了跋涉的理由,每每再回想起來,這才是別有深意的wish list。

街燈初亮,與天光晚霞摻雜在一起,回到我們在宇野港的民宿,那間有枯山水庭院的老派和式居所,YUKI和另外兩個女孩兒在暖黃色的廚房裡煮豬排咖喱飯,甜滋滋烘烤的味道彌漫在這個帶閣樓的老房子裡。我們坐在庭前木榻上看遠處人家院中的那株櫻花樹,樹下有野餐飲酒的石台……瀨戶內海的漂流就快要結束了,每天上船下船,一路走來,暖心細瑣不會忘。我更會記得洗澡間裡烘乾機時刻搖晃著的呆萌時光;會記得爬梯子翻進屋子裡幫我們打開反鎖的門的當地女孩兒;會記得和YUKI聊繁瑣旅行線路時她在我記事本上畫下有彩虹裝飾的長途巴士手繪以免我坐錯;會記得小朋友站在暮春庭院裡玩了好久好久的小黃鴨……。

甄 珍 | 跨界媒體人,旅行上癮者,北京土著。婚後和攝影師愛人卡門實現著“每個月都蜜月”的旅行計畫,有孩子也不放棄出行,賣掉房子,三個人一起展開全世界旅居的生活 。

用我們的態度詮釋另一種生活的態度 | 微信:viaTOUR-2016

多是好看有設計感的建築,偶爾車子穿梭在窄路上,也看得到古樸風味的老宅子,經了歲月的木色民居,掛著花色圖案考究的一簾簾布幔。

車子還未到站,就遠遠看到“赤南瓜”的指引牌字樣,我們下了車,空曠的花園沙灘上,四下無人。在海天之間,這個帶有草間彌生典型設計風格——大小不一黑色圓點組合的大型黃色南瓜靜靜坐在伸向海面的碼頭棧橋上。關於直島上這顆南瓜,有人談論著:“你知道嗎?這個南瓜曾被颱風吹走過。後來還是當地漁民發現它漂在海上,把它救了回來。如今,只要是颱風天,島上的人就會把它運走藏好,等天晴再放回來。”

坐在海邊的赤南瓜旁,一邊看烏雲翻滾一邊思考人生,是什麼樣的感受呢?樂此不疲地來到自己曾經翻看過的畫片裡,我們因此也變成了風景。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過程中,究竟找到了什麼,是人云亦云的目的地景觀,還是不斷求索的自己?我們激動地拍下這顆南瓜由遠及近地樣子,拍下它的線條輪廓,也恨不得拍下它每一個大小不一的波點分佈。它更像是一個鈴鐺,我們尋找、抵達、觸摸、膜拜,最終在心中敲響它,聲音漸漸熄滅的時候,這個念想就熄滅了,它便是wish list上的一個紅色的對勾。我們享受旅行,不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享受著自己設定的“已完成”。

在距離赤南瓜不遠的小山坡上,是一間藝術品商店兼café,我們走進去取暖,順便選有趣的波點伴手禮。忽然小朋友從身後拉著我很緊張地說:“爸爸媽媽,我發現那邊有一個怪奶奶……”跟著她走到書架盡頭的拐角處,看到厚厚一個大開本,封面是紅頭髮的草間彌生,安靜的環境裡,還是不能笑出聲!

這間藝術品店連接著大名鼎鼎的當代藝術美術館Benesse House,那也是提供住宿的酒店。和我們同搭飛機的女孩子說,為了能訂到這間酒店,已經等了一年多的時間。它不定期地在直島推出各種企劃展覽,那場名為“Out of Bonds”的展覽具有旗幟意義,它邀請藝術家走出美術館,在戶外展出裝置並留存下來。再後來,安藤忠雄設計了橢圓形概念地Benesse House Oval,這是個為了適應更多住宿需求,包含6間海景房的酒店新館,也只針對投宿客人開放。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意識到當天正是週一,是島上所有美術館都閉館的日子……。

一家人慢慢走過滿是藝術家趣味雕塑的花園,雨絲滴滴答敲在傘布上,遠處的海浪聲清清淺淺,坐在小車站的老屋簷下面,忽而看到島上巴士從面前悠悠開過,駛向山的深處。隨著車身慢慢遠去的還有我們計畫表上的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ANDO美術館……。

無言中,想起一位朋友談論其在地中美術館的觀展經歷:“我進入那個open sky的空間,一個巨大的天井,只有純白、深灰兩種顏色,我仿佛身處於白色煙囪的底部。抬頭仰望井口,白雲極為緩慢地從頭頂飄過,必須要死死盯住它才能感知其移動。星球靜謐,光線清澈明亮,然而目力所及之處僅有窄窄的一方天空。奇怪的是,這個天井雖然空如囚室,一旦坐下卻再也不想起身,時間的流速減緩,令人神思恍惚癡癡傻傻。我猜,這裡是存放靈魂之地。生前死後,路過此處,靜坐等待另一個世界的班車。”

靜坐等待另一個世界的班車,不正是我們此刻的狀態嗎!眼看著雨停了,我們站起身,沿著海岸線慢慢走,看到有停下來的接客巴士,便跳上去,也管不了它究竟開往哪裡。想起我們所住的民宿主理人YUKI也在直島上經營一間咖啡店,問了巴士上的老爺爺司機,他引導我們在我提供的卡片位址附近下車,就這樣,我們來到一條滿是咖啡色宅院的街道。尋到店面,掀開花布門簾,雖然YUKI不在,我們卻在這裡瞭解到了直島“家· 項目”——直島是一座居民不足4000人的小島,也曾經一度衰落,正因如此,一些古民居年久失修,隨著居民減少逐漸變成空屋,當地政府也沒有什麼保護歷史建築的條例與規範。“家·項目”就是在這段時間誕生的想法。方案並不複雜,Benesse集團出面買下那些廢舊古民居,然後將它們改造成展示藝術品的空間。日本當代藝術家宮島達男改造完成了第一個“家·項目”——角屋,它原本是兩百多年前的一幢老房子,上漆、房瓦、板牆都用了島上傳統的技法,一些島民也參與了這個專案的重建。隨後安藤忠雄設計了第二個“家·專案”——在位於居住區南部的寺廟遺跡上重建一座南寺,如今它成為島上另一個頗有特色的藝術展示空間。緊接著,攝影師杉本博司也參與進來,他設計重修了島上的“護王神社”——與此前的專案不同,這是當地居民主動要求重建的專案。如今僅在直島,“家·項目”就有7處,作為一個與當地居民友好共生的藝術專案,這個模式也複製到了瀨戶內海另一座島嶼犬島上。

走出店鋪,拐出巷子,是一方豁然開朗的碼頭,有大叔靠著灰色水泥長牆抽煙釣魚,順著泊船碼頭小小的售票視窗望過去,是一幢大泡泡建築物,泡泡層層疊疊的,仿佛還在不斷變換衍生開來。小朋友再次歡呼起來:“哇,爸爸媽媽,那個大泡泡會被風吹滅的……”。心裡正竊喜著遇見了一方藝術系空間,走進去“探秘”才發現那是一間駐車場,附帶有一方長凳的小小隱蔽房間,是為了讓乘船的客人避風歇腳。我們一家人繞著大泡泡奔跑了三圈,讚歎於它的奇妙,在海天之間,它仿佛比草間彌生的赤南瓜更實用、更有趣、更神秘、更值得多看幾眼,多琢磨幾個回合。

日落之前,來到啟程的碼頭等回程的船,給小朋友買一支北海道霜淇淋,便望見那架“直島小提琴”,藤本壯介的裝置作品,在山腳下、在老式民居前、在海的那邊。白色金屬網片拼接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這件作品一個個外立面,通過中間的鏤空,拍攝裡面穿梭的人,透露時光凝結的外太空氣質。每當夜晚降臨的時候,它也變身,在周圍燈光的照耀下仿若一顆大鑽石。

這一系列的意外之外,讓我們得以忘記自己的旅行計畫表,深入民間街巷,來一場local travel,不複製的旅途才有了跋涉的理由,每每再回想起來,這才是別有深意的wish list。

街燈初亮,與天光晚霞摻雜在一起,回到我們在宇野港的民宿,那間有枯山水庭院的老派和式居所,YUKI和另外兩個女孩兒在暖黃色的廚房裡煮豬排咖喱飯,甜滋滋烘烤的味道彌漫在這個帶閣樓的老房子裡。我們坐在庭前木榻上看遠處人家院中的那株櫻花樹,樹下有野餐飲酒的石台……瀨戶內海的漂流就快要結束了,每天上船下船,一路走來,暖心細瑣不會忘。我更會記得洗澡間裡烘乾機時刻搖晃著的呆萌時光;會記得爬梯子翻進屋子裡幫我們打開反鎖的門的當地女孩兒;會記得和YUKI聊繁瑣旅行線路時她在我記事本上畫下有彩虹裝飾的長途巴士手繪以免我坐錯;會記得小朋友站在暮春庭院裡玩了好久好久的小黃鴨……。

甄 珍 | 跨界媒體人,旅行上癮者,北京土著。婚後和攝影師愛人卡門實現著“每個月都蜜月”的旅行計畫,有孩子也不放棄出行,賣掉房子,三個人一起展開全世界旅居的生活 。

用我們的態度詮釋另一種生活的態度 | 微信:viaTOU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