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經家家都有的東西,如今有的能價值數萬元,甚至數十萬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隨著國家出臺“統銷統購”政策,各種票證就越來越多。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隨之擴展到食用油票、布票等,

文革十年間,票證的種類達到了頂點。

有票並不意味著能夠買到東西。因為票證不僅限量,還限時。

有些東西是要在過年過節期間才有供應。過了期限,票證就作廢了。

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到底是種什麼樣的生活,八零後九零後已經很難體會了。

在我國上個世紀,老票證的出現推動了當時的經濟發展。為了讓老票證適用於各個行業,國家發行的票證種類品種繁多。大體可以分為生活類、糧油類、工業品類、副食類,以及特殊供應類等幾乎是無所不票。在如今的收藏市場,糧票與郵票、錢幣齊名,還具有收藏三驕子的美譽。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市面上現存的老票證非常少。

業內人士預測,在以後幾年裡,糧票的升值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如果能收齊上個世紀一整套的糧票,估算能賣到數萬元的價格。另外,設計圖案精緻、發行品種繁多的布票由於在收藏市場的數量稀少,也是值得關注的一種票證。

放眼全國市場,價值上萬的品種至少有上百種,如上世紀30年代初發行,

帶毛澤東簽名的100斤《紅軍臨時借穀證》的糧票,可謂票據中的《全國山河一片紅》,由於目前僅發現4枚,單枚價值已超過20萬元。

我國發行票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萬健介紹,由於品種、序列之龐大,目前還沒有藏家能將其收集全。因此,投資者或藏家在選擇票證投資時切不可好高騖遠,應選擇自己喜愛的題材進行專題收集,堅持不買大路貨。

萬健認為,有實力的投資者,

在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涉足票證投資應選擇如下幾種:每個省的開門票(也稱首發票),集中在1954年及1955年;文革時期語錄票,特定歷史條件下,特色鮮明;解放區票,但因印刷簡陋極易造假,普通投資者很難辨認;特種票,在特殊情況和特殊時期發行,供支邊等特殊人群使用。

市場無精品,藏家不買,商家賺不到錢不出售,從而藏家積極性降低,目前票證投資仍未走上良性軌道。

萬健提醒,涉足票證投資應多看、多學,“哪怕多花些錢買對的、買精品,也不要低價買大路貨和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