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家寶貝和你“對著幹”嗎?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們經常語出驚人,基至和媽媽“對著幹”,以爭取一些事情的決定權。比如,當媽媽辛苦做好飯菜,寶寶卻說不喜歡吃,吵著讓媽媽重新做別的;媽媽讓寶寶去上鋼琴課,

可他偏要說去學輪滑;明明是兩個圓球,可他非要做底來搭積木,媽媽告訴他這樣做不行,可他就是不聽勸,非要試一試……

生活中有太多類似的事情發生,家長讓他做什麼,他偏不做什麼,不讓他做的,他卻偏要做,這讓家長不由得發出“寶寶真不聽話"的感慨。

其實,寶寶有主意是件好事,這說明寶寶的自我意識發展了,有了自己的主張,想通過自己的判斷來為一些事情做主,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但是,頂嘴、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畢竟也不是一種好習慣,針對這種行為我們可以先瞭解寶寶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學研究認為,寶寶在2~5歲期間,處於"第一反抗期”,主要表現為: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

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反抗、不聽話、頂嘴的現象。此時,若是家長對寶寶的想法和行為反復限制和干涉,可能會使寶寶將來變得唯命是從,成為一個沒有主見、唯唯諾諾的人。同樣,如果家長明明知道寶寶的做法是錯誤的,還一味遷就,就是在縱容寶寶的不良行為習慣。
那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處,讓寶寶既能做事有主見,又能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呢?在適當的時候,家長可以對寶寶下放決定權,讓寶寶體驗一下自己做決定的感覺。具體做法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讓寶寶體驗成長的滋味

很多家長不給寶寶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事事為寶寶代勞。家長不要以為寶寶太小,很多事情還不懂,對於寶寶能自己做主的事情要放手,讓他有這樣的心理體驗一一一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聽家長的,自己的意見也很重要。比如,讓寶寶決定穿什麼衣服出門等。如果寶寶的意見和要求合理,家長就要給予滿足和支持。這樣,寶寶慢慢就會養成遇到事情自己開動腦筋拿主意的習慣。

二、鼓勵寶寶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當寶寶有自己的想法時,家長要善於傾聽寶寶的訴說,要鼓勵寶寶說出自己的想法。家長需要明白的是,有時候寶寶在拒絕你或與你對著幹時,並不是針對事也不是針對人,而是想讓您知道他只是想表達自己有權利否定一些事情。所以,家長要讓寶寶們能夠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有想法的人。

三、設定自由與紀律的合理界限,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家長要讓寶寶接受並懂得人要接受規章制度的道理。很多寶寶在上幼稚園以後,會對規章制度有初步的認識。如果把一些事情進行量化和制度化,就會更容易讓寶寶接受和遵守。如果寶寶做到了對制度的遵守,要適當給予一些表揚和獎勵,以強化寶寶好的行為。

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家長要讓寶寶接受並懂得人要接受規章制度的道理。很多寶寶在上幼稚園以後,會對規章制度有初步的認識。如果把一些事情進行量化和制度化,就會更容易讓寶寶接受和遵守。如果寶寶做到了對制度的遵守,要適當給予一些表揚和獎勵,以強化寶寶好的行為。